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第一处至第五处)

耶路撒冷,两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为圣地,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广义),而耶路撒冷在基督徒心中的神圣地位是其他圣地无可替代的。而“苦路十四处”在我看来又是圣地中的圣地。我见过的所有天主教堂内都会有苦路十四处的绘画或者雕刻画,即使是在中国很小的县城内的教堂。

苦路(拉丁语Via Dolorosa),从耶稣被审判,然后受辱,背负着十字架走到刑场的一段路。历经两千年沧桑后的耶路撒冷老城街巷,很难说当年耶稣到底是怎么走的那段苦路。在圣经新约中也并没有明确提及,拜占庭时期的朝圣路要比现在的长很多,要在老城之外,而且不同教派也都有各自的路径。在教宗的干预下大约是在15世纪时被定义为现在为大家所认同的十四处(或称十四站),长度大约六百米左右,现已成为广大基督徒重要朝圣路。

现在所提到的苦路十四处的第一到第九处都是在老城内的街巷,第十到第十四处全都在圣墓教堂内(骷髅地,各各他)。

第一处和第二处(Station one and two)位于穆斯林区,紧邻教堂还有一些清真寺。墙上的圆牌用罗马数字标记着I,代表第一处(第一、二基本在一起)。

四部福音书都有记载,耶稣被押到一个“铺华石处”见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理解就是一个铺着大石路面的街道或者小空场上。

对面的大门外标记着第二处以及“SANCTUARIES OF THE FLAGELLATION AND THE CONDEMNATION”,即鞭笞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和定罪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两座教堂。

进门右手边是鞭笞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

教堂门上的雕刻代表荆棘,表示为羞辱耶稣而给他戴上的荆棘王冠。

上面刻有拉丁文《约翰福音》18:37中的话。

鞭笞教堂的内部

约翰像,约翰福音书的作者,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的弟弟。耶稣门徒中活得最长的(在以佛所)。

大的荆棘冠

教堂内有三块花窗玻璃,分别是彼拉多洗手、鞭打耶稣和释放巴拉巴。彼拉多本无意处死耶稣,但犹太人以向罗马皇帝告状为要挟,所以只好判处耶稣钉十字架了。马太福音27-24: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按照惯例总督可以赦免一个罪犯,彼拉多让犹太人选择是耶稣还是巴拉巴(马可福音15:7记载巴拉巴是个叛乱者),没想到人们竟然选择释放巴拉巴。下图为彼拉多洗手。

鞭笞教堂的对面是定罪教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英文的意思是定罪和背负十字架教堂。

当犹太众人选择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后,彼拉多也没办法了(之前彼拉多的夫人为耶稣求情也无果),他洗了手后,就把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当时的罗马法律,犹太人无权判处人死刑,必须要由罗马地方执政官才可以。而钉十字架一直是罗马人处死非罗马公民的刑法。

拉丁文DIMISIT ILLIS BARABAM大致的意思是“释放巴拉巴”,摘自《马太福音》27:24-26.

于是耶稣被人脱去衣服,戏弄地披上象征王权的紫袍(罗马皇帝专用的颜色),戴上用荆棘编的“王冠”,并有人跪在耶稣面前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向他脸上吐唾沫,用芦苇抽打他。

戏弄一番后,弄来十字架,让耶稣自己扛着去各各他(又叫骷髅地,钉十字架的刑场)。

上面的拉丁文摘自《约翰福音》19:13,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的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GABBATHA就是厄巴大,即审判耶稣的地方。

扛着十字架的耶稣。

20世纪初,方济会在这里修建这两座教堂时是因为发现这里有大型的罗马石板,被当做福音书中的“铺华石处”彼拉多的住所或办公地。但近代的考古发现以及根据古代犹太人的记录,这些铺石是哈德良时代修建的(比耶稣晚了一百多年),而铺石下方原来是个水池,彼拉多不可能在水池上审判耶稣,所以应该能确定耶稣不是在这里被审判并背上十字架了,但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从前面两个教堂出来,还有一个横跨街道的拱门,这是荆冕堂(Church of Ecce Homo)的一部分。荆冕堂现在与锡安姐妹修道院在一起。

之所以叫做“荆冕堂”,是源于《约翰福音》19:5。耶稣被带上荆棘王冠,身披紫色王袍被羞辱,这时彼拉多指着耶稣说“你们看这个人”。Ecce Homo就是拉丁语“你们看这个人”的意思。

不过这个拱门也是哈德良时期修的,与前面两座教堂一样都是搞错了地方而将错就错了。

离开第一、二处,继续沿着街道走。这个地方写着“Prison of Christ”,不知道是不是耶稣被抓后曾囚禁在这里。

苦路36号,亚美尼亚收容所。亚美尼亚是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王国,罗马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就有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拜占庭时期是帝国主要民族之一。7世纪倭马亚穆斯林控制耶路撒冷时期,亚美尼亚教会就任命了耶路撒冷主教。12世纪开始在耶路撒冷修建亚美尼亚教堂,所以耶路撒冷老城的四个区中就有一个亚美尼亚区。

罗马时期的大块地砖

苦路第三和第四处又是在一起的。

苦路第三处是耶稣从铺华石处(审判处)去各各他(骷髅地)路上三次跌倒中的第一次。关于耶稣跌倒,在圣经哪怕是次经中都没有任何提及,大概是15世纪基督徒所想象出来的。

第三处的位置是一座亚美尼亚天主教堂,19世纪波兰的亚美尼亚天主教会所建。属于东仪天主教会下的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是承认罗马教廷但又保留东正教礼仪的东正教分支。耶路撒冷的众多教派实在是太复杂了,有点晕。

只在外面看看,没时间进去。

紧邻三处的是第四处。耶稣在背负十字架去各各他路上遇到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但圣经上也并没有提到。

拱门上的浅浮雕是19世纪波兰艺术家制作的,是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的遇见。里面可能是个祈祷室(小教堂),这里被称作圣母的痉挛(Our Lady of the Spasm),喻意圣母在这里遇到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即将赴死的儿子,她内心的痛苦。

街道的岔路。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五处。

苦路第五处

第五处叫做古利奈人西门教堂,1895年由方济会所建。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实在是没有力气了,于是押送的士兵强迫从旁边路过的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帮着耶稣背十字架去刑场。关于这一段,《马太福音》27:32有写。

教堂小门上的拉丁文可以看出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的意思,古利奈是北非(利比亚)的一个城市,而西门后来也追随了耶稣,据说可能是第一个黑人基督徒。马可福音15:21记载他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

圣方济会的标志,手心的伤痕代表方济五伤。

教堂外墙上有个手印,被认为是耶稣曾经用手扶过的地方。

数百年来不知被多少人抚摸过。

继续赶路,前往第六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