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涂:人心自在是真意
略析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代诗人的命运总是多舛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明星,但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纵观古代诗人的人生历程,他们身不由己的参与了时政,政治,本来就是捉摸不透的东西,然而,乱时中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们在政治生涯中总会遇到各种命运的捉弄,遭受冤曲、贬谪、流放等实在不为稀奇。他们始终心怀忧国忧民之心,壮志难酬,心愿未了,而沦落人间似草芥,这是诗人心中莫大的悲哀。这种悲情无人知,无人懂,诗人们选择了自我排解的方式。寄情山水,饮酒吟诗,是他们排解内心苦闷的法子。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所以,他的理想是很难化为现实的。他一生“误入尘网中”,一生做过很多次官,厌烦“车马喧”,公元405年,他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从此,看淡官场,脱离“樊笼”,栖居田园,过着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饮酒(其五)》是诗人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所作的《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此诗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同时,富有人生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天地方寸我独舞的逍遥自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将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喧闹的声音。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诗人笔峰一转,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请问你如何能够这样呢?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诗人想表达什么?精神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了功名利禄,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心都会变得安静的,宁静在心,一切都是静态的。这是诗人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亦是隐者的高雅志趣。灵魂净化了,车马喧(象征权位,名利不休的官僚社会)的环境也变得僻静了,这是一种人生哲理: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心静,万物则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是隐者,想必他在自家门前门后种满了菊花(菊,花之隐逸者也),闲时在自己庭园中随意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的美景:傍晚山色秀丽,飞鸟合群结伴而还。俯身,悠闲的采摘菊花,仰头,悠然欣赏南山美景。一俯一仰,悠然的不仅仅人,亦是山,人闲逸而自在,山幽静而高远。傍晚时分,秀丽而幽静的山涧,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返,归隐山林,这是诗人恬静的主观心境。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其间的真意是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诗人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无法用逻辑性的语言来陈述,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矣。
全诗以“生活宁静-内心恬淡-闲适自在-生命真谛”为主线,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悠闲自得的生活图。诗人想告诉读者人生的真意是:悠闲自在,身心愉悦,处在任何环境中,我们要调节好心灵的“焦距”,平平淡淡才是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