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客家围--罗坝镇篇(一)
从深渡水良口出发,沿344县道往东,大约2公里就到了罗坝镇田心村廖屋自然村。经人指点,路边丛林掩映之中,发现了这座不起眼的廖屋围。
事实上,廖屋围楼有两座,一座建于清代,面阔22米、进深27.6米,已经坍塌,只剩下高约3.5米、厚1米的墙基部分。后来,民国时期,村民们又在在老围的原址上重建了一座三层围楼,坐西北向东南,面阔9.6米、进深10.3米、高8.6米,屋顶采用歇山式,四面以砖叠涩出檐。该围楼于2012年被尹福龙先生成功认养,经过全面维修,现做民宿用途。公路边就有“客家古堡”的招牌,来的时候只顾着找围子,也就没有看到。图中看到的与围楼连接的开有门的围墙,就是旧时老围的墙基。外面有停车场。
图中有突出长方体瞭望楼的部分,按惯例,这种形状的瞭望楼一般位于围楼背面。同样,除了屋檐、瞭望窗、墙角和瞭望楼有少量砖体,其余大部分皆以卵石灰浆砌筑。
民宿没有开门,只能沿着围墙绕了一圈,到达东南面,这个石质拱券门看来就是原来老围子的正门了。
围楼北边的池塘,旁边有茂盛的古榕。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淡淡的乡愁不期然从心底涌起。在广东、福建的绝大多数村子里,古榕树的出现,意味着村口已经在向你召唤...
廖屋村,是广东省级传统村落。
围楼东北角上有另一座扇形瞭望楼。
你只看到我的美丽,可你知道我内心如海一般深的寂寞吗...
曾经村子的中心,大家纳凉、唠嗑的集结地...
按照所做功课既定的路线,继续往东几公里,到达上岗村。
村口还是一样熟悉的池塘、大榕树。
剩余墙基大约5米高。
墙上的圆形观察孔。
正门是一个花岗岩条方形门。
里面做养鸡场了。
罗坝镇这头两站可谓出师不利。幸好长期的经验告诉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永远不可能只有你爽,有时候你也得让别人爽一爽;人生不可能总是如你所愿,但的确常常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场景发生...
事实上,当时从水城村经过,这座村子的自然风光就很快吸引了我--背倚青山,竹林耸脆;山泉叮咚,小桥流水...感觉是个隐居的好地方。这才有了发现围楼的后事...
水城围,依山而建,主楼四层,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中间是凸出的两面坡硬山顶小房间,兼具瞭望楼的作用,估计通高12米左右。居高临下,造型别致,景致绝佳。
这座围楼的观察窗开得十分规则、对称。
围楼正面有一个扇形瞭望楼。
走到正面,感受一下自然环境之优美。后面的古樟看来至少百岁以上。
屋顶中突出的哨楼开有十字形观察孔。
看个围楼也不容易啊...
正门是一个花岗岩石块砌成的拱券门。
内部是一个门厅,两侧厢房。正面有拱门洞,后面设木楼梯;门洞后也是房间。这种布局倒是十分罕见。为了安全起见,我就没有贸然上去了。
继续前行。路边忽然闪过一座土楼。
土楼呈正方形,边长估计在12米左右,三层,四面坡屋顶。这倒是一个真正的围楼,中间有天井。
大门上方全部以卵石砌筑,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后来修补的?
同样没法进...
稍作停留,立即赶往罗坝镇白围村。这也是一个广东省级传统村落。
仔细观察,白围其实也是一个孤本。下面二层为河石墙基,上面两层则是青砖砌筑;四角皆建有扇形瞭望楼;屋顶采用四面坡屋顶,前后稍高,左右两侧低,两侧屋顶在前后屋顶檐下;最为特殊的是,后面屋顶有重檐,中间比两边高。等会进去大家就会明白了--原因在于,围楼后面中间部分是做祠堂用途;可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所以这部分屋顶专门做得最高。
白围村周边环境同样醉人。
石门厚度约1.2米。
石门后门厅设上下楼的唯一木梯。
入门后天井。
底层堆满农具,这也是很多古屋现实中最好的结果了。
后面围屋中部二楼做祠堂用途,取消了二三层之间的隔层,得到较高的层高效果;所以从正面看仅存三层,旁边其余部分保持四层。所以,二、四层内部走马廊是完整“回”字形,三层的来到祠堂这里就隔断了。
底层木柱有较高的石础,当然是防潮上的考虑。
上二楼看祠堂。上方的木匾熏得漆黑,字迹难以辨认。
围楼前部的四层廊道。
这边是横向巷道,可见此围屋是围中有围。墙壁上烧焦的痕迹显示曾经的破坏。
正门。
入门算是门厅吧,接着就是刚才看到的横向廊道,后面紧接着就是祠堂。祠堂前后隔着走道,并不是连在一起,我也算是活久见了。
祠堂名“威武堂”,这是一个廖姓堂名。
关于这个围子,写贴的过程中反倒查到了资料,原来这叫“廖下古石城”,又名风花雪月石头城,是始兴县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城,据说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围内有石桌、石凳、石磨、石缸、石盆、石灶等许多石制生活用品,还有最令人称奇的堡内珍藏“十大奇石”。所以还有一个口号叫“天下第一泥砖围石头城”,准备搞旅游开发。当然资料不一定就作准了。至少,从实地考察来看,奇石我没见着,但以其残破程度来说,搞旅游开发可能意义就不是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