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内列斯齐的大圆顶(佛罗伦萨圣母百花)
凡是到佛罗伦萨的游客,一定会去圣母百花大教堂,其实这是后人以讹传讹的叫法,应该是佛罗伦萨主教座堂(Il Duomo di Firenze)。我第一次去佛罗伦萨,也是先去的这里,不过几年前写的博客主要还是照搬百科。百花大教堂有几大看点,教堂的哥特式立面,乔托的钟楼,旁边的洗礼堂,还有就是布鲁内列斯齐的大圆顶。这里我只想单写大圆顶。下面这张照片是从乔托的钟楼顶上拍的。
在大教堂的南侧,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塑像,很多人都可能从他身前匆匆而过,却没有注意到(我第一去佛罗伦萨时也是这样),这尊雕像就是大圆顶的设计者,菲力波.布鲁内列斯齐(Filippo Brunelleschi,1366-1446),也有译作布鲁内列斯基、布鲁奈列斯奇等等N种译法的,他抬头仰视着他的大作,圣母百花的大圆顶。前面刚说的圣灵教堂也是他的设计,当然,他留在佛罗伦萨的杰作还有,后面慢慢说,现在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人。
您可能会说,这样的圆顶不是很常见吗,布拉曼特的坦比哀多和圣彼得大教堂不都是圆顶建筑吗,没错,布鲁内列斯齐去世时,布拉曼特才两岁。布鲁内列斯齐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将在意大利失传近千年的圆顶技艺重新恢复。
我们知道罗马时期就有圆顶的建造技艺(万神殿),拜占庭帝国也继续发扬(圣索菲亚大教堂),伊斯兰建筑也掌握着圆顶建造技法(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而在意大利,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战乱不断,圆顶的建筑技艺就失传了。中世纪的意大利乃至西欧,则是哥特式建筑盛行。
文艺复兴早期的1296年,托斯卡纳人阿尔诺福.卡姆比奥(Arnolfo di Cambio,1240–1310)设计的主教座堂(百花大教堂)开始建造。1310年卡姆比奥死后,教堂的工程停滞了几十年。1334年,由乔托和他的学生皮萨诺接手继续,1348年的黑死病又让教堂建造停滞。
到了1418年,教堂工程基本完成,乔托的钟楼也于1387年完工,唯独留下圆顶的八角形基座,此时距离设计者卡姆比奥去世已过去将近百年,没人知道圆顶该怎么建,当初卡姆比奥的设计并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只有一个模型。这里插一句卡姆比奥是谁,去过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估计都摸过那尊圣彼得坐像的脚吧,那尊坐像就是卡姆比奥的作品。经过几百年,圣彼得的脚都快磨没了。还有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和韦奇奥宫也是卡姆比奥的设计,后面会依次介绍。
大圆顶不能继续建了咋办,于是佛罗伦萨举行了招标,主要竞争者就两人,布鲁内列斯齐和吉贝尔蒂(洗礼堂青铜门的制作者),有个传说,当招标委员会问布鲁内列斯齐有什么具体办法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则耍了和小花招(把鸡蛋磕破立在地上),结果被人从屋里给扔了出去。因为有科西莫.美第奇的支持,布鲁内列斯齐最终还是获得了资格。后来吉贝尔蒂自己也发现他真的胜任不了。
虽然中标了,但建造圆顶真的不是简单的事,罗马的圆顶技艺在意大利失传已近千年,而且罗马时期的圆顶技法是采用大量的木材坐支撑,再用罗马特有的混凝土建造。而佛罗伦萨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木材,且圆顶的跨度几乎和罗马万神殿相当(都是40多米),我看过一部介绍的电视片,但也还是没有搞懂到底圆顶是怎么建起来的,大致意思是没有用脚手架,而是靠从下往上,从外向内,利用石料和砖的自身力量,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的,而且圆顶还不是单层的,内外两层之间还夹有通向顶端的楼梯,起承重作用的内壳较厚,起防水功能的外壳较薄。施工时,布鲁内列斯齐亲自参与,他和工人吃饭都在上面,当工人不敢在他设计的近百米高的脚手架上施工时,他自己上去给工人做示范。他还设计了类似起重机的机械。可见布鲁内列斯齐具有相当高的数学和力学功底。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大圆顶终于建造完成,没有一个工人死亡。因此,布鲁内列斯齐也被成为文艺复兴建筑之父。
至于布鲁内列斯齐为什么有把握去竞标,可能与他和他的好友多纳泰罗在罗马数年研究过罗马建筑(尤其是万神殿)有关系吧。所谓文艺复兴,就是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包括建筑,当时的佛罗伦萨已经禁止使用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飞扶壁”。虽然布鲁内列斯齐的设计也有借鉴飞扶壁的技法,但从外面已经看不出哥特的特征了。所以你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很难见到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布鲁内列斯齐的圆顶,在当时的欧洲简直就是个奇迹,一个创举,107米的总高,几乎可与周边的托斯卡纳丘陵比高。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建筑家阿尔伯蒂形容“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庇荫着全体托斯卡纳人民”。建筑本身也影响着后世的伟大的建筑家如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等人,以至于欧洲遍布各式各样的圆顶型建筑。
我这次因为买了通票,所以一定要爬上圆顶看看。
爬这一百来米高的圆顶还是有点累的。人多的时候,错身都困难,不过有一部分是上下分开的。
先爬到一个宽不到一米,大圆环的平台,这里距离地面大致有50多米,大圆顶由此开始向上。顶上全部的壁画都是瓦萨里的《最后的审判》。
布鲁内列斯齐生前曾建议穹顶内部装饰为金碧辉煌的马赛克镶嵌画,1446年他去世后,穹顶一直是空白的。直到1568年,由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委托瓦萨里开始绘制巨大的穹顶画,主题是《最后的审判》。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乌菲兹美术馆无人不知吧,就是他设计的建筑。还有他为260多位艺术家做的传记《艺苑名人传》,首次提出文艺复兴这个词汇,才更是名垂青史,书的名气远远大于他的绘画。我一直想看这本书,但实在是没时间。
往下看教堂的短十字部分,主祭坛。有个像起重机似的机械在做维护或清洁工作。
长十字方向,教堂的入口。下午的时候人已经少多了。
古罗马万神殿的圆顶,中心是空的。下雨的话,雨水就会直接进来。所以布鲁内列斯齐设计了一个采光亭,即能采光,又能挡雨水。采光亭因为外观像个灯笼(lantern),所以也俗称“灯笼”。不过灯笼开工时,布鲁内列斯齐已经去世数月了,直到1461年,才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筑师米开罗佐完成。
壁画上的人物很有立体感,如果你能联想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的《创世纪》,那就再正常不过了,因为瓦萨里正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
玻璃花窗
通往上层的通道
红砖墙壁
夹在内壳与外壳之间的通道楼梯。
当初建筑施工留下的。
上到灯笼的位置了。前方,卡姆比奥设计的韦奇奥宫(市政厅)。
圆顶上的大块红瓦屋顶。
教堂长十字翼和乔托的钟楼。
钟楼顶,我也爬上去了。
远处的圣十字教堂,也是卡姆比奥的设计,佛罗伦萨诸多名人葬在里面,米开朗基罗和伽利略等。
红色调为主的佛罗伦萨新老建筑。
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佛罗伦萨基本保持了五百年的样子。
新玛利亚教堂和紧邻的新玛利亚火车站。
圣洛伦佐教堂,美第奇家族的墓地。
大理石制作的采光亭(灯笼)。整个大圆顶所用的砖石材料重达37000吨。
大理石地面
准备下去了。
当时施工的一些机械模型。
下来后,时间不多了,进到教堂内再简单看看。
临近关门时间,没什么人了。
大理石地面
保罗.乌切洛做的壁画,下面是英格兰爵士约翰.霍克伍德(Sir John Hawkwood,1323-1394)的墓,作为英格兰的雇佣军首领活跃在意大利,既攻打过佛罗伦萨,也帮助佛罗伦萨抗击过米兰,最后定居佛罗伦萨并死于佛罗伦萨。因对佛罗伦萨有功,予以高规格葬在主教堂内,并由保罗乌切洛设计了墓葬。
《尼可洛.托伦蒂诺》Niccolò da Tolentino,也是一位葬在这里的雇佣军将领。
教堂马上关门了,匆匆下到地下室,拍了张布鲁内列斯齐的墓,虽然上次来也拍过。
这是从韦奇奥宫钟楼上拍的教堂,可以看出大圆顶比乔托的钟楼还要高不少。
1469年,韦罗基奥在“灯笼”的顶上设计了这个镀金的青铜球,顶上连接着十字架。青铜球内有圣人的遗骨。韦罗基奥是谁,简单说吧,波提切利、佩鲁吉诺和达芬奇都是他的学生。
时年17岁的达芬奇跟着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参与了镀金铜球的制作和焊接。
大圆顶下方的鼓座,厚度大约有5米,所以圆窗是这样的。
本篇中提到的一些人,比如,多纳泰罗、吉贝尔蒂、米开罗佐、阿尔伯蒂、瓦萨里等人,后面还会陆续介绍他们及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