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叁·康熙与少年弘历
我们很难知晓年轻的乾隆究竟是何样貌。官修史书将他描述为一个聪明、温和且恭谨谦让之人。这与其弟和亲王弘昼的贪婪、懒惰且对待礼仪非常轻浮形成了鲜明对比:据说弘昼喜欢举办自己的葬礼,由自己扮演死者,「宾客们」要嚎啕痛哭,以博一乐。
这种轻浮让乾隆颇觉格格不入,甚至感到厌恶。我们还知道,即使在年轻时,乾隆也非常喜欢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豪。
有关乾隆年轻时的更多资讯来自1730年所印行的一部他少年时的诗文集。在他的老师们给这部诗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充满了赞誉之词。如果他们所言可信,那么这个未来的帝王确实是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无论是何种教材,他都会认真地加以应用。其中一篇序言说乾隆「自经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阃(kǔn)奥,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另一个老师对他的评论则更为称颂:「其气象之崇宏,则川淳岳峙也。其心胸之开浚,则风发泉涌也。其词采之高华,则云蒸霞蔚也。其音韵之调谐,则金和玉节也。」
从这些褒扬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乾隆集老师之宠爱于一身。然而,这并非单纯来自偏爱,乾隆确实是一个颇具天分的学生,其聪慧为众人所公认。于十八世纪二〇年代初期,众人皆知乾隆迟早会继位。因此,大家在提及乾隆个人及其成就时,当然会使用那些炽热的赞誉性语言。即使此时尚早,我们也能确定,皇家的形象塑造机制已经开始运行。
乾隆
无论如何,二十岁的乾隆的确看似非常严肃认真。在他本人给这个青少年时期的文集所作的序中,的确有许多值得赞美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他所受到的儒家学说之熏陶:
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检所行。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顾,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
其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坦诚:
内反窃深惭耐,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时聆训诲,至谆且详,又为之择贤师傅以授业解惑,切磋琢磨,从容于藏修息游之中。
他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登基为帝,似乎偶尔会因此失眠,并感到些许担忧。弘历会因此而感到苦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也只是个凡人。然而,在审慎地培育着一个几乎如神一般的形象时,他通过这样一种坦率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人性面,确实让人有些意外,尤其在考虑到他后来的经历时就更是如此。
在十八世纪三〇年代初,人们之所以认为弘历总有一天会继位,不仅是因为他作为雍正的四子受过正式的培养,也因为他与其祖父康熙之间的特殊关系。对康熙来说,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其暮年才得以形成;但对弘历来说,那时的他还年轻,这种关系已足以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康熙和弘历的首次正式见面似乎是在1722年的四月,那时雍正(当时还是雍亲王)邀请老父亲前往他位于郊外圆明园的牡丹台,品赏盛开的牡丹花。在这里可以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雍正在古朴的雪松梁柱之下,将他十一岁大的儿子引见给了康熙。康熙立即就喜爱上了这个男孩,坚持要把小王子带到宫中居住,那样弘历就能与他近在咫尺,并和他的一些年幼皇子一同上学。
康熙的这些皇子尽管名义上是弘历的叔叔,但他们均年纪相仿。从此时直到七个月后康熙驾崩,祖孙俩始终相伴。用膳时,康熙给他珍馐美味,即使是在批阅大臣奏摺或接见大臣时也都让他陪侍左右。康熙还亲自指导乾隆学习骑射和使用火枪,并送他到京城西南专为皇家娱乐的小狩猎场南苑海子外去行围。乾隆曾赋诗《海子外行围》,对此有过描述:
朝雾敛秋空,遥天白如水;猎骑出郭门,寒郊行逦迤。
箭逐双雕飞,鹰伺群稚起;相逢倚杖翁,农话斜阳裡。
悠扬墟里烟,淡挂疏林紫;归鞍拂晓风,猎罢心犹喜。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乾隆是否把这首诗献给了祖父康熙,而康熙帝对此又有何感触。
夏日来临,乾隆受邀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从北京北行到此需要几天行程,皇帝每年都会在那里待上一、两个月。在承德,康熙对乾隆的喜爱更为明显。他们不仅住在一起,且日日相伴。乾隆着迷于康熙的书法,所以康熙欣然给他题了几幅字,他知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会让所有人清楚地认识到皇上对乾隆的偏爱。
老皇帝还帮助乾隆学习,并在他取得优异成绩时给予鼓励。乾隆在背诵了宋朝大儒周敦颐歌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之作《爱莲说》后,就受到了这样的鼓励。随后的一天晚上,康熙应雍正之请前往雍正在承德的驻所狮子园与雍正及其儿子一同进膳,康熙提出要见乾隆的母亲。他称赞钮钴禄氏为「有福之人」,暗指她的儿子注定要带给她「殊荣」,其中之意味可谓众人皆知。
1722年的这次皇家承德巡游,意义极为重大,可谓乾隆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他差点命丧于前往位于承德北部、蒙古草原南缘的皇家木兰围场的路上。
1683年,一位与清朝结盟的蒙古部落首领将木兰这块土地献给康熙,每年初秋,这里都会举行围猎,这种保持满洲传统的围猎活动对于康熙及后来的乾隆而言都非常重要。康熙认为所有年轻满洲男性都应该传承这一习俗,因此,他让乾隆随行,并特地给乾隆提供了一个展现技艺的舞台,向群臣昭示,虽然乾隆只有十一岁,但他却是值得托付。乾隆上马表演骑射,连射五箭,箭箭中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康熙非常高兴,赐给乾隆一件黄马褂,这一荣誉通常只会赐予皇帝那些杰出的臣僚。
不过,在这样的场合总会发生一些令人震惊不安的事。康熙用火枪射中一只熊后,令乾隆持弓上前将其射杀,想借此让孙子载誉而归。乾隆于是上马靠近猎物。就在此时,受伤的熊突然立起,冲着乾隆扑了过来。受到惊吓的康熙随即又开了一枪,彻底将熊打死,然后关切地转向他的孙子,乾隆仍然「控辔(pèi)自若」,完全未受惊吓。这个男孩在压力之下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康熙的想像。
受到惊吓但很快就将熊杀掉的康熙毫无疑问情绪已经得到缓和,当天下午,他在返回营帐后,对其嫔妃之一和妃说:「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乾隆骑马像
乾隆的处乱不惊成为官方记载的一部分,也成为他的一段传奇故事。这个年轻人冷静地面对猛熊扑近的故事,象征着乾隆拥有特殊的力量来统治国家,他注定会面临帝国内外同样凶残的敌人。这些因素,加上康熙对这个男孩的眷恋,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康熙帝选择雍正继位的真正原因。
当然,在这一故事的形成过程中,乾隆本人也有所贡献。乾隆后来深情地记录下了祖父对他的特殊喜爱,并创作了一些充满感情的诗作,例如其中一首《虎神枪记诗》即是关于康熙赐给他的一支「神枪」。然而,乾隆有意让自己与父亲继位的谣言保持距离,称雍正之继位实归因于康熙对其父亲的喜爱,而他则因此受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