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2020年北京中考地理试题解析1-选择题

今年是初三选考模式的最后一届,下一届学生就要面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新模式了。

大家都觉得这最后一年题目不会太难,应该和前两年题目难度相当。不过好像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今年的题目有些挑战,心里没底。

吉奥格拉菲认为,今年这最后一届与前两年试题高度契合,难度也基本持平。也许是选择题大量新颖的题目背景和图文资料,以及非选择题的综合性给大家在考场上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

试题高度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生态安全、“三农”问题、脱贫攻坚、“黄河流域治理”、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值得准备9月份新模式的同学们重视!

下面吉奥格拉菲来逐一分析今年的试题,希望大家在关注题目本身的同时,格外关注题目的设问方式,找到复习的方向与重点。

01

小鹤随父母前往某小区看房。图1为北京某小区平面示意图,图2为1号楼某户型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小区东门在公交车站的

A. 西北   B. 东北   C. 西南   D. 东南

2.小区中

A. 1号楼紧邻中心喷泉

B. 医院在小区中心

C. 居委会距离北门最近

D. 幼儿园靠近超市

3.他们看中了1号楼中的图2户型,小鹤建议奶奶住卧室1的理由是

A. 面积约24㎡   B. 采光最好   C. 离客厅最近   D. 可见中心喷泉

题目解析

1.C 2.A 3.B

● 第1题考察地图中方向的判断。图1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即按照约定俗成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小区东门应在公交车站的西南方向。

● 第2题考察地图的阅读。读图易知,1号楼紧邻中心喷泉,A选项正确。医院在小区北侧,居委会距离东门、南门均比北门近,幼儿园与超市分处小区两个角落,距离较远。

● 第3题与生活联系紧密,综合考察比例尺量算、方向判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内容,综合性较强。通过量算可知,卧室1约呈正方形,边长大约为4米,即面积约为16㎡,考场上如果拿不准具体数值也可以判断其他三个选项。卧室1与卧室2相比离客厅更远,C选项不正确。通过指向标可以判断卧室1面向西、南两个方向,无法看到处于图2户型北侧的中心喷泉。而由于卧室1面向西、南两个方向,采光比位于北侧的卧室2和卧室3都要好。

★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工具,地图阅读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功。比例尺、方向、图例作为地图的基本要素是考试常客。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比例尺量算、通过景观图等判断方向具备一定难度,还要多加小心。

【难度系数 ★★★】

02

国际上将年龄在15-59岁的人口划定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2016年1月起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将影响未来劳动人口数量,图3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预测图。读图,完成第4-6题。

4.政策实施后的1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A. 持续增加   B. 保持不变   C. 先降后增   D. 持续下降

5.政策实施后将使我国

A. 人口总数保持不变

B.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C. 劳动年龄人口降到8亿的时间延迟

D. 人口分布不均的格局发生明显改变

6.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需

①宣传“全面二孩”政策

②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③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④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目解析

4.D 5.C 6.D

● 第4题一定要注意看清题目设问内容。虽然题图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预测图,平时练习不多,但看清横、纵坐标后不难作答。政策自2016年实施后1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是持续下降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到2030年后才会出现上升。

● 第5题主要考察是否读懂了图。图中实线和虚线的区别在于是否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政策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比原有政策要大,对应C选项。注意A选项人口总数保持不变意味着增长率为0,D选项人口分布不均指的是人口空间分布。

● 第6题要学会转化。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意味着人口素质提升,与人口素质提升符合的策略是③④,科学文化素养、全民终身学习与人口素质相关,而①②有助于缓解老龄化问题。

人口地理涉及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等内容,必考!之前吉奥格拉菲和大家分享过人口部分的常见题型。这次又出现了新形式:预测图。万变不离其宗,人口地理部分内容并不复杂,细读图文资料,找准人口问题,对症下药就行了。

【难度系数 ★★★】

03

“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高速铁路承担客运服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图4为中国高速铁路分布图,图5为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及占比统计图。读图,完成第7-9题。

7.我国高速铁路

A.在东北地区分布最稀疏

B.在地势第一级阶梯上集中分布

C.在平原地区分布均匀

D.稠密区与城市密集区分布一致

8.2009-2018年间,我国高铁

A.运营里程持续增长

B.运营里程匀速增长

C.占比2013年最低

D.占比2017年后增长最快

9.我国发展高铁可以

①加快矿产外运,发挥资源大国优势

②推动技术研发,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

③加强城乡联系,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④促进对外联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目解析

7.D 8.A 9.D

● 第7题中国高速铁路空间分布规律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西部地区分布最稀疏,集中在二、三级阶梯,而不是以青藏高原为主的第一级阶梯。C选项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但注意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线路密度明显有差异。

● 第8题主要考察柱状图和折线图的阅读。柱状图代表运营里程,在这10年间持续增长,但不是匀速增长,匀速增长意味着每两年的增长量相同。折线图代表高铁占比,占比最低应该是2009年,增长最快即线的倾斜程度最大,2017年以后增长较慢。

● 第9题的答案其实在题干中。题目一开始就说明“高速铁路承担客运服务”,因此矿产外运与题目描述不符。其他三项表述都是发展高铁的重要意义。这类题目难度不大,关注题干材料,不放过细节就能正确作答。

图表阅读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这组题综合考察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很典型!空间分布重点把握分布特点,哪里密集哪里稀疏,哪里多哪里少,进一步思考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时间变化规律重点看准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关注起止点、拐点、斜率、变化率等指标,增长和增长率很容易混淆,在考场上尽量慢一些,看准图之后再看题目选项。

【难度系数 ★★】

04

浙江省宁波某口罩厂从大连购买5万吨聚丙烯颗粒,用于生产医用外科口罩。图6为口罩产销过程示意及我国部分工业基地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0-13题。

10.石油是

A. 可再生的森林资源

B. 可再生的淡水资源

C. 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

D. 非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11.运输聚丙烯颗粒和快递口罩分别选择

A. 航空运输、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水路运输

C. 水路运输、公路运输

D. 水路运输、铁路运输

12.口罩厂所在的沪宁杭工业基地

A. 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

B. 江海联运的交通运输显著

C. 比辽中南工业基地水资源少

D. 与京津唐工业基地同临渤海

13.健康人使用后的一次性口罩属于

A. 可回收物   B. 厨余垃圾   C. 有害垃圾   D. 其他垃圾

题目解析

10.C 11.C 12.B 13.D

● 第10题考察自然资源,题目很简单,石油是典型的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复习时要注意。

● 第11题主要考察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聚丙烯颗粒运量大,图中也有提示,应为水路运输。快递口罩既是常识,图中也有漫画提示,应为公路运输。

● 第12题考察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海联运是其突出的交通运输优势,水资源比辽中南基地丰富,临东海,而不是渤海。本题比较简单。

● 第13题考察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健康人使用后的一次性口罩应属于其他垃圾。

★ 这组题整体比较简单。有两个细节提醒大家注意:一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优劣对比,几乎是必考题目,一定要熟练掌握。二是关于工业基地,重点理解工业基地的特点以及各自发展工业的优势。

【难度系数 ★

05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图7为农业生产场景及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4-16题。

14.景观图可能拍摄于

A. 甲-④地   B. 乙-③地   C. 丙-②地   D. 丁-①地

15.图中①②两地所在地理区域

A. ①-年降水量少于800mm,旱地为主

B. ①-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C. ②-1月均温低于0℃,油菜种植广泛

D. ②-海拔较高,粮食作物喜温凉

16.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

①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感

②体现春播的生产环节

③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④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题目解析

14.D 15.A 16.B

● 第14题综合考察景观图阅读与四大地理区域农业生产,题目比较简单。甲-吐鲁番瓜果香对应③西北地区;乙-鄱阳湖鱼虾对应②南方地区;丙-纳木错牛羊对应④青藏地区;丁-邢台田野麦浪对应①北方地区。

● 第15题考察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mm,旱地为主,A选项正确。B选项是对南方地区的描述。C选项油菜种植广泛正确,但1月均温应高于0℃。D选项对应青藏地区特点。

● 第16题比较常见,主要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在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能体现春播的生产环节,也不能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代表性作物,这是一条比较清晰的分析思路,也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重点。把握准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基本特征,以各地区代表性作物为例尝试分析作物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不管题目怎么变都是小菜一碟。

【难度系数 ★★】

06

为了解浙江省安吉县昔日污染严重的余村,转变为绿水青山美丽乡村的过程,某校师生开展了研学考察。图8为余村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和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7-19题。

17.图中

A. ①地海拔约300米

B. ②地比③地海拔低、坡度更缓

C. ③地位于山脊、坡度陡

D. ④地位于山谷,可见余村全貌

18.余村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过程中,合理的做法是

A. 村北山区开辟采石场

B. 村东南兴建水泥厂

C. 村西北发展生态旅游

D. 鼓励村民外出务工

19.与杭州相比,余村

A. 规模较大,高楼林立

B. 公路纵横,车流不息

C. 港口众多,商贸发达

D. 农田片片,竹林满山

题目解析

17.B 18.C 19.D

● 第17题考察等高线地形图阅读,本题图等高距是50米,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第一件事就是看清等高距,否则后续估算都会出现偏差。①地海拔约200-250米,A选项错误。②海拔150-200米,③海拔200-250米,且③处等高线比②处密集,坡更陡,B选项正确。③、④均是山谷,在山谷难以看到村落全貌。

● 第18题考察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题目难度不大,开辟采石场、兴建水泥厂都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符,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另外也要注意不同地理位置适宜的开发方式。

● 第19题考察城镇与乡村聚落的区别。城乡差异大家都有比较清晰地认识,规模大、高楼多、路网密集、商贸发达是城镇聚落的特点。

★ 等高线地形图是绝对重点,必考!等高线地形图的海拔与相对高度估算、地形部位判读、地形图与实景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需要注意。等高线地形图也往往和实际案例联系,如登山路线选择;索道、雪道修建;景区规划;游览路线等。在加强题目练习的同时一定注意总结规律!

【难度系数 ★★★】

0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以下记载:“诸越(泛指两广地区)则桃李冬实,朔漠(泛指西北地区)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于定月哉?”据此,完成第20、21题。

20.这段文字表明

A. 同种作物,各地同时收获

B. 不同地域,收获季节不同

C. 增施水肥,改变作物种类

D. 适当晚播,提前收获作物

21.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

A. 一切不拘农时,获得更大效益

B. 通过改良品种,实施多种经营

C. 提高农业技术,改变自然环境

D. 顺应自然条件,兼顾人力作用

题目解析

20.B 21.D

● 第20题直接考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

文段的大致意思是:两广地区桃李等水果冬季结实,而西北地区桃李等水果夏季收获,这是因为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田地里的庄稼,经过施肥灌溉的先发芽,后播种的较晚成熟,这是人为因素的差异。怎么能一切都按照固定的时间来操作呢?

如果理解了文段,不难判断B选项正确。A选项与我们常识不符。C选项水肥无法改变作物种类。D选项晚播对应晚收获。所以题目本身还是比较简单的。

● 第21题在第20题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古代农业思想。文段最后反问“岂可一切拘于定月”,A选项错误。B选项文段没有提及改良品种。C选项改变自然环境说法不妥。D选项是对文段恰当的概括。

★ 前几天吉奥格拉菲还在说语文考试中出现了地理相关的题目,结果咱地理考试直接出现了【文言文阅读】!2018年中考试题中也有这类题目,仅有一段文言文素材,没有其他图文资料,需要阅读文言文语段进行理解判断。好在语段都比较简单,考场上遇到千万别慌,一定能读懂。

【难度系数 ★★★★】

08

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标志地理学上北回归线经过地的建筑物。图9为我国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第22-25题。

22.某中学计划在校园设立北回归线标志杆,该学校可能位于

A. 闽   B. 桂   C. 港   D. 琼

23.同学们手绘了我国地势沿北回归线剖面示意图,其中最接近实际的一幅是

24.台湾省北回归线标志塔会出现“立杆不见影”现象,

A.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

B. 此后影子出现在偏北方向

C. 一年中会出现两次

D. 最适合在冬季观察

25.能够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的节假日是

A. 劳动节   B. 端午节   C. 世界地球日   D. 世界环境日

题目解析

22.B 23.A 24.B 25.B

● 第22题考察北回归线穿过地区及省级行政单位简称。读图可知,北回归线经过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广东省(粤)、台湾省(台)。福建省并未被北回归线经过,也很难从题图中明确判断。平时还要注意重要纬线的相关知识。

● 第23题考察地形剖面图。本题形式非常新颖,具备一定难度。给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要求判断合适的剖面图并不陌生,但本题涉及海洋部分,因此剖面图出现了海拔负值,可以排除B选项。此外需要根据海拔高度进行判断,读图可以看出台湾省东部海拔较高,结合整体变化规律应选择A选项。

● 第24题考察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进行转化。立杆不见影其实指太阳直射。台湾省北回归线标志塔出现这种现象意味着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北回归线上点一年太阳直射仅有一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因此A、C、D选项均不正确。而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影子会出现在偏北方向。

● 第25题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本题比较简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 这组题以北回归线为背景,综合性非常强,难度较大。省级单位简称并不难,主要问题在于北回归线经过的省区,此类知识性内容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在考场上压力会小很多。地形剖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之间的转化考察频率很高,既可以正向判断,也可以找特殊之处排除。关于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昼长变化、四季变化等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经常出现在试题中,平时可以多梳理总结。

【难度系数 ★★★★★】

09

图10中阴影区域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区。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该区域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读图,完成第26-28题。

26.该区域

A. 地处中高纬度地区

B. 属于我国西北地区

C. 包含了青海省全境

D. 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27.该区域东南部山区完成从“穷山沟”到“致富村”的转变,主要措施有

①守山护山,发展生态旅游

②靠山吃山,加大陡坡开荒

③保持水土,留住绿水青山

④升级电网,完善基础设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该区域四条旅游线特色为

A.①-越峻岭跨深谷,乐山悦水观大佛

B.②-攀珠峰望冰川,携氧克艰破极限

C.③-登阶梯渡大江,重走茶路游古城

D.④-走大漠迎风沙,千年敦煌探宝窟

题目解析

26.D 27.C 28.C

● 第26题主要考察区域地理认知能力,涉及低中高纬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省级行政单位、民族分布等内容,综合性比较强。根据题图纬度信息,该区域应该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区域既包括西北地区,也包括青藏地区。区域并未包含青海省全境。地处我国西北、西南等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 第27题考察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题目较简单,加大陡坡开荒明显与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违背。

● 第28题看似考察旅游线路,其实考察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旅游资源。线路①对应大漠风沙,敦煌石窟。线路②对应峻岭深谷,乐山大佛。线路③对应正确。线路④对应珠峰冰川,边境极限。

★ 这组题涉及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区域跨度大,考察知识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学习区域地理一定注意区域认知思路与分析框架,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这条脉络越清晰越好。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正如很多同学所说,区域部分永远也不知道考什么,背景总是新的,设问总是新的。所以抓住区域地理特征是最重要的!

【难度系数 ★★★★】

10

2019年12月,联合国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茶叶已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图11为某年世界主要产茶国茶产量比重。读图,完成第29-31题。

29.据图可知

A.主要产茶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B.非洲的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C.发展中国家中印度茶产量最多

D.南美洲中的阿根廷茶产量最少

30.联合国设定“国际茶日”是为了

A.积极鼓励发达国家种植茶树,增加出口创汇

B.提高发展中国家收入,促进茶文化广泛传播

C.扩大世界茶树种植面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D.改变茶树生长习性,增加世界各国茶叶产量

31.作为传播茶文化的小使者,同学们可以

①参观茶博物馆   ②了解制茶过程   ③学习茶艺   ④掌握烹饪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目解析

29.A 30.B 31.A

● 第29题考察饼状图阅读,本题较为简单。读图可知,除日本为其他主要产茶国均为发展中国家,A选项正确。茶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的是肯尼亚这个国家,而不是非洲,图左侧的图例意思是非洲国家都以这个颜色表示。发展中国家中中国茶产量最多,而不是印度。南美洲的阿根廷应该是茶产量最多的。

● 第30题也比较简单,题干明确写明茶叶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不难判断B选项正确。题目没有资料证明茶树面积增加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设立国际茶日也不能改变茶树生长习性。

● 第31题与生活联系紧密,作为同学们可以参观博物馆,了解制茶过程,学习茶艺。掌握烹饪技术与传播茶文化无直接联系。

★ 这组题以世界茶叶产量饼状图为主,整体比较简单,仔细阅读图文资料就可以正确作答。另外吉奥格拉菲提醒大家注意统计图表的阅读,可以适当进行练习。不仅是地理学科,其他很多学科都会考察!

【难度系数 ★★】

11

202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红树林生长在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图12为世界红树林海岸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2-34题。

32.图中

A. 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B. 同纬度地区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C. 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 南纬30°-60°之间海洋面积最小

33.红树林

A. 分布区域北界的纬度高于南界

B. 集中分布于等温线密集的海岸地区

C. 多分布在年均温20℃以上的海岸地区

D. 广泛分布于大陆东岸的海岸地区

34.红树林被称为“消浪先锋”,其作用是

A.保护海岸   B.吸烟滞尘   C.淡化海水   D.涵养水源

题目解析

32.C 33.C 34.A

● 第32题考察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海陆分布,考得非常细。世界年平均气温规律呈现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这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A选项明显错误。同纬度地区规律不明显,既有海洋气温高的地区,也有陆地气温高的地区,B选项判断起来有一些困难。C选项很多同学会犹豫,从图上看似乎北半球陆地面积很大,但这其实是和南半球相比。事实上我们在学习海陆分布时强调过,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无论你怎么划分,不信你可以试一试。D选项南半球同纬度海洋面积明显大于北半球,错误。

● 第33题考察等值线图阅读,要求总结红树林分布特征。别被这样的题目吓到,比起问答题,选择题至少有选项可以参考,这类题建议用排除法。A选项分布区域南界纬度更高。综合其他选项,应该很容易能看出红树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大多分布在年均温20℃以上的海岸地区,C选项正确。

● 第34题考察红树林的作用,看起来无从下手,还是要从题干中找信息。题干明确说明红树林生长在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没有提到红树林能够吸烟、淡化海水、涵养水源等功能,因此保护海岸是比较恰当的选项。

★ 这组题以保护红树林为背景,重点考察等值线图阅读,难度不小啊!等值线图是中学地理学习的一个难点,大家要注意先看整体规律,再找局部特征,最后关注个别特殊值。不要觉得线条很多很乱看不懂,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等值线,其根本特点就是同一条等值线上的各点某值相等,抓住根本特征,按照题目叙述分析选项就可以了。

【难度系数 ★★★★★】

12

1996年至今,袁隆平团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非洲一些国家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图13为非洲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5-37题。

35.水稻试验基地多分布在

A. 北半球的热带地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高原、高山气候区

D. 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

36.在不同气候区设立试验基地,可研究杂交水稻

A. 在雨林区的抗寒性

B. 在草原区的耐热性

C. 在沙漠区的抗旱性

D. 在高原区的节水性

37.非洲国家引进杂交水稻技术,主要是为了

A. 增加水稻品种

B.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 提高粮食产量

D. 抵御当地自然灾害

题目解析

35.A 36.C 37.C

● 第35题比较简单,读图即可。图中水稻试验基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且大多集中在北半球,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对应的地区都只有少数试验基地分布。

● 第36题看起来是问杂交水稻的特点,其实是考察世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雨林区与抗寒性不符,而沙漠区对应抗旱性,本题也比较简单。草原区的特征是降水季节变化明显,高原区的特征是低温,B、D两个选项不正确。

● 第37题考察非洲国家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引进杂交水稻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

★ 这组题难度不大,读图判断即可。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多关注,需要建立起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该地区发展遇到的困境,并且能够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难度系数 ★★】

13

近年来,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图14为1979-2013年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8-40题。

38.北极地区有大范围的海冰体现了该区域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光照强

C.陆地广,风力大

D.海域小,降水足

39.1979-2013年间北极地区

A.淡水资源增多

B.海域面积减小

C.陆地植物减少

D.适航范围扩大

40.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

A.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B.改变极地生态环境

C.大量捕捞海洋生物

D.开采极地矿产资源

题目解析

38.A 39.D 40.A

● 第35题考察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北极有大范围海冰主要是因为其纬度高,气温低。B、C是南极地区的突出特征,D选项海域小、降水足都与北极地区不符。

● 第39题读图可知,北极地区海冰范围逐渐减小,意味着适航范围扩大,D选项正确。海冰范围缩小导致淡水资源减少,海域面积增加。

● 第40题考察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及其意义,海冰研究主要是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本题也比较简单。

★ 这组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极地地区必考,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另外,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阅读、与极地地区环境相关的地球运动等内容是难点,复习时一定多注意!

【难度系数 ★★】

吉奥格拉菲有话说

整体来讲,今年的地理试题选择题部分延续了前面两年的特点:题目背景新、紧跟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综合性强。

前面和大家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最后给大家几点建议,尤其是9月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同学们可以关注一下:

※ 积累放在平时,最后复习冲刺阶段可以把精力多投入到知识梳理层面,侧重于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总结,试着在知识间、章节间建立网络联系,在复习时让自己“综合”起来。比如自己尝试总结世界各区域工业发展以及分布的特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案例等等。

※ 相信大家已经发现,区域地理占比很高。吉奥格拉菲总说区域地理的特点就是“学什么不考什么”,这是一句玩笑话,想提醒大家的是区域部分复习具体知识点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一定重点复习每个区域的特点,世界区域也好,中国区域也好,都是这样。比如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工业、农业发展有何特点?极地地区地图如何判读,自然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差异体现在哪里?等等

※ 地图阅读、统计图表阅读、文字材料阅读是地理试题的绝对核心,复习时建议大家按照每一类图做些针对性的练习。好好总结读图技巧和方法,比如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地形剖面图阅读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值线图应该如何阅读?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一般怎么考?

对于即将进入初三的同学们来说,距离地理中考还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磨练语言表述,多总结梳理,建立知识网络,让自己先“综合”,有任何问题可以和吉奥格拉菲交流。加油!

天上的 地下的 你懂的 懂你的

自然 人文 城市 历史 中国 世界

大泥湾地理志

——吉奥格拉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