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日照绿茶中出现的那些没意义的噱头!
前言
近些年,“营销”这个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被商家重视,但是在很多商家那里营销仿佛就代表了一切,产品的品质,服务,售后等所有的环节都已经被无限的淡化,“噱头”自然是商品营销中的杀手锏,在茶行业中,随着某罐茶的推出并伴随铺天盖地的广告推广,从各个环节将噱头发挥的淋漓尽致,于是短时间内便成了“贵”茶的代名词,对于不懂茶的人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茶,而是一个面子。此招一出点燃了国内茶行业的热情,各种“噱头”营销层出不穷,只有想不到没有说不到,在日照绿茶行业中也经常会见到个别茶商打出各种噱头来吸引眼球,其实如果各位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噱头是毫无意义的。
发源地之争
关于日照绿茶的发源地出现过很多版本,有巨峰镇,也有后村镇,还有莒县夏庄等等,其实这几个产区都是很不错的日照绿茶种植区域,品质也都各有特色,个别茶商经常会纠结于日照绿茶发源地这个问题,在销售的时候也会特别强调这一点,其实这个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日照绿茶的南茶北引当初只是逐步的试种植,并不是说发源地的茶品质就会有绝对的保证,即便是确定发源地也只是日照绿茶的一个标志性地域,对于一款日照绿茶的品质而言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最北的追赶
日照绿茶号称“江北第一绿茶”,是由于高纬度的气候环境影响孕育出了独特的板栗香,于是个别茶商就莫名其妙的关注与这个“高纬度”一词,仿佛在他们心中越往北越好,因此会特意将靠北的地理位置作为卖点,巨峰往北是后村,后村以后是东港再到莒县、五莲,甚至连诸城,崂山都前赴后继的追赶,这点能有何说服力呢?茶叶的生长不单单是受高纬度环境影响,还有土壤、海拔、管理、炒制等过程,仅仅的一个靠北对一款茶的品质是没有太大作用的。
野茶、山茶的标榜
不知从何时起日照绿茶野茶、山茶经常出现在个别茶商的宣传中,野茶顾名思义就是野生的茶叶,或许在产区的个别荒山中能够见到,但是那也只是极小面积的概念,根本不会产生规模化,更不用说批量炒制了,如果说个别商家炒制出一斤半斤的我还尚能相信,但是这个频频出现就有点过了;还有山茶这个词语,估计就是指的山中的茶叶,那么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毕竟在日照绿茶产区山区丘陵的面积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山茶基本没有任何的代表性了。
茶人身份的加持
在电商乱战的背景下,我们经常会在某宝上看到一些“大学生卖茶”、“退伍军人卖茶”、“某某种茶三十年”等等,关于这一点属实有点不太明白,这些职业对一款日照绿茶的品质会有什么影响吗?大学生毕业回乡卖的茶有文凭?还是退伍军人卖的茶特别硬?种茶三十年如果不精益求精只是应付了事,那么这个有什么意义?(这里没有任何的行业歧视)。每个职业都是平等的,同样每个职业中都会有优有劣,茶人就是茶人,其他身份的加持没有什么意义。
虚无的情怀
相信每一个刚入行的日照绿茶茶人都是想做好茶,用品质赢得信任,这个情怀是每一个日照绿茶茶人的初衷,于是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一些茶商大谈情怀,将自己的情怀表达的感人肺腑,但是如果这些情怀没有落地,没有表现在茶叶的品质中,那么就只是虚无的情怀,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噱头而已,茶友喝的是茶,并不是你的情怀!情怀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也不能成为一种噱头,更不应只是一句虚无的空话;多点匠心,少点噱头;多一点沉稳真实,少一些浮躁套路;以匠心,致初心,以品质让情怀落地。这样才对得起你当初的那份初衷,对得起茶友的信任。
结语
每个日照绿茶茶人都是茶友的味蕾,一杯日照绿茶诞生之初必须要先经过茶人的品鉴,茶叶品质的优劣茶人肯定是最了解的,茶友会通过茶人的表达来识茶、购茶,所以在介绍一款日照绿茶的时候没有必要加入太多茶叶以外的噱头,因为那些看似厉害的噱头其实对于一款茶来说是没有太多的意义的,茶友喝的是茶,好喝就是好茶!这也是一款日照绿茶的初心,吸收高纬度天地之精华生长,鲜叶成为了茶的那一刻,是大自然托付给那一片片叶子的使命,完成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馈赠,人们爱茶是爱茶叶自身最醇朴,最本真的一面,爱茶经过水的冲泡释放出来最原始的茶韵滋味,而不是外界赋予它外在的其他名堂,这也是一杯好茶,不辜负,不将就每一位茶客的初心。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