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茯苓饮(孙曼之老师)

叶氏茯苓饮:

茯苓10  杏仁10  半夏10  陈皮/橘红10  枳壳10  黄连2.

叶氏茯苓饮是孙老师根据外台茯苓饮和叶氏的用药规律,总结出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主要是为了通降胃气用的,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从药物的性味上来看:茯苓味淡,淡者则渗,渗为降,能降胃气,杏仁味苦气香,苦则能降,苦降肺气,从肺气降带动胃气降,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胃二经,从心气往下来,也能带动胃气往下降,半夏味辛,配开黄连,行辛开苦降之意,陈皮、橘红、枳壳味辛苦,辛者能开,苦者能降,这几位药从气味上来说,基本辛味和苦,二者相合就可以辛开苦降。

所以它能够使胃气下降,不单单胃气一个降,还伴随心肺之气也下降,这就全面了,整体了。

第二:从药物功能上来看,胃气不降,水湿痰饮积聚,这些病理产物不消除,继而又会加重胃的负担,从而胃进一步损伤,所以通降胃气必须兼一运化这些病理产物,茯苓渗湿,半夏化痰燥湿,杏仁通络止痛,陈皮、橘红、枳壳理气化痰燥湿,黄连一则燥湿,二者除水湿痰饮停聚中焦化热。

这样一来,从病理产物和胃气本身入手,一方面胃气降有助于运化病理产物,一方面消化病理产物,减轻了胃的负担,有利于胃气的下降,效果就非常快了。

关于药物加减,主要根据病机来加减的,我大致说一说:胃气虚加人参;脾气虚加党参和白术、甘草,应用甘味药要注意中焦不通者,最好不要用,甘滞气的道理,寒邪:加生姜、干姜、吴茱萸,湿邪:藿香、佩兰、砂仁,湿热:茵陈、薏米、车前子、黄芩等;痰邪:天南星、莱菔子、紫苏子等;疼痛加香附、吴茱萸、元胡、川芎等;胃热加石膏、知母等等。大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用药经验配合进来就可以了,关键要把握住原则,通降胃气,不能加减到最后方子不能通降胃气了,那么方子就死了,病也是治不好的。

小结:叶氏茯苓饮主要用于阳明(胃气)不降,导致中焦水湿痰饮积聚之证,方剂关键在于降胃气的同时,化水湿痰饮之邪,故整个方药偏于温燥,对于胃阴虚,胃热病症,要慎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