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住养老院,你给我养老”“养老找你儿子,我们离婚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增广贤文》:“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第一句话比较常见,养儿是为了防止到老了没有依靠,积谷是为了防止饥饿时没有粮食。如果只是看字面意思,放到今天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不过背后的含义没有过时,都是在提醒我们未雨绸缪。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养儿防老”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觉得还是不应该太过于想当然。虽然说现如今规定儿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这其中存在是否履行义务以及用心与否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时候,是否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随便拉扯大,往坏了养,跟用心抚养,教会儿女做人向善,之后反哺的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换言之,我们要真正把“未雨绸缪”的思想加进去才行,否则只是想到要防止什么,但是却没有着手做任何铺垫,最终的结果可能就跟自己期待的不一样。

第二句“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其实就是父母养育子女的时候不够深入和用心导致的结果,子女在当家和养子之前竟然不知道盐米贵和父母恩,这是父母的失职。这样的断层就会导致子女和父母之间会经历一个矛盾的阶段,最后即便和好了,可能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了。

第三句话是对前两句后的整合,同时也是对“未雨绸缪”的诠释,意思是,我们应该常常在衣食无忧的时候多想想一贫如洗的日子,切莫等到一贫如洗了才想念衣食无忧的日子。把这句话引申开来,意思是:人活着所担心的事,无外乎缺少和失去,这要求我们要努力摆脱缺少,并且在拥有之后用心珍惜,未雨绸缪防止再次回到缺少的状态,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应该如此,否则拥有时不懂珍惜,失去了难免会追悔莫及,下面这个女人谈及她的婆家人时,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人这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在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和职场中都有不同的角色,而且其中很多角色是交织循环的。

比如父母和子女,这两种角色一直在交织循环。为人父母的人,曾经为人子女;为人子女的人,以后也会为人父母。这两种角色中间,存在一个很微妙的交集。有些家庭可以让这个交集凸显,而有的家庭则无视了彼此之间的交集。

就拿我家来说,我爸妈作为父母,养育我跟弟弟比较用心,不仅给我们铺垫了好的物质条件,而且还不乏情感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不用等到当家了才知道盐米贵,也不用等到养儿育女了才知道父母恩,这使得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始终其乐融融。

而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婆家就跟我们家很不一样,我跟婆家其他人接触之前,想着应该不会太差。但接触以后才发现,他们一家人的关系很不亲密,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让人感觉不到亲情的存在。

我能明显感觉到婆婆对子女的养育存在疏忽,我也能明显感觉我老公和小姑不知父母养育之恩,结果就导致他们总是一言不合就吵架,一吵架就放狠话。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矛盾:婆婆理所当然认为养儿防老,但她儿子却没有这样的意识。

有一次婆婆生病住院,她的儿女从没露面,是我一直不离左右照顾她。我试图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没能起到效果,最终我在婆婆出院以后,做出了离婚的决定。因为综合考虑之下,我在他们家会很累,而且,那样的环境会影响我以后养育自己的孩子,我对他们家也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我走了并不欠谁什么。

他们家之后的情况照旧,她的儿女甚至想把她送到养老院,她不想去,想让我给她养老,我拒绝了,再一次提醒她:“要趁着年纪还不太大的时候,动用父母的角色去修复跟子女的关系,该强势要求的时候要强势要求,该示弱的时候要示弱,这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且对以后你的孙子以及外孙都有好处。”希望她会成功。』

02

前面那个女人讲述的那种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情感断层”的问题,并不罕见,根本原因都在于父母子女之间缺少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微妙的交集。

父母想让子女知道养育之恩,首先要有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的话,子女又如何得知呢?父母先于子女而存在,必须起到情感引导的作用,才能将子女善的一面激发出来,这是所有父母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很少听说父母用心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后却不懂事不孝顺的情况,反过来讲,长大后不懂事不孝顺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在养育方面都有缺失的地方,如果认识不到这个根本问题,只顾着争吵,子女怪父母没把自己教好,父母怪子女不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彼此的矛盾越来越深。

这种问题对有些人来说,也属于人生无常的问题,无常是因为没有提前想到,没有未雨绸缪,缺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的觉悟。

希望其他做父母的,能够提前具备这样的觉悟,不要理所当然等待着养儿防老,而应该思考一下如果无所依靠怎么办,怎样才能真正得偿所愿,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弄清楚当下应该做什么;同时,对于子女来说,长大后也要思考一下有朝一日父母不在了的情况,想到这些,内心的善念会提示你当下应该做什么。

03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路西法效应”,所谓“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别名,指的是人性中的恶,有些外在的诱因会诱发人性恶的一面。但同时,诱发人性善的一面的因素更多。综合来讲,人都有善恶两面,我们无法绝对定义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能根据我们所秉承的规则相对确定谁表现得像好人,谁表现得像坏人,从起始的角度去说,需要有人引导。

不管是做人做事的准则,还是道德层面的对与错,孝顺与不孝顺,往根本上去追溯,都是人为的定义,我们顺应了这些人为的定义,遵守这些规则,就表现得像个好人,反之则表现得像个坏人。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引导有时候之所以不起作用,就是因为不明白某些情感的养成过程。比如,父母子女之间有了矛盾,双方只顾着否定对方,说对方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却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情感引导就不会起到效果,反而会起反作用,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否定。

这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心理问题,不管你是父母的身份,子女的身份抑或是其他身份,只要你不是小孩子,你都有责任提醒自己反思怎样做才算是好人。你能想明白这些问题了,就容易看清其他人身上的问题,如此就容易靠你的能力去修复彼此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