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姓氏文化,解缆挥手?把根留住?
庚子冬月,万木萧索。对人与事开始“放下”的我,习惯在曙色朦胧时静读古文。
那日,从书柜随意抽取大而沉的专业书籍《中国姓氏寻根》翻阅,继而浮想联翩……
我由此想起,近日,一家网站,对我国公民姓氏认知程度做了调查,得出的一组数字触动很多读者——中国的姓氏已达到22000多个,常见的姓氏也有3000多个,其根脉源自河南的姓氏就有101个。有些姓氏集中的地方,已成为旅游景点,积极开发异彩纷呈的旅游文化活动。然而,在传统文化被日益淡化的当下,有七成网民不知道自己姓氏由来。八成网民的家庭,为子女起名不再按照祖先流传的“班辈表”。还有很多网民不知晓自己家族史。姓氏文化由此逐渐淡化,导致很多青年,既谈不上开口“数典”,更表现出“群体忘祖”。
倘若翻阅相关资料,不难看出——中国的姓氏文化,至今已绵延5000余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尤为奇特的是,由于中国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也就是说,按照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从古传承至今。因此,该文化,对人们的健康状态、疾病诱因、文化现象、先民的迁徙史都具有可研究性。近年,随着旅游景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随着以挖掘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游”线路不断出现,“追寻先民的脚步,探访祖先的踪迹”开始受到游人高度关注。
此时,东方已现霞色。弯月,在西方渐渐垂落。西南,一颗残星隐约闪动。由此,我的思绪,飞向北京西南的大理,继而,飞向设专题、深入采访姓氏文化寻根之旅,可谓“天南地北苦寻根,八千里路云和月”……
记得那年,我受云南大理旅游部门邀请,去大理所属的巍山古城参加节庆。一向在采访中规避“随潮涌动”、喜爱“我行我素”的我,在‘’离队采记‘’中,感受到姓氏文化热度。
距昆明市约有400公里的巍山,并不为众多游人所知。穿山越水赶到大理,还须乘坐中巴,在蜿蜒的山路上翻过几座大山,才能进入县城。然而,游人一旦走入这座唐代南诏国建都之地,会惊异听到诸多“头衔”——清代御封“文献名邦”、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打歌之乡”……感知其中、感遇其景,有谁不感叹这座古城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悠长的历史文脉?
那年,我迅速完成节庆采访工作,便与参加活动的海外侨胞茶先生攀谈起来。
在海外拥有一家知名旅游公司的茶先生,是前来参观巍山南诏土主庙扩建竣工典礼暨开光仪式的。在此之前,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始终不知道“茶姓”源于何地。他在当导游时,有时向游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游人往往问他:“你的这个姓氏少见,‘茶姓’人家的聚集地在哪儿?”他曾多次抱歉地摇摇头。此次,他在红河发源地——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参加寻根祭祖活动时,用心阅读了“八百万中华彝胞寻梦南诏”的宣传册,知道到这里有彝族人口共102065人、占全县总人口34%,深有感触。当他看到很多姓茶同胞聚集在祭祖大典现场——道教名山巍宝山之时,当他了解到这里的县长、县委办主任和身边的很多人都姓茶之时,一种深厚的亲情感使他落泪。他有些哽咽地向我说:“我也是八百万彝族人民的一员啊,今天终于找到一脉相承的‘本家’了!”临别,茶经理激动地向我表示,回去后,立即设计几条以播扬姓氏文化为主题、寻根祭祖为内容的旅游线路。
通过深入采访,我激动感知——中国的姓氏源流,早已成为旅游外宾十分关注并非常羡慕的民族文化资源。因为,通过一些姓氏,能了解一段历史背景,能追寻中国古代移民迁徙的踪迹。中国的姓,说来很奇妙,有东、南、西、北;有柴、米、油、盐、醋、酱、茶;有一、拾、百、千、万、亿……我在采访本上记下感想——若能把追寻姓氏源流、寻根祭祖活动作为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引发人们对史迹的追思,也会发现祖先遗迹。
岂能忘,我在大理古城城外的车站,巧遇几位来自厦门、到此“寻根”的“金庸迷”。其中一位段先生谈及“姓氏文化源流之旅”,面部表情十分生动。他说,当年看到《天龙八部》中的“大理段氏”,便萌发一种“到大理寻访段氏遗踪”的想法。尽管他知道“金大侠”撰述的许多情节都是子虚乌有,但他还是从网上联络了一些“旅友”,来大理寻找段氏聚集地。通过云南剑川县县志办的人介绍,才知道云南的“段氏”群落,自汉代就已出现。公元894年,段思平开创了大理国,成为大理国国王。段先生说,他们在云南曲靖中学看到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了解了许多大理的往事,此次收获很多。
有些凑巧——一个月后,我又接到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举办‘’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旅游推介会”邀请函。于是,我兴致勃勃来到周口。面对残存古迹、面对众多寻根者,我自然沿用以往采访习惯——在实地采记的基础上尽量多搜寻一些相关史料,是夜,我在宾馆客房,用心读史。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载,65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并定姓氏、造干戈、兴庖厨等。由此,这里的伏羲文化、农耕文化、孔子文化等展示场所,便陆续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观光游览的景点,吸引了很多游人。对此高度重视的市政府,已投入数亿元,恢复了太昊伏羲庙原址,系统地研究整理了伏羲文化和中华姓氏文化。早在2005年,淮阳县便以“谒人祖皇陵、寻姓氏根源,品龙湖风韵、赏古城风貌”为主题,举办“中国·淮阳姓氏文化寻根游”活动,对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早日实现两岸统一,有着深远意义。
当地一位县领导,看我对姓氏文化极感兴趣,便与山西沁水县时任副县长的同学取得联系,说明原委。在对方盛邀之下,我完成淮阳县采访之后,直奔太行山深处的沁水。
当我来到沁水县西文兴村,当我在导游陪同下,入户采访时,惊异发现——因全村90%以上的人姓柳。有祠堂中的族谱碑为证,西文兴村一些姓柳的村民,为唐代柳宗元的后人。故而,柳氏民居”已列入沁水旅游开发项目,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村,不少村民都喜爱读书挥毫,一些孩子,也能或多或少讲述祖姓源流。
既然在山西寻根问祖,自然不能与姓氏文化“热点区域”——“山西洪洞大槐树”交臂而过。我在洪洞县大槐树景区入口处看到,当年的大槐树已不复存在,但是,在一旁同根生长的槐树依然枝繁叶茂。让我有“相识恨晚”之感的原因是——错过了这里举办寻根祭祖节。一个月前,这里在寻根祭祖节中,开办“根祖文化”研讨会、举办首届大槐树国际书画艺术展、展示大槐树旅游文化等。由于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让更多人了解山西临汾那片“姓氏祖源”。
难忘姓氏文化主题采访,难忘姓氏文化发生地那些皓首鬓霜、万里寻根的老人……
追怀到此,忽想起,父辈曾嘲讽不知礼仪、不知进退、不知深浅者(大多为后生晚辈)那句话:“你知道自己姓什么吗?”可悲的是,时至今日,很多年轻人虽然不会忘记自己姓什么,但姓氏根系,有谁能娓娓道来?
感叹之余,我唯有一茶在手、遥望遐思。任缕缕苦涩在舌尖萦绕,直至慢慢回甘……
展读
《禅艺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可以订阅,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专栏。禅艺文化十八项,由雅道八项(茶道、花道、香道、琴道、书法、绘画、收藏、诗词)、生活六项(建筑、庭院、空间、家具、素食、服饰)和艺术六项(书法、绘画、雕塑、摄影、手艺、法物)组成。在这里,你将看到与众不同的图文资讯。原创无穷、图片无码、转载无限。邂逅之后,不再彷徨。投稿邮箱:zen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