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报:诗歌与空灵

诗歌与空灵

——再复友人问答

文/柯伦

上次就诗歌审美问题,我们作了一些交流。你让我就诗歌的“空灵”再展开一下,如此纯真的交流与沟通,实属难得。关于诗歌与空灵,现就我的初浅思考,与你一起来分析、探讨: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诗教的国度,且源远流长。自《诗经》始,已有2500年历史了,从《楚辞》,至诗学高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乃至近现代,可谓一脉相承。

相对于纯粹的写实,我更倾向于诗歌的空灵之美。空灵是中国诗歌极富特色的艺术禀赋,是一颗包含灵秀的富于活力的因子。

我是说,有这样的基因在里面,诗歌就比较好,整体诗意就通灵起来、活络起来,不会那么死板、呆滞,而不是说必须这样才是“好诗歌”。那种奢望把诗歌进行标准化的分解或解构,其实是一种徒劳。无论你是否承认,诗歌具有某种天然的“不可解性”。

古代诗论不少,但基本上是从诗歌“这样写”(或“写的如何”)的角度才叫好,而不是人为框定诗歌的所谓“标准”,即“写成这样”(或“如何写”)。前不久我读到李清照、欧阳修等古代诗人的诗论,他们并没有直接标榜“好诗歌”标准,而是基于文本的比较客观地进行分析:好在哪,差在哪,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东西。他们共同表达的是诗歌“这样写好”,并非必须首先“写成这样才好”,即“这样写好”与“写成这样好”,两者是有细微的差异的,如果稍不注意,就容易搞混淆,两者之间,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诗歌的空灵亦是如此,即“这样写好”。有了空灵的依偎,诗歌之树就会更加摇曳多姿。

如同现实生活到处是满满当当,让人十分压抑,甚至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精神和情感包括心理很难释放。久之,就容易出毛病。而诗歌应该也能够给予人类以飘逸、通灵的享受和美的体验,说白一点,就是给人解一解套,松一松绑,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这种特性正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要素,是诗歌所独有的,尤其是中国诗歌极为重视这方面艺术手法的运用与表达。

空灵可以给予人精神上、心灵上的抚慰和某种满足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抵达的。从诗歌的角度而言,空灵是启迪心智、打开事物神秘性的一把钥匙,也是通向探寻情智的路途。

这里的“空”并不是虚,不是泛,也不是假,而是从现实生活的基础出发,提炼出来的情感的、心里的抑或精神的浩远之态、浩渺之貌、浩然之象。这里的“灵”并不是滑,不是刁,也不是伪,而是事物多样性、复杂性以诗歌独特的形式,所呈现的具有飞驰的、灵动的文化与艺术上的气韵和精魂特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一首诗歌具有空灵美,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弹性及特性,那么这首诗歌就可以说基本是成功的,至少成功了一半吧。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写诗必须具有空灵之美。这是一个认识不认识、自觉不自觉的艺术修为或行为活动,不可强求。因为文学创作是一个极富个人色彩的独立活动。

空灵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文学实践中,逐渐探索、积累和认识到的一种带有艺术规律性的东西,尤其是诗歌,包括参禅。所以有人说,写诗就是参禅。它是一种极具表现意义的文学艺术手法,应该积极地加以采用,并勇于实践之。

我以为,空灵就是远离实体的束缚和羁绊,以更加自由、灵敏、奔放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包括情感、情绪等)中,从而充分展现诗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空灵不是随意的、无端的虚幻或想象,漫无目的的瞎逛,而是有所依托、有所选择、有所放弃、有所取舍,也有所超脱。任何文艺形式都是源于生活而又是高于生活的。生活的艺术抑或艺术的生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级给力,才有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的一面。唯如此,才是属于民族的、艺术的、生命的、灵魂的吧。

在空灵所承载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获得更加通透、更加顺畅、更加洒脱的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也更加妩媚和灿烂。因为它们所创造的世界是远离喧嚣的,具有空净之境,以调节人们的这种或那种不适,从而实现某种休养、调适和豁达。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缺少空灵的支撑和慰籍,也是可怕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健全的,留有缺憾和空白。正因为因此,才有诗歌空灵价值存在的必要,也是无数优秀诗人孜孜追求的、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空灵梦幻的意境里,是可以达到某种完全不一样的诉求的,包括那些失而复得的东西,久违的体验和感受。

拉拉杂杂的,谈了个人的想法,未作过深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只能说是我的一点思考、心得和体会,现和盘托出。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