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十篇:爱国主义三篇

​前言

石介巜中国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与毛泽东巜心之力》

三篇文章堪称爱国主义教育的扛鼎之作,对中华民族丶对祖国山河丶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深入骨髓,不能不令人敬畏。

《中国论》宋代石介,30岁时所作,第一次提出中国之概念,是第一篇华夏文明的自我告白书,开文从地理意义丶文明意义丶民族主义三重角度,阐明华夏民族的伟大,维护维护华夏正统文化,斥佛老,区别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优越感,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丶文明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写作于1900年,文中对比中国与日本丶意大利,正在唤醒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唤醒广大少年,唤起中国的自立自尊,自强,呼唤新生中国,以磅礴之力屹立于东方屹立于世界。呼唤中国,呼唤少年,呼唤中国新生。"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里,横有八荒;前程似海,来日方长"。

巜心之力》,毛泽东作于1917年,时年24岁,三年后成立中国共产党。通用如椽大笔戳破旧中国之种种弊病,贪官污吏丶军阀买办丶卖国贼丶汉奸等等国人民的大敌,唯有用新思想丶新观念才能改造这个旧世界,闯一代精神文明,迎来一个新世界,为迎接马克思主义思想,创立共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思想基础,也展现了毛公开天辟地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真知灼见和雄心壮志。“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0)

相关推荐

  • 永远跟党走,争做新青年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年份,出现了一部感人肺腑.震撼人心.颇为真实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在 ...

  • 王夫之的民族爱国主义

    有人说,明清易代,天命转移,时代大势不可逆转,王夫之坚持与清朝不共戴天,似乎有些太固执了?这其实是站在现代国家的观念误解王夫之.爱国主义总是有时代性的,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爱国主义.今天的中国 ...

  • 汉文化崛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的核心

    汉文化的精髓:汉文化一般指华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又称为华夏文化,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汉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 ...

  • 张载:开关学立“四为”影响千年

    ​在中国的哲学史和宝鸡地域文化的历史中,张载以创始关学而具有一代宗师的地位! 关学的形成和影响,超出了宝鸡地域文化的范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哲学思想涉及本 ...

  • 佳作推荐:《 浅谈梁胡鲁》

     浅谈梁胡鲁 文/管洪伟 近代文学史上让我敬佩或对我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梁启超,胡适,鲁迅这三个人了. 先说说梁启超,他对我整个青年时期影响是最大的.他对我的影响源自他的一篇<少年中国说>. ...

  • 智能座舱之存储篇第三篇---NAND Flash 一眼就看明白了

    作者 / 阿宝 编辑 / 阿宝 出品 / 阿宝1990(微信ID woabao1990) 上期内容我们重点说了NAND FLASH本身的一些特殊性,比如写之前要进行擦除,而且存在坏块的可能性性,所以很 ...

  • 修身十篇:爱国主义之一:石介《中国论》

    <中国论> 宋,石介 一,导读: 这篇中国论是宋代理学大家石介的作品,文中阐述了四夷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气,包括精神信仰,都与中国人有着极大的不同.石介首次以"中国"为题 ...

  • 修身十篇: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及故居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和他的家族.子女纵横闻名于近代满清.现代民国.当代中国三个时代. 梁启超的9个子女 长女梁思顺(1 ...

  • 修身十篇:从政三篇巜官箴》

    ​一,人物介绍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宋凤台人 .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世宦之家,从宋朝开国之初,到吕本中已七朝为官,一本巜官箴>历尽宦海沉浮 ...

  • 黄帝内经|刺疟篇(三十六)

    [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翻译]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 ...

  •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

  •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二)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二)

  •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四)

    素说《论语》:述而篇(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