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白锦懋:【新春时节看老师】(散文)

新春时节看老师

文/白锦懋

每逢过年,都要走亲访友,小的时候常跟着爸爸妈妈走亲,长大了之后有了更多要拜访的师友,平日里难得一聚,借着佳节,相见一笑就平添了三分喜气。人得交游是风月,几天来,不是在师友家里对坐晤谈,便是提着礼物与作品,穿梭在城市的街巷中。

大前天去看望教过小时候的我的兰老师,少说有十多年没见了,他家还是那么小,“博雅书屋”的匾额下的书还是那么多,也还是那么乱,一面窗户前绿意盎然,十几盆花草郁郁葱葱,由于老小区一楼的缘故,不时还能看到野猫在对面的小房子顶上游走,映衬着尚未消融的积雪,在上午柔而不媚的冬阳下显得格外清净。

“书不能言最可人”,两面墙柜上的书满满当当,新书不少,版本都好,不用说便知道,这么些年来兰老师书生意气未改江山颜色依旧,哪怕身形消瘦许多,言语间还是当年模样。记得我接触传统文化的第一本书就是兰老师给我的《学庸论语》,在书的扉页上写到“送小白:读《论语》一百,必成人才”,光阴荏苒十几年,我并没有成为人才,但《论语》将陪伴我终生,若能尽此一世永葆读书人的赤子之心,成不成才我真不在乎,也真不重要。

如果永远年轻,那就永远热泪盈眶,时间算什么,永远年迈?那就永远老泪纵横。

给陈老师发信息,说,过年了,想去看望您。

老师回复道:我在家,你到了联系我。

我一愣,问;您家是不是还在学校?

老师说:对。你到了打电话,我去接你。

我既是回复也是对自己说:您不用接我,我记得在哪里。

是的,我记得。我离开第六中学已经十一年。

初二的暑假,下学期的教材还没发全,我在还没有遇到化学书的时候就告别了它。此去经年,直到去岁寒冬,我回到六中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专业课最后一门交卷之后,我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不是寻找,也无意纪念,只是——这里,与我有关。

陈老师一点都没变,发型没变,讲话的声音没变,她一开口,我就感觉像是在上数学课。我数学学地不算好,但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也正因为如此,在十年的私塾书院的学习里,我从未对体制应试教育有过恶意,而正是这份尊重,让我们彼此体面,故事结尾谁都难预料,负笈东鲁游走关外,过去都不后悔,未来也只求不辜负。

说到我初二时的远走,老师还是流露出惋惜的神色,可我觉得在那些以梦为马百舸争流的岁月里,享受着难得的自由,徜徉在自己钟爱的书海里,恰恰保留了我对学习甚至对考试单纯的希冀。因为选择自由,所以心甘情愿,不排斥,没厌倦,觉得才刚开始,还想努力追求,且就实际而言,我如今面临的诸多资格考试题型以主观题居多,也更适合个人综合能力与思维的发挥,“后退原来是向前”,人生是个长局,学习终身有效。

言谈间说起当年往事,老师的回忆切切凿凿,听着就像是她在说昨天发生的事,很多名字若不是老师提起,我根本想不起来,说到我当时的种种,更是一片模糊,但看着老师眼睛里布林布林的神采,我突然想写一句诗:“一生中,有很多人替你记着过去”。

陈老师说她这么多年一直在教数学。

孟老师是新知,但更像故人。新知指的是时间,故人指的是的心与心的距离。我非常尊重孟老师,而且我觉得这是他应得的尊重;孟老师非常关爱我,我觉得我还需要努力。

人总是求全于他人,特别是对于老师,而我觉得有时候缺点更显可爱与性情,看起来没什么缺点的人,往往优点其实也没有。孟老师是声情并茂的,是激情澎湃的,眼睛炯炯有神,讲话掷地有声,为了自己的一腔热爱,义无反顾的伶俜前行。

想起一句话:“人乘着船在长河里泅渡,屈从的人是顺水,自尊的人是逆风。”大海允诺三千尺水,光阴昂贵,羁途如霜,悲观与迷惘,明亮与泥泞,皆可俯视而过,背后所支撑的自信与从容,说到底还是文化的雨露。

世人皆说“事业”,可我更爱“追求”。从这些传统文化老师身上看到的,也更多地是一份追求的力量,“功成不必在我”,能追随古圣先贤的脚步已然是深深的幸福,我衷心的希望他们一直幸福,让这弯红尘俗世中的晓月,持续高贵而清丽。

勿求全于人,更勿求全于师,“剩向空山餐秀色”,我们其实远远比不上我们的老师。

之前没有来过孟老师家,寻不见,晋东出来接我。能和晋东、正觉相识,也是孟老师的缘分,“俱是洛阳年少客”,希望我们再相见时,彼此都有进步、都在进步。

和杨老师的结识是难忘的。

记不得是哪年的冬天,姥爷带我去县里的工会写字,说是有几位书家都在,过去学习学习。那天晚上刘老师对我说,小伙子字写得不错可以投个稿,最近的“天柱山杯”你投了吗?我说,“没有”。“可以试试”。“好”。

后来我回市里,向书协交了一件作品。再后来,我去长春备考。

半年之后,获奖名单出来,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又过了一段时间,作品展出,书协通知获奖者到展览现场领取证书和奖品,我身在关外,自然无法到场,便加了杨老师的微信说明情况,当时杨老师在书协,发布本次展览的通知。

那年考完试,我心心念念放不下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展,远走江浙,沐风东海。待年前回忻,带了一些礼物去看望杨老师,之前都在微信上交流,这是第一次见面。

杨老师对我很多鼓励,颇多教益,他总叫我“老家的孩子”,嘱咐道“有事情找我”,临别送到电梯口,“好好努力,常交流”。那时的我,刚刚离开山东,研究生考试结果未卜,像一只南来飞燕北归鸿,但在老家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

谁都需要鼓励,没人不想上进,我记不得我最初跟杨老师说过什么,但我记得我受到了尊重与肯定。这么多年来,执笔的手未曾停歇,既有经典法帖的召唤与接引,也有父母亲人的支持与认可,更有前辈师长的教导与提携,在学习上,自己的努力天经地义,周围人对你的帮助则应该感恩——我曾经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它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而我现在明白,它飞不过去,是因为沧海的那头早已经没了等待。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不写字也不画画,但如果没有他们,我的案头或许就没有如今这份笔墨溢香借来的月光。

小年,肯定有好多习俗吧,虽然我不大懂。上午的活动结束其实就可以从太原回家了,但窸窸窣窣,总想做点什么。打开高德搜周边,看到“永祚寺”,心想,要不去看看吧,祈福呀——就是这一个念头,有了我和王老师的遇见,当然,我与王老师的结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追溯到很多年前。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其中一尊是佛塔,还有一尊是祈福文曲星的文峰塔,都是八角十三层,巍峨辽阔,冬日寂寥,只有积雪和松柏,我拾阶而上又独立塔下,默默许下新年的愿望。

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是太原的标志。就像姚奠中先生在《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碑文中写道:“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很生动的句子,作为无数次离开三晋大地外出求学的游子,我对这句话好有体会,便把这段文字拍了下来,发了个朋友圈作纪念,旋即走出山门,双塔寺离太原站不远,我站在路口准备叫车。

我盯着滴滴打车的界面,看前面还有几人用车,我还要等多久,就在这时,手机上眉闪出一条讯息,“简净山房:郡辅来太原了?”

从此就拉开了序幕。

回头望了一眼双塔,我取消了去火车站的订单,转道向榆次,拜访王老师。简单准备了一点礼物,笃、笃、笃敲门,当时我没想过,两个小时后从这里走出来,前进的方向会有哪些调整。“槎槎牙牙老梅树,忽开花,一花两花三花四花无数花”。

原本来太原就是去省青年书协拜访张老师,所以,背包里装着我的一些作品,便再请王老师过眼。自己的书作在老师手里一帧一帧翻过去,翻的快了我有点委屈,翻的慢了我又有点紧张,拱手而立,对答进退,静静听讲,时光仿佛停驻,那是我在无数个台灯与月亮的照耀下的结晶,情钟于此,甘愿千千万万遍。

王老师是吉林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有很强的理论功底,藏书丰富,不仅仅字写得好,在古文字学和历史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趁着老师去客厅烧水的空隙,我在书房望向窗外,我想:都说年轻好,年轻有希望、有可能,可年轻也让人绝望,读书太少,知识不怕老,遇到真正的学者,想交流想请教,但不知道问什么,凉茶烫喉,凌波不过横塘路。

“先看点基础书”,《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青铜器和金文书体研究》、《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是王老师给我列的书目,谆谆叮嘱:

“光凭热爱很容易剑走偏锋,要多读书、多积淀,古文字底子太薄,要努力,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应通读,顺着注释,多读古书,不要太受今人的影响,年轻时都爱优游于文学,但做学问还要重严谨、重考据。吉大古籍所学风醇厚。学好本专业,遇到机遇时,莫错过。”

临别之际,赠书作一帧,一番勉励道来日方长。

王老师家在榆次,离太原市区近的很,只是行政上划归晋中市,站在这里,已望不见双塔,可我还是朝远处凝眸,黄昏的冬日灰蒙蒙的,两三墨染远山闲,直到归还。

年是一个节,日子地久天长,故乡只一隅,游学千里江山。还有几位老师要拜访,还有几位老师山河路远,没法登门请益,只得通过电话微信和邮政致以问候,当然,只要读书的赤子之心不忘,在路上还有师友终会遇见,“莫愁前路无知己”,“落花时节又逢君”。

就像勒·克莱齐奥在《流浪的星星》里写道:“但是我想。这个世界里,即使没有最美好的相遇,却应该有为了相遇或重逢,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

遇到好的老师和遇不到好的老师,相差一千倍。他(她)或许不一定要具体教你什么,最大的功用是在于给你展开他的图景——知识也好,信息也好。总的图景——让你知道:

世界还可以这么大,并不仅限于那亩池塘,人还可以飞,天空是那么开阔。并且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在这个领域哪些东西比较低端,哪些做了大有可为。虽然,人终极是要靠自己自学、自悟才能领会到根本,但这个前提则是你有好的老师给你展示过了世界有那么大,你才可以摆脱你从前的限制(原生家庭、性格因素等等所有给你带来的限制),从而走向向上之路。这是“仙人指路”,能得到,是幸运,能珍惜,是命运。

而我呢。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一点点的读书、行走、思考,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们保留体面。

我遇到的老师,有出口成章的学者,有平凡世界里的教师;有的对我表扬不已,有的很冷静的批评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我如沐春风,有的我有点惶恐。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缘分,但有一点我清楚——不仅仅是对于老师,在世界上任何人不爱你都是不需要理由的,爱只是一种概率,不爱才是天经地义。

晚风枕酒,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那谁的脚注,那谁的出处。

学习不是一种累积,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觉察,祝我的老师们新春快乐。

作者简介:

白锦懋,男,1996年生。字郡辅,号觖斋。吉林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德州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市平原县县政府特聘“国学讲师”,山东省第九期骨干书法教师培训班结业。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投稿即默认授权发表,题材不限。要求3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三秦文学》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头条功能,敬请关注。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稿件由《三秦文学》编委统一安排。

3、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稿费低于二十元者不予发放。赞赏到账后三日内,作者不主动与平台联系、不领取稿费者视为自动放弃。

4、由平台主播诵读的作品,赞赏发放比例为:作者30%,主播20%,余50%为平台运营费用。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6、主编微信:15705450195,qq:406073222

诗词群群主:珊瑚在网,微信:baojishanhu

诗歌群群主:杨洪民,微信:YANGHONGMIN

综合群群主:鱼儿姐姐。微信:sanqinwenxuezhubian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观云听涛 王如萍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水云天
     谢雷 秋日私语 米兰花
     心语 长青山人 刘马陵
     余 晨 毕廷娟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谭文群 刘旭平 冯   彪
     刘军英 高录祥

本期责任编辑:刘军英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散文、小说、诗歌、诗词、随笔等精选作品,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我们吧。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