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未来教育的“六化”特点

【出处】钟建林,李霞.未来教育的“六化”特点[J].今日教育,2021(1):48-51. (请以实际发表文章的内容为准。)

【正   文】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云、万物互联、跨界模式……这些技术和理念给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未来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关于未来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脱离具体的学科内容和形式,从发展趋势的视角管窥未来教育的特点,也是应有的视角之一。
一、教育面向无定
未来,既可能是已知内容和事件的未竟状态,也可能是未知内容和未知事件的时空聚合。教育,固然具有对当下的意义,但其更大的意义是面向未来,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等做准备。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认同基础教育主要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但鲜有人明确地指出其面对的“未来”早已发生变化: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为目标时代的未来发展和教育内容都具有相对确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基本只需要依照一定的“路线图”“时间表”进行教育就可以适应“未来”,其时教育的“今日所学”常常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明日所需”,其“未来”虽未到来但可以预想、预设;但以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新旧领域和行业快速更替,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教育的“今日所学”很有可能成为“明日所弃”,难以有效适应未来发展,其“未来”既未到来也难以料想,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当教育面向无定化时,具有适用领域相对稳定和可迁移相对较弱的知识与技能在未来将越来越力不从心,能力和素养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进而向素养本位转变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应然主流。虽然稳定性和无定化都是相对的,但思考未来教育必须首先正视未来无定化倾向。就基础教育而言,未来教育必须实现几个重要方面的转向,即学习内容从确定性结论转向过程性内容,学习过程从理解性接受转向生成性建构,学习巩固从知识性强化转向方法性化用,学习评价从终结性鉴定转向过程性指导,实践活动从学科性探究转向跨科性融合
二、学校形态:离散化
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学习组织,通常以一定规模和历史的建筑形式构建出特定的物理空间,常常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的教学形式、相对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因此,相对固定的建筑形式、班级形式、制度形式等显性特征是现代学校的主要标志。现代学校形式为教育的发展、普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规模性、系统性、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化作用,形成了以学校认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校友文化、同学情谊等。然而,现代学校形式也对学习时空形成了诸多现实制约,极大提高了学习者及其家庭学习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学习投入。
未来,万物互联技术和网络虚拟课堂将使教育时空局限被打破,云数据的大容量和深度挖掘技术将使教育内容数据资源建设和个体学情数据分析更加立体而精准,虚拟仿真技术和多模态互动技术将使时空异步的教育情境更加逼真和有效,全息媒体和网络交互技术的深度发展将使学习协作和社交发展不再必然依赖现实的物理空间。因此,当前形态的学校在未来教育中作为教育物理空间中心的作用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作为教育中心的心理意义和社会化意义将削弱,但作为知识中心的平台作用和连接作用将可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因此,未来学校仍然会存在,但一定会改变目前的偏于集中的物理等有形形式,体现出学习时空上的离散型特征,也会日渐增强虚拟性、泛在性、非在场性等特点
三、教职分工:精细化
目前,学校的教职员工有分工,主要分为教师和职工,两者分工明显,前者主要为学生服务,以知识教学和品格教育为主,后者既为学生服务也为教师服务。教师有分工,主要是基于学科和年级分工,一般学科和年级界限清晰。在未来的教育中,随着云数据的深度开发和教育资源丰富积累,学校离散性、泛在性、虚拟性等特点将日渐显现,目前在学校中承担一般常态工作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将逐渐减少,这些人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管理公司的外包性服务完成。
未来教育中,从事与教学有关工作的人员将不再是“全职”教师,即未来教师的工作将会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工,至少包括以下工作类型:一是基于课程标准和选用教材的内容设计者,这些人承担的工作相当于目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活动方案设计等内容预设工作,但需要更强的将内隐思维精准文本化的预案设计能力,也需要更强的学科性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未来,某个年级某个班的课程内容不再主要依赖某个教师而是依赖于某个团队完成设计。二是将教学或活动方案制作成适合异步时空学习的多模态媒体课程,这些人承担的工作相当于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或活动实施以及教学视频录制工作,但需要将当下课堂中的更多动态调控变成预设调控,需要很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三是指导学生根据课程和学习计划有效进行学习的人员,这些人承担的工作相当于目前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培优补差、家校沟通等以及教学评估等工作。未来教育需要加强资源的共享性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对第一、二类教职人员的要求会更高,这两类人员可以成为多校或者区域共享性人员,而对第三类教职人员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通用技术应用能力等要求更强。未来,“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也许不是戏谑的玩笑,而是一种现实可能甚至成为常态,因为未来真正直接“教学生”的人员也许不必具备太深厚的专业功底
四、知识获取:链接化
教育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人们注重“拥有”,秉持“拥有大于一切”的思想,因此注重积累物质财富、知识资本等各种资源,在教育上常常体现为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习得、强调“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求“见贤思齐”“别人优秀就学习别人”。简言之,“好的要拥有”“别人有的要拥有”“自己拥有了才安心”。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丰富到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学完,可以学习的榜样更迭快到我们“跟不上节奏”。
未来教育需要改变对知识的态度,将重点从注重深度掌握所需知识以加强知识内涵建设转向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提高知识外链能力。换言之,有很多知识甚至是一些重要的知识,不必自己深度掌握,只要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谁掌握得好,在需要时再将不同人拥有的不同优势知识进行链接、整合即可。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性和必要性内容,因此必须让学生完全掌握和深度理解进而达到“真正拥有”的程度。但是,未来教育仅仅基础扎实、根基稳固远远不够,还必须改变学生的知识态度,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要学会与人共享经验和知识,进行协作创新。此外,未来教育在学科内可通过加强知识点—线—面构建逻辑、多知识点综合应用以及加强主题式、整体式、项目式教学,学科外可通过学科整合性项目、STEM教育、创客教育、研学项目,强化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未来教育既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更要重视基于知识提供的线索而展开的想象和发散性思考
五、能力塑造:双向化
未来知识更加丰富,领域分工更加细化,社会角色更加多元,无论对专业性还是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都更加强烈,并且对专业性和复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可能呈现出两极现象一极追求专业性精深,在特定专业、领域、项目的某个具体点上做到极致。换言之,精准在某个具体的专业点上“精耕细作”“深度沉潜”,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保持研究的前沿性和权威性。另一极追求跨界性整合,在具备多个专业、领域、行业的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致力于突破单一领域局限,寻求跨学科、跨业界的整合和创新。简言之,前者追求纵向深度,后者追求横向链接。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未来高等教育不同专业可以分别向前述两个方向深度发展,基础教育在牢牢体现“基础”作用的同时,也需要体现对未来双向能力的关注。一要改变教育教育观念。我国基础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度强调“木桶理论”视域下的“补短板”,有时采取的教学行为客观上产生了“移峰填谷”的效应。未来教育要重视“补短板”,更要大力“扬长”,要避免为“补短”而过度耗费“扬长”的时间和精力。二要培养“基础+特长”型学生。未来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未来发展所需的通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也要助推学生“特长”发展——在优势学科强化学科深度、特性和前沿的学习,在特色项目上做到更加精深和卓越。三要强调联系性看待问题的观点。未来教育除了知识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学科的形成历史和独特价值、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积累知识深度应用、整合创新的感性经验,提升整合创新和跨界思维能力,强化链接知识的意识和品质。
六、学习策略:定向化
变是社会发展唯一不变的规律,未来社会知识、技术发展会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职业的更替会更加频繁和剧烈,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面临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因此未来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提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能力。面对新领域、新技术、新情况等,“识变”后的定向学习是“应变”的重要举措。定向学习,从广义来说包括一切具有目的和计划的学习,从狭义的角度说仅指那些根据当下问题需要而进行的针对性极强的问题导向性学习活动。它不是储备性先期学习,而是针对性应急学习,其学习内容方向、多少、深浅、进度都依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而调整。
未来教育除了强化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还应突出定向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要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科学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等进行评价,提高理性分析自身知识、能力、资源与完成学习任务或胜任某项工作的匹配性,进而明确需要强化的学习能容。二要加强学生的主题式学习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主题学习、专题学习、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提升根据主题或问题搜集和分析知识信息的能力、快速理解和应用新理论和新知识的能力、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专家深度沟通的能力等。三要引导学生加强探究未知的能力。教师可创设一些与学科教材知识直接联系不大但与所处学段能力相当或相关的学习专题,或者通过陌生化策略加工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新知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围绕发展目标,对知识定向分析、获取进而整合创新的能力远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未来尚未到来,但未来的教育一定不能等“未来已来”再思考,探讨未来教育有利于我们深刻和多角度理解未来教育,也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做好当下的教育。
(0)

相关推荐

  •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 ...

  • “赛解题”考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许艳丽 据媒体报道,近期,安徽蚌埠组织了3000多名50岁以下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考场,开展一月一次的"赛解题"活动.据了解,教师"赛解题"活动是蚌埠市教育 ...

  • 未来职业规划

    ​教师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自身的素质和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作为刚刚入职安口镇学校的一名新人教师,对于自己日后的职业做出提前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从自身实际和学生情况出发,制 ...

  • 信息化2.0背景下融合式课堂的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已成为当前普遍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全面变革,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在信息化2.0背景下,要想切实实现信息化教育 ...

  • 未来教育的“六化”特点

    [正 文]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云.万物互联.跨界模式--这些技术和理念给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未来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关于未来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脱离具体的学科内容和 ...

  • 电信日寄语 | 亨通钱建林:行稳致远,以数字网络为底座共建智慧未来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2021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定调为"在充满挑战的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 加速数字化转型,需要通信产业各环节的参与,值此电信日来临之际, ...

  • 个性化教育与终身化学习:从《斯坦福2025》计划看未来教育模式变革

    田贤鹏 摘 要:<斯坦福2025>计划是以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化学习为主导思想,以探究斯坦福大学2025年的学习生活体验和未来教育模式变革为核心的理想教育蓝图.该计划提出的"开环大学 ...

  • 【醉翁专栏】屈建修:黄钟宫·宝鸡走亲(六首)

    [前言]"岐山汤面,核桃包,豆拼三盘.滋卷,辣油合蒜,燕麦柔柔瘦肉丸.蒸菜团,关中小吃,老少同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主人的热情与真诚:"且莫言,家常饭,了心事,祥和一天 ...

  • 耕读大学入驻东掌村:未来3年,12项工作建三亲教育生态村

    推文第1231天 概要:耕读大学与东掌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东掌村设立"耕读大学上党分校",开展长期的教学活动和行业交流活动,重点从生态生活.有机农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升乡村 ...

  • 钟秉林谈应对教育挑战:教师要跟上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

    日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钟秉林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20年年会上指出,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教师首先要自信,同时要保持敏锐的目光,要能跟上信息技术与教 ...

  • 教育随笔 | 林敏:教育的“社区化”

    国庆假期这几天,小区里一些大爷大妈们在树荫下打牌下棋,不亦乐乎,边上也围着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这也是自己儿时在弄堂里常见的场景. 那时的弄堂里,邻居间毫无私密可言,家与弄堂的那扇门,总是敞开着,只要天 ...

  • 在线教育 | 钟秉林:借用互联网+改革传统课堂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它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 ...

  • 词林正韵第十六部入步蟾宫格二 ...

    词林正韵第十六部入 步蟾宫格二 清风 相思真个难相度, 恼人病.莫寻红药. 醉凝眸.秋水荡鸿波, 怎念这.路人成各. 何能如我随红萼? 影无定.哪厢陨落? 懶梳妆,慵整面,蹙眉浓, 岂如旧.朝夕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