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艺术(11)
转:金华的博客
言语交际要适应场境。
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场境中进行的。交际双方对言语内容的确定和言语形式的采用以及对言语的理解,都要受场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制约的一面,即表达和理解都要与特定的场境相应合、相协调,否则就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又有可资利用的一面,即利用场境,达到适切表达、准确理解,增强交际效果。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言词上并没有什么毛病,但表达效果却不好。纠其原因,除了忽视交际对象的特点之外,大半与交际场境有关。例如:
(1)八宝山火葬场入口处有这样一块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标语内容挺好,但不知怎么此时此地见了,反叫人感到不大舒服。问问同伴,感觉一样,这就有点问题。
(2)按我们家乡的风俗。新婚那天,新郎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当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入席之后,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就在他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刹那,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地说:“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象一声惊雷……顿时气氛一下子紧张,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停住了似的。
(3)……一台汽车撞死了一名19岁男青年。死者家属要求重金厚葬。“……当时在事故处理会议上,有位干部说:“你们家属要想开一点,人总是要走这条路(指死亡)的,何必把安葬搞得那么隆重呢?”死者家属一听此话,拍案而起,十几个小时的协商白费了。
例(1)这条标语,从语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效果不好,令人感到不舒服。这原因就在于放错了地方。似乎人死就是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把“人口降下来”。例(2)“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效果也不好,原因在于处在人家新婚喜庆的场合,与场境的气氛不协调,似有旁敲侧击、晴示新娘行为不端之嫌。例(3)那位干部的话“人总是要走这条路的”,似乎“死”是不足惜的,这与死者家属因失去亲人、极为悲痛的情景气氛不相应合,结果事与愿违。这都说明话语必须和特定的场境相适应,否则就难以实现交际目的,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场境对言语的制约还表现在对言语的理解上。有些话语,只有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便于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离开了语境,就不好理解。比如,诸葛亮和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夕,共商破曹对策,各人在手掌上写了一个“火”字,双方都明自这“火”字意为火烧赤壁的战争策略。这种理解就是依据二人共商破曹的场境。如果离开了特定的场境,话语的意义就无法把握,甚至出现理解上的差误。《演讲与口才》有篇《老裴师傅的悲哀》,就是如此。有一年除夕,饭馆老板问在店堂为他做工的裴师傅:“老裴师傅,你煮的饺子挣了没有?”他的声音很高,在除夕,无非是图个吉利,希望裴师傅说“挣了”,预示年年能挣大钱。裴师傅没顾这些,只想凭自己的手艺,哪有煮挣的道理,就大声回答:“老板放心,有我老裴在,没个挣!”老板嫌他说话太不吉利,怕坏了来年生意,便把裴师傅给辞退了。老裴师傅来到另一家饭馆饭工。一天老板当着顾客的面,为了显示饭菜质量高,就故意高声同:“老裴师傅,你煮的饺子是不是个顶个呀?”老裴师傅猛然记起上次的教训,慌忙大声说:“老板您放心,我煮的饺子,保证个顶个的挣啊!”顾客一听,饺子个顶个挣,赶紧走了。老板生了气,又把他辞退了。这位老裴师傅的言语失误,就在于对老板言语的理解出了错,没有结合特定的场境弄明白言语的情境意义,只“照辞直解”了言语的字面意思,以致对答失误,两次被辞退。
以此看来,交际场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是做到适切表达、正确理解的重要依据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