真的需要一点求真精神

真的需要一点求真精神
作者:李广生

有幸观摩过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数除法》一课,其中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说她到书店里买一本书,书的价格是9.3元。她特别强调,自己真的到书店里看了,这本书真的是9.3元。当时我很奇怪,她为什么非要去书店查看,又为什么非要跟孩子们强调?假如她随便出示一个数据,比如9.6元或是8.3元,真的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吗?真的会影响孩子们学习小数除法吗?以我来看对教学不会有任何影响。既然如此,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或虚张声势呢?在与吴老师的交流中她用两个字对自己行为作出解释——真实。从中我看到了一位优秀教师骨子里的求真的态度。“做真实的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这种求真精神。

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科知识绝大部分脱胎于现实生活,可是说现实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母体。当我们带领孩子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不能让它们回归于母体,学到的无疑是死知识。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便是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赋予知识以生命。而知识一旦回到生活中,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立即改变它们死板冰冷的形象,充满活力和魅力。在上面这节课中,吴老师不强调这本书及价格的真实性,孩子们学到的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强调了这本书及价格的真实性,孩子们学到的便是生活中的数学。它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数学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生命课堂”一直以来追求的境界——让孩子学到鲜活的知识,让知识滋养孩子鲜活的生命。

不仅语言类学习、技能类学习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真实情境,同时它们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的方式创造出真实情境,几乎每一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关注这一点。特别是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人文类学科,更需要创设真实情境,以便于孩子们能够认识真实的社会、理解真实的人生、形成真实的情感和品格。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而言,这些弥足珍贵。

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是遵守规则。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了很多规则,大家在一起谈规则、讲规则、唱规则、演规则,最后纷纷表示要严守规则。当时我便想,这么小的孩子规则意识就这么强,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不守规则呢?眼前的这些表现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吗?如何才能让他们真正的理解规则呢?于是下课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这样一番交流。我问他们:“在你上学的路上,遇到红灯,你过不过?”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过!”我又问他们:“如果此时路上一个人没有,既没有危险,也没有人看到,你过不过?”孩子们还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过!”我又问他们:“如果这时候时间非常紧张,你不过去就一定会迟到,受到教师严厉的批评,你过不过?”这时候有的孩子就犹豫了。我又问他们:“如果当天有考试,你不过去就会影响考试成绩,就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父母的埋怨,你过不过?”很多孩子沉默了。

然后我又和孩子一起探讨关于排队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他们都很熟悉的排队上车的情境。很多人排队等车,有人不排队反而先上了车,如果你老老实实的排队可能一直不能上车,你会怎么办?如果大家都和你一样想法,会发生什么情况?其实,这便是真实的生活情景,孩子们只有在矛盾冲突中,在利害选择中才能真正的理解规则,从而树立牢固的规则意识。喊几句口号,表一表决心,实际上他们没有学到什么,教育并没有发生,学到的可能仅仅是虚伪。

为什么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走出校园之后都发出社会很残酷的惊叹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明白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间忽视了真实的情境。我们用虚假的材料为孩子构筑一个虚幻的世界,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掩盖不住世界的真相,可他们却失去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

我们告诉孩子田忌赛马是古人的智慧,孩子走上社会后却发现正因为有太多的田忌自己才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告诉孩子斑羚飞度是伟大的爱,孩子走上社会后却发现这是个毫无科学常识的谎言;我们告诉孩子爱拼才会赢,孩子走上社会后却发现太多人爱拼反而惨败;孩子有一肚子的知识,却不能解决最简单的生活问题;孩子能讲一箩筐的道理,却无法化解心头的困惑。“生命课堂”倡导“做真实的教育”就是不想让这些可悲又可笑的现象在校园里继续蔓延,教学真的需要一点求真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