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茶馆(第9期)|《刍议科幻与欧·亨利式结尾》尉竹康

茶客闲谈

刍议科幻与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奠基人,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与莫泊桑、契科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短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结尾处峰回路转、出奇制胜——戛然而止的180度大翻转总是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顿生精妙绝伦之感。人们把他这一惯用结尾方式,叫做欧·亨利手法。

本文笔者从小说主题方面入手,把欧·亨利几个有代表性的短篇分成两类分析。

第一类:人性情感,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

这两篇都是欧·亨利反映小人物生活情感的佳作,笔者将它们在结尾处的转折归属到凸显“人性情感”的一类。

《麦琪的礼物》:圣诞节来临之际,妻子德拉想要给丈夫准备礼物,但全家只剩一块八角七分钱,德拉怀着对丈夫的爱,决心卖掉自己引以为傲的美丽长发,最终为丈夫买下了适合他祖传金表的表链。而丈夫杰姆回家后看到短发的妻子却一时惊愕,因为他已卖掉自己那块金表,用来给妻子买她心仪已久的全套纯玳瑁发梳。这下两人身上最珍贵的东西都变为了无用之物,本来令人期待的美好结局忽然急转直下,两人在简陋的房子里相对而立,透露出一丝丝酸楚,但稍一回味,心中又沁出缕缕馨甜,为他们在贫寒中不计得失地付出,为他们替对方着想的真挚的爱。

《最后一片叶子》中,我们体会到居住在城市贫民窟里穷困艺术家们的生活,其中一位年轻女画家琼西患了严重的肺炎,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注意到窗外繁茂的青藤在风吹雨打下一片片飘落,就像她垂危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她计算着,“十、九、八……”,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她想,自己也会离开人世。医生说此时她的信念对治疗非常重要,眼看又会经历一夜风雨,却没想到,翌日清晨最后一片叶子仍然在青藤上焕发着碧绿,琼西看到后重新燃起了生的信念,可她却不知,这最后一片叶子正是老画家贝尔连夜冒着风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他最后伟大的画作,而老画家贝尔也因此去世……

一滴水足以散发大海的气息,这两篇小说中,欧·亨利都不是浓墨重彩地对普通人的生活画卷进行展开描写,而是从社会现实下只撷取一小段,但就这一小段让人在掩卷之后从心底涌出真切的感动。

而是什么给予了欧·亨利如此这般以小见大的笔力效果呢?笔者以为正是他招牌式的结尾翻转,让读者猝不及防地停顿,驻足思索,在转折中深刻地体悟出他笔下小人物绽放的人性之花。

这是欧·亨利手法中突出“理性逻辑”的一个类别。本篇《催眠师杰夫·彼得斯》在结尾转折处方显示出其“催眠”之真正含义。

杰夫·彼得斯(以下用A代替)冒充会催眠疗法的名医,碰上手头也不宽裕的朋友B后,二人打算联手做生意。一天老市长病重,让身边的C请A看病,A来之后开始施展自己神乎其神的催眠术,其间市长很配合,治疗后付钱并让A签了收据,但马上市长就让C逮捕A。A很疑惑,市长不再装病,向A解释说C是医药学会雇佣的侦探,一天前就来到市长办公室商量抓他的计策。伏罪后C带着A移交法官,却在路上二人把作为交易证物的钱分了,“B先生,我想你还是把手铐取下来吧。”A对C说,原来A让B冒充C,二人就这样把市长“催眠”了。

欧·亨利同样类型的作品还有《人外有人》等。但欧·亨利所有短篇小说中,知名度比较大的还是第一类:反应人性情感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

相比人性情感,智性思考一类的小说毕竟小众。但这一类作品在科幻迷中的接受度会更高。科幻作品中用欧·亨利手法的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篇章,比如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最后的问题》中,对熵的方向性的思考尺度逐渐变大,从地球、太阳,一直到银河系、其他星系,一个个面临资源耗竭、毁灭,随着人类的扩张和发展,人类所使用的计算机(文中称为“模”)的算力也不断增强,人类一直在追问“模”一个问题:能否让那些枯竭消亡的星辰逆熵重生,然而“模”的回答都是:资料不足,无可奉告。到了最后,人类摆脱躯体,心灵汇聚入“模”,彼时,宇宙也即将达到熵的最大值而面临寂灭,人的躯体不再,太空漆黑一片,“模”终于将所有资料搜集齐全。最后,“模”分析所有资料学会了如何将熵逆转,“模”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小说最后,玩了一把宇宙起源梗。

在科幻作品中,这最后转折的灵光一现,不输《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所爆发出的人性之美。而如果科幻作品用欧·亨利手法表现人物时,比如大刘的《乡村教师》,相比于其他类型文本则是从天而降式地给予读者以另一维度的震撼。

《乡村教师》里,地球面临智慧等级评定不合格就会被毁灭之际,是乡村教师默默付出的教育,是底层山村娃的回答拯救了全人类。这一重要性的认知拔高,是处在日常维度描写的文本所难以跳脱和达到的。

所以,科幻用欧·亨利式的结尾能够在最后的临门一脚给读者以放大多倍的体悟,原本的科幻点子也会在此刻生发出无穷韵味。

笔者以为这种艺术效果正得益于利昂·费斯汀格提出过的认知失调理论。我们总有让自己的认知归于协调的倾向,结尾处突发的翻转带来认知冲突,好比擅用悬念的作者在前置的位置引起认知冲突一样,都会激发读者头脑内本能地寻求协调的动作。于是,欧·亨利在结尾处的突然翻转使得读者在意外中寻解释,这时意外的翻转就相当于一道划破长夜的闪电,为读者将潜行于全文的线索瞬间照亮,当线索汇聚达成协调之时,就是读者醍醐灌顶的那一刻。这种阅读体验对于自身带有认知成分的科幻作品来说,无疑让点子更加地大放异彩。

分析欧·亨利式结尾,绕不开文中明暗双线的设置技巧。翻转要被可理解,就需要在前文中有信息铺垫,使得读者在最后寻求认知协调时利用起来。

短篇小说不同于长篇,短篇容量短小,故事又需要时间和空间铺展,写作短篇用到欧·亨利式结尾结构时,就需要在二、三人的发展情节里加入暗线信息,这一点欧·亨利的作品正好算作纯熟的演示,可供我们多去品读学习。

以上,共勉。

作者简介

尉竹康

科学、幻想、文学爱好者。

高校科幻有酬征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