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三底宝筏庵?
汾口三底宝筏庵?
为了解淳安佛教,一直在收集和翻阅古谱。曾经看到乾隆间《洋川王氏宗谱》,有三堨下里居图,即今三底王氏里居图。三堨之水北有宝茂庵,便列入寺院庵堂名录。后来看到民国三槐堂刻三底王氏宗谱,宝茂庵标为宝华庵。汾口镇调查,乾隆大屋基《璜(王堂)余氏宗谱》里居图在相应位置则标为宝筏庵。
百度查询,宝筏,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可见,大屋基余氏谱庵名标示准确反映了佛教之意。洋川离汾口较远,修谱时将庵名标示为宝茂,抑或是刻版错误。宝华,也作寺庵之名。筏华同音,三底民国谱也许由音同演变而来。庵在㙎山之麓,武强溪畔,乾隆间这里还有七门古渡,宝筏作为佛教场所之名更为确切。
《璜(王堂)余氏宗谱》还有十二景诗,其中一首为乾隆九年主修余成卜写的《威麓清溪》写到“梵院沿流”,可以看出宝筏庵原在武强溪畔,与里居图相符。另有一首七门古渡,由此推测,宝筏庵或与古渡有关,古时有很多庵堂都建在桥渡之处,承担桥渡管理和维护职能。
威麓清溪
一泓清水嵌山坡,梵院沿流障碧波。
洗尽枝头山月出,兴从游客夜船多。
樵歌唱罢渔歌起,霁色收残暮色过。
果得磻溪情似此,垂纶嫩草且婆娑。
七门古渡
宛转清波东复东,石桥洪涨古船通。
一篙掉动峰头月,两橹频摇浦外风。
冉冉轻烟迷草树,潺潺流水韵丝桐。
舟横灌口往来急,忽听前海呼渡翁。
汾口镇调查,宝筏庵在三底村后的庵堂坪山上,坐北朝南,呈“山”字形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庵基尚存。北为㙎山。这与三谱标示位置不符,也与景诗描述不对应。三底二谱没将庵堂列为八景,说明庵堂或许与三底王氏不很密切。宝筏庵究竟是不是位于庵堂坪,或者宝筏庵后来迁徙到庵堂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