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格格:欢天喜地过大年
欢天喜地过大年
呼伦贝尔 泰然格格
鼠年春节就要到了!
离春节大约还有十天的光景,我就开始为采购年货而忙碌着。今天买点这,明天买点那,林林总总的年货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
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离春节还有十几天,人们就开始计划着要采办的年货。吃的、穿的、戴的、用的以及走亲访友时要送的,一样不能少的陆续采购着。
每一年的春节我都会提前置办年货,先生对我乐此不疲的热情甚是不解,他说:“春节期间商场都不歇业,各种吃的用的随时可以购买,为什么要费时费力的去囤积呢?”先生认为现吃现买岂不更好。
我知道先生说的没错,但依然我行我素。因为在我对春节的认知里 ‘春节就要采办年货才像过年的样子啊!’
置办年货的习惯来源于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
小时后让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那时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而且物品种类单一。虽然如此,并不妨碍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
如今的商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南方的时令水果可以一样不少的出现在北方商场的货架上,活蹦乱跳的海鲜、上百种的糖果,真是你想要啥就有啥,你想买多少都保证管够。
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过年了会有平日里吃不到的美味和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还有欢天喜地的大秧歌。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家家饭桌上都会摆满鸡鸭鱼肉,无论穷家富家,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尽其所有丰富餐桌。全家老小围桌而坐大快朵颐,喜气洋洋过大年。
小时候“过年”在我们这些孩子心中是一件特快乐的事儿,还不到腊月我就开始掰着手指为过年开始倒计时,每天都不忘了问奶奶:“奶奶,离过年还有几天呀?”奶奶就笑眯眯的说:“快了快了!”
小时候的 “过年”比现在 的“过年”更有“年”味,那时候人们把过年看作是一件很隆重的事。从吃完腊八粥开始,空气中就开始弥漫着过年的气息。奶奶对焦急盼年的我念叨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做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王,被派下来记录人们的善恶。“灶王爷”在“小年”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一直到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一辈的人很相信这代代相传下来的传说,奶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会很隆重的在“灶王爷”的像前摆上甜食祭品。奶奶说:“让他吃了甜嘴,就光给咱家说好话了,来年家里就会好事连连。”
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祭品等灶王爷享用完,须臾间就悉数进了我们小孩子的肚里。
每年一到腊月底,爸爸妈妈就开始置办起年货,肉、鱼、糖块、鞭炮一应俱全。那时候没有冰箱,北方冬天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就是储存冻货的天然大冰柜,妈妈把买回来的肉切成一块一块的,将每块肉都被沾一遍水,然后放到面板上。那时家家都有自己的院子,面板就放在院子里,要不了几个小时,面板上的肉就冻好了,冻好的肉全部装在一个空水缸里放在院子里的一隅。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从早晨开始,就开始了过年的模式。一大早,大人们就起床开始干活了。爸爸和哥哥用妈妈熬制好的浆糊开始张贴对联,大红灯笼也被高高挂起;姐姐在做着家里卫生的收尾工作;奶奶和妈妈最忙,烀肉、炖鱼、炸丸子、炸排叉……厨房里摆满了我们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我和妹妹年龄小,所以没什么活能干,两个人就在屋里你追我赶的玩耍着。
这一天的大人们都比往日更宽容,小孩子即使淘气了也不会被训斥,因为过年了嘛。
吃下午饭之前,奶奶会在祭拜祖先的神台上摆好肉、鱼、米饭,再燃上几柱香,祈求家里的列祖列先保佑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顺利安康。
当丰盛的美味佳肴摆上桌子,全家老幼就开始围桌而坐,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家人放开肚皮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着春节的美味佳肴,暖呼呼的屋里洋溢着阖家团圆的快乐。
吃过下午饭,穿戴一新的我和妹妹就开始去左邻右舍拜年,无论到哪一家,大人们都会大方的抓一把糖块给我们,不一会儿,两个人的衣服兜里就被装的鼓鼓囊囊。
夜幕降临,我和妹妹一人拎着一个爸爸给做的红灯笼,在院子里看爸爸和哥哥放鞭炮,“钻天猴”“二踢脚”“大闪光”,美丽的烟火装点的夜空分外美丽,我在浓郁的火药味中感受着“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喜庆和欢乐。
放完爆竹烟花,一家老小走上街融入到看秧歌的人群中,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街道上充满了浓厚的过年气息。
看完热闹回到家开始等年夜饭,妈妈和奶奶是家里的大厨,一回到家两个人就去厨房开始准备大年三十的饺子,我们四个孩子开始玩扑克、吃冻梨、嗑瓜子。年三十的饺子妈妈和奶奶会在饺子里分别放入几枚一分、二分的硬币和少许糖块,硬币和糖块都只放几个,放多了一吃就吃得到就少了惊喜。钱币喻示着来年有钱花,糖块喻示着来年生活会甜甜蜜蜜。
饺子煮好后端上桌,几个孩子就开始争先恐后的吃起来,幸运的很快就能吃到有钱币或有糖块的饺子,而运气差一点的可能吃完一盘子也未必吃得到。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熬夜守岁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扒着花生、嗑着瓜子,快乐的说笑着。当凌点钟声一响,家家在院子里燃放起起爆竹、烟花,烟花闪耀夜空,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就这样来到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过早饭,亲友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了。那时走亲访友大多是带上二斤点心、两个水果罐头,再带上一斤糖块。点心是槽子糕和舌头饼,把槽子糕和舌头饼分别用包装纸包好,上面各覆盖一张大红纸,再用纸绳拧成一个提手,这就可以去串亲戚了。
亲戚之间礼尚往来,人们在雪花飞舞中你来我往,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儿时的“年味”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小时候的“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春节记忆,我永远不会忘记。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而我,依然很怀念小时候的欢天喜地过大年。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笔名泰然格格,女。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喜欢用笔抒情,寄情于文字间。是呼伦贝尔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呼伦贝尔日报、华能呼伦贝尔能源报、百度、搜狐网、新浪、美文阅读网、明珠文学、及多个自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