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父:诗意的圆满
诺父
不经意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在我看来,关于中秋节的说辞,不外乎两个版本,第一是借月抒怀、渴盼亲人团聚的“大众版”;第二是流传民间的“月怕十五,年怕中秋”的“坊间版”。“大众版”与“坊间版”的主体和受体,虽存在着重叠或交叉,但意思不能等同。“坊间版”的意思是说一个月份中,过了十五,下半月滑一下就过去了;就一年而言,中秋节一过,年内的日子就所剩无多,转眼便是年关——我惊叹乡谚俚语的深刻与精辟。先人总结出来并流传于世,用一个词语囊括,就是“惜时”。从这层意思上再生发一下,就是告诫我们要及时“盘点”自己的“收成”了。
是的,有关中秋或秋月的名篇佳句,自古不胜罗列,譬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等太多的感慨。对于长期寄居在县城务工的我来说,没有感觉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但我清楚,借月抒怀的人们,都赋予了月亮以情感和寄托。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的节日之一。2008年,我国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大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我国局部地区,仍有“中秋拜月”的习俗,这虽属迷信范畴,但内蕴在这习俗里的情调却是美好的。综观中国传统的风俗,有不少礼数,或多或少地笼罩着一层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是纯粹的迷信。千百年来,这些礼数或习俗,融入并成为广大人民生活中情趣的点缀,细剖内蕴,无不是热爱生活、积极入世和精神的寄托。中秋节以月之盈盈兆人之团圆,有寄托思乡、思亲之情,也有祈盼丰收、幸福之意,因此,中秋成为我国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凡思维正常之人,沐浴这样的月色,便情不自禁地对家以及家乡充满向往和深情,进而将心中的万千情谊,寄托给空中的那一轮皎洁,仿佛那轮玉盘是一台除了不能发声却堪称万能的发报器,它同时采集着心灵感应之人的目光,然后有条不紊地传递给对方……于是,睿思者落笔成章了,流传下诗或文供后人传诵;而更多人则于万忙中拨通亲情的电话:道一声祝福,颂一切安好!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牵引力。真切的记得2007年中秋前后,因为天气持续阴雨,月球隐身于云层之后,但朦胧的月光氤氲开的节日的氛围,没有因为月亮的缺席而停顿下来或迟缓几日,日历依然将一份诗意的圆满,荡漾在万家灯火中,回荡在亲人间特有的“心有灵犀一点通”里。其时的我,连同我所在乡镇的民师们一样被统一辞退,我随即辗转到陕西的安康、旬阳及湖北郧县一带打工。中秋节夜晚,我象征性地咬过几口月饼后,兀自缱绻在历代的吟月长廊中,无助地望着秦巴山巅的明月,丝毫没有例外地挂牵着千里之外的老母和妻儿,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的思念的味道。那一夜的长度,让我感慨起古人造词的亲切与温暖:如隔三秋。我知道,中秋月是一种趋圆向全的过程,看着月芽儿一天天地丰盈成镰刀,再到半圆、玉盘,那就是希望的砥砺,幸福的积攒。尽管生活给了我们悲欢离合,苦痛挫折,以致人生亦如月儿一般有着“阴晴圆缺”之憾,但也有“此事古难全”的顿悟与释然——天下共此一轮明月的亲人们,能长长久久,平平安安!进而,我总结出了自我慰藉之语: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去年8月下旬,我因麻痹被意外撞伤,被送进市立医院做了开颅抢救术。消息传开,单位里上至行政领导下至平素没有多少交往的工友包括省内外文艺界的朋友们,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的双手。躺在病床上,意识清醒的那一刻,我不禁动容欲泣,同时更是懊悔不已。中秋日当天,日夜服侍我的妻子不断地从我的手机上给我传达着亲友、文友、工友包括数百名昔日学生们的祝福信息,令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被大家忘记,进而觉得清冷的病房里荡漾开的依然是诗意的圆满!而今,我在敲下这篇感悟文字的时候,日子就这样在岁月的布袋中不经意地溜走了,但日子会在年关的旋转中发出喟叹吗?我会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感到羞愧吗?我记不起术后意识清醒的那一刻在心中暗许的诺言了,也不知晓今后该怎样穿梭于人群中,但我一定同某些人一样,会轻描淡写地原谅了自己的鲁莽与过失。年初时,我定下的“希望”或目标,到了中秋,虽不能全见分晓,但此刻全化作了泡影。若照着逝去的时日或趋势,我能掂量今年的“收成”是欠还是丰。再说白一点,期望的欲壑是无法填平的,在收成上自然是多多益善,所以,已达“目标”或存在“距离”的我,无法对自己说:加油!加油!再加油……
但眼下,我还能说一份诗意的圆满氤氲在时间和空间里,那份痛恨和的缺憾仅仅循环在记忆和血脉中吗?圆满是我们所期望的,诗意是我们要追求的,有重叠,更有分叉……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作者简介
诺父,怀宁人。三十年笔耕不辍,因为热爱才写作,因为热爱才坚持。文章散见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二本。
“孔雀文化”
——在等你
长按扫码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