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客家围

从大围村出来,开始在周边寻访传说中的“灵溪十四围”。也就是说,除了大围村黄姓大围“翰亨围”之外,灵溪村周边的其他自然村还众星拱月般散落着其余十三座客家围屋,分别是:黄屋围、何屋围、李姓围,瑶溪高姓小围、排巷李姓小围、秀才引邝姓围,下洞村李姓围、黄姓围,石头背吴姓围、石江坝幸姓围,枧头背许姓围,高家坝仔围、溪背村高姓双孖围。

回到现实中,保存状况才是最大的疑问--本来老牛十分想当然地以为:只要在周边逛荡几圈,就可以十分容易地将其拿下。结果,很多村子并没看到想象中围屋高耸的镜头。现在回想起来,一是很多围屋保存状况不甚理想,甚至可能已经被彻底拆掉;二是许多围屋的残墙已经杂木丛生,变得十分隐蔽,难以发现;最后一个原因,因时间因素,老牛并没有每个村都深入调查。所以,一切随缘了。

灵溪盆地山灵毓秀,风景优美。广东也是一个山区大省啊...


一个个村庄犹如洒落在盆地中的一颗颗珍珠...

老牛采取的是游击战略,且开且寻...

虽然一路上但逢看见村庄,老牛都会十分小心仔细地张望,可惜并无发现。终于,在前往下洞村的路边,发现了一座围屋的残墙。


按地图指示,离这里最近的村子应该是排巷,据此推测此围是排巷李姓小围。

从残存墙体看出,排巷围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22米,残墙高约4米;该围以卵石和灰土砌成,四个转角以巨大花岗岩石条加固。


该围座西北朝东南,东南面开有唯一的大门。


大门同样以巨大花岗岩石条砌筑,外拱内方;大门厚度约为1.5米,十分坚固。


石壁上开有多个门闩孔。

里面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临时搭建的鸡窝或者是猪窝...

上一张卫星地图,排巷围就是图中红圈“1”所标注位置。继续往北,就到达下洞村枧头背自然村,这里有一个许姓围,如图中红圈“2”所示位置。

东边坭养村风光秀丽。

这就是下洞枧头背村远景了--群山依依,炊烟袅袅,仿佛一个不受尘世打扰的世外桃源。

枧头背村坐西朝东,东边有一口客家民居里典型的半月风水塘,塘边还有状若巨伞的古榕树。从主村道望过去,本次寻访的主题已经一目了然。

可惜枧头背的古民居保存甚差,前排房屋只剩下镬耳山墙;从新修村门所挂牌子可以看到,此地名为“许屋”。

村道边居然还有六对旗夹石存在,再次印证了客家人对于读书的重视。


憨憨的小土狗,差点把老牛萌翻到水塘里...


池塘,同样并不平静...


池塘北边的这株雅榕(小叶榕),树龄竟然高达惊人的680岁!


榕树的西边,就是传说中的许姓围。从外观看,同样以卵石灰土混砌,转角处做圆角处理。


走到围屋东侧,可以清楚看到残墙高四层。由卫星地图看出许姓围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尺寸约为22*38米。

南侧以巨大花岗岩石条砌出大门,地面抬高,前有五级石台阶;大门形式与大围村相仿,是一个三楼牌坊式门楼,外拱内方,上开方形观察窗。

围楼西面。

重回正门。大门中间石匾刻双钩“安居乐业”四字,两侧饰以蝙蝠花卉图案。

大门内层层叠叠,总厚度达3米。

里面的建筑感觉并非原样,令人惋惜。

就在老牛略感失望之际,回程的路上居然又有了新发现。其实这里在排巷南边也就200米之遥,按地图所示,此地应该为石江坝村,按资料有一个幸姓围。

之前为什么没看见?你瞧瞧这伪装...


卫星地图更能说明问题。按图,石江坝围座西北朝东南,呈平面正方形,边长约30米。


这从残墙判断高为3层,总高度约10米。


周边竹木茂盛,形成天然的伪装。


转了一圈来到正面,高耸的墙体保留了古围楼最后的尊严。


阿黄警觉地打量着我这不速之客...

大门的型制就有点意思了。下面是大石块砌筑的拱券门,上面是整石雕刻的单檐歇山顶,脊角刻有鳌鱼,中间雕刻镂空砖形状;字匾雕刻“永享敉宁”四字,书法水平只能说一言难尽了。敉,音mi,安定的意思。


里面又是让人一声叹息...


围楼北边有小路出来。


外围就是桔子园,远处碧树耸立、郁郁葱葱,一派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继续往南,接近石圳头的路边,一眼看到远处高耸的小碉楼,令我再次喜出望外。


没错,就是这座外观黄色的小碉楼。


及至走近一看,原来这里是瑶溪村,小碉楼应为高姓小围。


村子座落于山间的一个小山谷里,十分清幽。


碉楼藏在村子最里面处,也就是西边山脚。


高姓小围为四层,座西南朝东北,高约11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5米。围楼下面三层为卵石灰土砌筑,上面一层采用土坯砖,上覆木瓦悬山屋顶。感觉还是财力所限。围楼仅北角设一个凸出的角楼,采用粗大木质悬挑梁覆木板,上部为砖砌,两侧各开一个十字形窗孔。角楼采用简单的与主体墙面平行,而不是常见的扇形,反而显得有点异类了。


底层仅在东北面开有一个小门,为简陋的花岗岩粗石条砌筑的平梁门。对于一个旧时代的小村子而言,能盖起一座这样的碉楼可能已经是倾其所有了...


大门厚约80公分。


里面基本废弃,只剩下部分木梁;底层则被用来养鸡。这好像也是现代人认为的能给予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最佳归宿了,悲哀。


到了写帖子的时候,我还是仔细重新研究了卫星地图,找出可能遗漏的围屋。

一是石头背自然村,大约在石江坝东侧,灵溪河东岸。按资料这里有吴姓围,如图示位置。

另外一座就是在枧头背许姓围稍北的下洞村李屋村围楼,如图示。

按资料,周田镇平甫村也有一座小炮楼。但由于行程关系,略过。驱车前往黄坑镇方向。黄坑镇东北的苦竹村也有一座建于清代的二层围楼“永安阁”,再次路过...

在黄坑镇曰庄村停了下来,路边已经清楚见到一座爬满青藤的残围--其藏阁。

其藏围坐南朝北,五层,原高约15米;平面呈方形,边长约20米。整围除了四角有巨大花岗岩石条加固外,其余部分几乎全部由卵石砂浆砌筑。保存状况大家也看到了,并不理想,屋顶早已坍塌,围墙也基本剩下三至四层;仅仅是四角带有碉楼的部分残存较多,还是得益于碉楼部分的加固吧。

西面围墙,是现存最好的一幅,残高四层;两边植被茂盛,正是角楼凸出部分。

由下而上,窗孔的变化十分有趣:一字型、条形、长方形一直到第四层的券窗,也是每一层楼对于防御要求不同需要的真实写照。而且从这边还看到了,四层以上外墙改为砖砌。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看到角楼的残留,还在四层券窗之上,所以老牛推断此围原高五层。角楼呈扇形,下以巨大花岗岩石条出挑,上为砖砌。

大门开在围楼北侧,以巨大花岗石条砌筑,高2.5米,宽1米;上面字匾刻围名“其藏阁”三字,可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里面俨然成为了藤生植物的乐园...


继续上路。行至闻韶镇华塘村,又找到一座围楼。这个华塘村,地图上是找不到的。经过老牛仔细辨认,这里应该就是地图上的塘坑村,位于闻韶镇南,估计现在与华坑村合并才产生了这么一个新名字。

按资料,闻韶镇塘坑村围楼名为韶安围,座西南朝东北,高五层约13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尺寸为11*10米。

该围的外观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几乎什么都有!首先,一层基底、一至三层转角皆以巨大规则花岗岩石条砌筑;二层其他部分墙体以不规则石块砂浆砌筑,三层则采用砖砌;四五层采用土砖建造,中间间以木板加固(这也是一种客家地区常见的做法);上面覆以木瓦屋顶。围楼在东北上角各开有一个角楼,以石条悬挑,上部砖砌。这么复杂的建材组合,与其说是奇特,按我想,其实不过就是钱不允许罢了...

墙身开有排列整齐的斗形窗和方窗。

角楼呈扇形,上面以砖叠涩出挑。

正面更显高大雄伟。

大门为花岗岩砌拱券门,上面字匾阳刻“韶安围”三字;落款有“咸丰十一年”字样,说明此围成于清1861年。据说是当地李、黄、何、林四姓为防匪盗合建而成。


里面分为三开间,中间设简易木梯可上,结构与始兴围楼类似。可惜老牛没带水鞋啊...


出来围楼侧后方再次欣赏。


重回省道342,很快在闻韶镇区南端的房屋中,又隐隐闪现围楼的影子。之所以能够发现,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其全花岗石的外形,在一片土砖房之中显得十分另类。

深入村子内部,来到围楼边上。这座围楼的花岗岩石条十分规整,感觉年代比较近。


往外侧田间行进。


从外围的玉米地里,可以清楚看到该围高三层,约9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0米。如此坚实的外墙,怎么连个屋顶都没了?


沿着围墙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正门所在,按推测,应该是东北边。也就是说。该围坐西南朝东北。


大门为拱券门,门匾阴刻围名“保合太和”四字,落款隐约可见“民国”二字。看来老牛之前的猜测还蒙对了。


里面已经变成养鸡场。


最后介绍一下曾屋楼。曾屋楼,位于石塘镇曾屋村东侧,据称为基督教产物。该楼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平面呈长方形,高3层约8米,面阔14米,进深10米,占地面积约140平米。楼前有一口大风水塘,也算是中西结合吧。

曾屋楼外观面阔五间,中间三间有内凹的廊道,外部做成两重拱券门形状,立罗马柱,加上侧面所开的券窗,很有些西洋的味道。


这个正立面边上的窗户,浓浓的中国风。


内侧所开券窗,外表却是西洋的,然而窗户上沿的水墨字画又暴露了中国心。


大楼正面开有三个门,两侧各一小门,中间正门,留有广府典型趟栊门的痕迹。


入内。中厅屏风是一个西洋风格的牌坊式,中间书“明远堂”;两侧饰有花鸟壁画。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对于西洋玩意,始终还是留着一手,无法完全认同。按资料,这里应该是供奉曾氏先祖的场所。如此,只能说该楼风格受西洋影响而已了。


“明远堂”上面彩绘蝙蝠衔日,寓意“福星高照”;左侧绘梅松石狮图,落款为“山阴蒙养写于中江旅社 高娟臣作 民国参拾陆年”;右侧绘“喜上梅梢图”,落款题“丁亥年 老梅盛开 曾炳成作”。


三层楼板尽失,可直接看到屋顶状况。其实曾屋楼所存尚好,好好修缮一番定能重焕光彩。

(0)

相关推荐

  • 围美古韶城 | 天晴的时候,我想带你去韶关这个地方走走......

    春雨洗礼过的小路 一定是清凉而柔美的 雨水溅落在片片砖瓦上 像是在悄悄的诉说过去的故事 请您侧耳倾听,在天晴的时候 让我带你去韶关这个地方走走,可好? ▼ 始兴古围楼系列之二十八: 1 式园式本围 位 ...

  • 围美古韶城 | 探寻充满历史和残缺之美的韶关围楼~

    看过了青山绿水,玩过了峡谷漂流, 赏过了百花齐放.经过了城市繁华. 不如换个角度,换个视觉, 去看看韶关的那一丝丝破损而残缺的美, 它们有一定的历史,充满了故事, 等待着你一一去探索. ▼ 始兴古围楼 ...

  • 唯美古韶城 | 穿越年轮时光的她们,已阅尽风雨沧桑

    外看气势非凡,里看却是一派荒废冷清景象.围楼的许多故事,因时过境迁,与高墙深宅一样,淹没于历史长河里.然而,我们仍能从围楼里井然布局的古屋及其雕梁画栋中领略已渐逝的昔日风韵. 始兴古围楼系列之十五: ...

  • 河源和平县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位于和平县林寨镇浰江北面一片冲积小平原上,主要由兴井.石镇两个村庄组成.它现在已开发收费,门票好像是30元.但只要不从售票大门进去,村里只有3座老屋--司马第.谦光楼.颍川旧家需要验票,徜徉古 ...

  • 走进河源仙坑古村

    拍摄:景如岚 出镜:李少娴 编辑:景如岚 文字:景如岚 拍摄时间:2020年8月 仙坑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北部,开基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村内至今仍保存有八角楼.四角楼等二十多幢清 ...

  • 行走丨碉楼,一段客家人的故事

    这是岭南客家一个普通的山村,位于龙川县丰稔镇西部,始建于明朝,兴于晚清民初.村落四周全是山岭,有很多条小溪,稻田旁边,竹林掩映处,古民居傍水而建,若隐若现,随处可见,在广阔的大地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 ...

  • 围美古韶城 | 秀丽田园中的古老建筑,一砖一瓦美如水墨画

    连续几日的高温天气,每日躲空调房让人恍恍惚惚.今天,小编决定,带大家去新丰.在秀美的田园风光中,走进四个古围楼,感受美如画般的建筑文化,寻得一方静谧~ 新丰古围楼系列之一: 1 八角楼 位于新丰县黄礤 ...

  • 客家风——仁化石塘双峰寨

    石塘古村位于仁化县石塘镇,坐东北向西南,距离著名的丹霞山风景区只有23公里,很多人来石塘古村,其实就是奔着古村的"双峰寨"来的,古时聚居山区的客家人永远逃不过的话题就是居住安全,安 ...

  • 围美古韶城 | 论仁化的私藏古宅,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也许因为有丹霞山坐镇,仁化县一直给人带来一种雄壮巍峨的感觉. 然而,隐藏在世界级丹霞地貌之下的,还有这另一种巍峨,那是时间刻画出来的雄壮和美感.那是一些独立在山野的古围楼,它们是透绿汁的古堡,连呼喊她 ...

  • 仁化安岗:红色基因铸造美丽乡村样板丨吾土吾乡·红色村VR巡礼

    2017年底,广东省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经过3年的探索建设,全省各地打造出一批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南方杂志社推出<吾土吾乡·红色村VR巡礼>全景 ...

  • 广东仁化巴寨•双峰寨古堡•云龙寺||汝城人的一日游

    文|徐生明  图|同行友友 云锁层林雾笼山,锦江碧水绕其间. 群峰竞艳呈百态,无愧千古冠岭南.  ----题记 早就听说巴寨地势险要,景色独特,风景优美,是丹霞山最高峰,享有"丹霞至尊&qu ...

  • 在广东仁化||汝城58人的开心之旅

    文|何优秀   图|萧志刚  南虎   郭应华  朱绍洪  陈志刚  林续文等 <踏莎行·游仁化巴寨·双峰寨> 巴寨峰峦,绝壁势怒. 斜梯陡峭登山路. 石厅正对岭茶壶,山间溪水滋岩树. 城 ...

  • 汝城45人去仁化玩得不亦乐乎|记赏心健行之老屋燕岩巴寨徒步行(内附精彩视频与美诗词)

    天梯陡峭同爬步,峻壁刀崖奋勇攀. 脚下田渠滋翠绿,眸中百峙吐斑斓. 风雕雨刻奇岩秀,鬼斧神工丽景妍. 粤地名山丹岭首,观光胜地不虚传. 敬请点击全程精彩视频: 你曾见过巴寨的威仪吗?2020年1月11 ...

  • 汝城45人去仁化旅行|还原一场诗意之旅!

    2020年9月5日周六,汝城户外转松群一行45人,早上六点在濂溪书院集合,7点准时出发.他们此次徒步的路线是乘车到广东仁化周田,参观灵溪河景区,之后开心完美地结束了这次难度系数为三星,大约8公里3个小 ...

  • 驾考|仁化董塘科目三路考

    从2020年8月14日开始报名,到2021年1月19日科目四完美结束,这历时5个月的学考生涯,让我经历着苦闷期.新奇期.恐慌期.努力期.紧张期.开心期,它仿若一部生动多彩的书卷,一页页的摆在了我的面前 ...

  • 粤北群山中的红色英雄堡垒——仁化双峰寨

    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坚固城寨里,仁化农民军以非常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正规军飞机大炮,抗衡了足足8个月. 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坚固城寨里,仁化农民军以非常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正规军飞机大炮,抗衡了足足8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