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扶正抗癌经典名方之“补中益气汤”

日本浜松医科大学曾经报告了一例四期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的部分消退,该患者于2005年7月到医院就诊,发现肝脏肿瘤,CT发现5cm大小的肝肿瘤和门脉瘤栓,淋巴未转移,被诊断为T4N0M0(4A期)肝细胞癌,医生认为已无治疗的希望,于是建议患者采取最佳支持的治疗,放弃了一切抗癌治疗。

8月份,为了改善症状,医生给患者使用了中成药补中益气汤颗粒。到10月份复查的时候,患者的部分肿瘤消失,部分钙化,门脉瘤栓消失。但是肝脏左叶出现了2cm大小的肿瘤。后继续治疗,患者的病情获得了进一步的缓解。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靠中医的补中益气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的癌症治疗案例,当然,一些西医将这位患者癌灶的消失归为患者的自愈。在看待中药的疗效的问题上,很多西医表现出了其偏执与傲慢的一面。

笔者近期治疗了一例脑瘤患者,因为脑瘤压迫脑干导致患者已经不能正常活动,不得不进ICU里监控。服用笔者开的中药后,患者症状出现了明显的改善,治疗该患者的西医也极力否定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认为是甘露醇的效果,患者家属也对中药的效果表示怀疑。

不过西医对该患者别无良策,患者后来脱离西医的治疗,单纯的用中药继续治疗后,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改善,治疗了约一个月,甚至可以走路和吃饭了。至此患者家属才确信中药对患者产生的作用才是主要的。

这种对中医药的偏见广泛的存在于很多接受现代教育的西医中间,由于现代医学是以西医为主流,所以他们的看法,也间接的影响到患者和患者家属对中医药疗效的客观评价,影响到患者和患者家属在治疗方案上作正确的决策。

由于千百年来,中医药在日本的医疗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日本人对汉方药的作用还是认可的。所以这例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肝癌患者的案例,也被日本的一些医生客观的认可为汉方医的真实疗效。

补中益气汤是中国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一张传世名方,出自李东垣的名著《内外伤辩惑论》。

补中益气汤不但是一张经典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方剂,也是一张经典的“甘温除大热”的方子,补中益气汤在扶正的同时,也有治疗体虚患者发热的功效。对症择用,效果卓著。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等药组成,煎药时再放入大枣和生姜各适量。

李东垣的《内外伤辩惑论》中,补中益气汤各药的份量和煎服法是:黄芪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即今之陈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上药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一般现代作汤剂时常用的剂量是:黄芪10-15g,人参6g(或党参15g),炒白术6g,炙甘草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小儿根据年龄和体重,酌情减半或者仅用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一日一剂,一日二次,早晚各一次。

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土)派的开山宗师,治病重视顾护和调理脾胃,《内外伤辩惑论》是李东垣的成名之作,而补中益气汤又是《内外伤辩惑论》的第一方,所以此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直到今天,补中益气汤不但在肿瘤科广泛使用(肿瘤科扶正类方剂中,补中益气汤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且还被广泛的用于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血崩、胃下垂、慢性肠胃炎、便溏、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乳糜尿、眼睑下垂、体倦肢软,少气懒动,孕妇胎动不安、妇女月经过多等多种疾病上。

根据补中益气汤的方剂生产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和补中益气颗粒,也是一种常用药。在日本,各大汉方药厂生产的补中益气汤颗粒到处都可以见到。成药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和服用,很适合现代患者。

补中益气丸的疗效也很好,我的老师有一段时间身体很不适,明显的中气不足,浑身软无力,酸楚疼痛,且心情烦乱,我建议他使用补中益气丸,他用了湖北瑞华制药产的补中益气丸不到一周,便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我曾给一例长期低烧乏力的淋巴瘤患者使用补中益气丸后,患者的癌热和乏力也缓解了,再配合一些抗肿瘤的方剂后,肿瘤也被控制住了。

现代中医抗癌的专著中,没有一本专著不会提到补中益气汤,很多专门从事临床治疗肿瘤的中医师一辈子使用的扶正类方剂中,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减方,要占到超过20%的份量。这可能是因为体虚和低热,是在癌症患者群体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临床症状。

补中益气汤中既有补益类的人参、炙甘草、黄芪,又有解表退热作用的柴胡和升麻,其中升麻还有典型的升提中气的作用,柴胡小剂量使用时也有升提作用,且柴胡还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方中还有药性温和的理气药橘皮,再加上生姜和大枣有鼓舞胃气的作用。所以特别适合体虚发热、自汗、郁郁寡欢的患者。我本人甚至也尝试过用补中益气汤来缓解抑郁症患者抑郁乏力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抑郁症是难以根治的。

李东垣在《内外伤辩惑论》中对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有过详细的介绍,李东垣认为:“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即橘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

李东垣还给出了补中益气汤加味的办法:“口干嗌干加干葛(即葛根,因葛根有止渴生津之效)。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曰:仲景之法,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也就是说,补中益气汤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一些兼见症进行加味,口干咽干的患者,可以加葛根。心乱而烦的患者,肾水枯竭的患者,可以加入少量的黄柏和地黄以降火滋阴。

李东垣的母亲患的是脾胃病,李东垣自己一辈子也为脾胃病所苦,甚至这位一代宗师,自己最终还是因为过劳成疾加上缠绵的脾胃病而去世。所以其一生,可以说在脾胃病上着力最多。补中益气汤又是李东垣的得意之作,虽然李东垣限于时代的束缚,对自己创制的这张经典名方的论述中,有一些表述并没有科学道理,但是其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张经典名方的疗效,确实非同凡响。

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也是我自己在临床中反复使用的,只要辩证属于中医所说的“中气下陷”而又兼见发热、烦躁、口干咽干等症状的各种正虚类疾病,均可以将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进行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