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赶场

小时候喜欢跟着大人们去赶场。不让去,还打滚、撒泼,坠着大人们的衣角、裤子,为的是跟着去能得到一根冰棍,一颗糖果,或是一块米花糕之类的零食。

得了零食,还舍不得吃,得慢慢品尝。到了村里,还没吃去多少,一路招摇,在小伙伴们羡慕的眼中,回到家里。接下来的几天,心里都美滋滋的,干什么都特别有劲。

但是,对赶场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家里种西瓜的时候。

那时候,我和四弟都在读书。我上大二那年,父亲看到村里有人种西瓜赚钱,于是也想种西瓜。父亲说干便干,流转了几亩土地,又去表姐家找瓜种,学技术,准备大干一场。

这一干,便成功了。

父亲整日匍匐在瓜地里,育苗、松土、移栽、挑水、浇水、除草、打芽……这些,我都看不到,只是在课余,望着窗外发呆的时候,遥想三千公里以外的父亲种西瓜的情形。

等我暑假回家的时候,西瓜己经开始上市了。西瓜一多,销售便成了问题。尽管不时有小商贩到家里兑瓜,但还是赶不上瓜熟的速度。父亲一合计,赶场天得去县城卖瓜。

在县城读书的时候我便知道,尽管周边县城都不再赶场了,但我们县的县城还在雷打不动的赶场。每到赶场天,县城周边的老百姓便像赶乡场一样,背着各种农副产品,从不同的路口,往县城里赶。

卖瓜的头天,父亲便组织摘瓜。父亲不放心我们摘瓜。瓜不熟,没人要。长时间的劳作,让父亲学会了相瓜的本领,即一拍二看。一拍瓜身脆响不脆响;二看瓜蒂蔫巴了没有,瓜柄新鲜不新鲜。因此,经了父亲双手的瓜,都红得好,熟得透。

父亲摘瓜,我们背瓜。父亲找了寨子中公路边一户人家的空房子作为堆放西瓜的地方。从瓜地到堆瓜的地方有四五百米,是条小溪。溪中有浅水,碎石遍布,还有些荆棘丛,不好走。一家人相望于溪中,来回六七次,才背够第二天要卖的瓜。

“起床了!”

父亲在屋外大声的喊我。我睡得正香,极不情愿的起了床。屋外还是一片漆黑,青蛙等夜虫叫得正欢,夜却睡得正深沉。我看了一下时间,才四点过!我嘟哝了一句:

“去这么早干嘛!”

“去了就知道了!”

父亲淡淡的说了一句。

为了节省车费,父亲和我坐在三轮车的两边,向着夜色中的县城出发。因为还是凌晨,没有交警查车。

夜依旧漆黑。三轮车的灯光,只照到几米远的地方。两边的青山,向后奔跑着。几只山鸟,偶尔也稀稀拉拉的叫着。

进了城,虽然灯光通明,但静悄悄的。到了打铁街,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各种小生意人正在搬运货物,抢占摊位。

这多少有点超出我的想象。

不过,那时候情况还算好的。我们的三轮车不停的按着嗽叭,走走停停,到了打铁街中段,离着公厕不远的地方,总算找到了一处空着的地方,将西瓜卸了下来。整个人就像悬空的双脚有了落地的地方,心里一下子便踏实了。

十多年后的今天,每到赶场天,头天晚上走过打铁街、农贸街,便会看到有人拿着蛇皮口袋、塑料凳子、塑料箩筐、木棒之类的东西摆在街道两边,算是说明这个位置“名花有主”,有点类似于大学里的占座。有的还摆上了农产品。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要在农产品边守上一晚。

下完瓜,我沿着打铁街溜达。我发现,虽然闹轰轰的,此时却没有一个顾客。小贩们围在大货车旁,批发各种蔬菜。

那时的打铁街,除了有几户人家还打铁,实际上是个菜市场,还兼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因为,外地来的蔬菜,都是先拉到这里,再批发到各个菜场。十几年了过去了,还是如此。

我还发现,卖西瓜的不止我们一家,从街头到街尾,隔不多远便有一个西瓜摊。毫不夸张的讲,走路不小心都会碰到西瓜。我心里有点担心,我们的西瓜能卖出去吗?

夜幕开始退去,白昼开始睁开眼睛。下夜班的,上早班的,上学的,早练的人们开始走动,行色匆匆。

我注视着不管是从街头还是街尾来的行人。远远的有人来,我便开始注视。到了摊边,我希望他们停下来。那怕是看一看瓜的品相,问一问瓜的价格,也好。但我一次次都失望了。他们的步伐没有减慢,目光也一直注视着前方。我目送他们消失在街头,或是街尾,才回过神来。

直到七点过,瓜摊才开张。

但凡来买瓜的,先是蹲下来,瞧着大的瓜,摸摸这个,拍拍这个,翻过来,滚过去,如是再三。最后站了起来,问了一句:

“多少钱?”

“一块五一斤!”

我赶忙答道。

“不能少点?”

“没有收高勒!全街都这么买?要劳力要成本,真的没有多收!”

买瓜的站着想了想,还是买下了。也有的又蹲下来选了一通,最后转身离开了。但不管买与不买,我们都笑脸相迎。和气生财嘛!

有的顾客不会选瓜,便让父亲帮选。为此,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父亲给一位女士选瓜,说好瓜瓤不红不要钱。

父亲挑了一个,切开后,瓜瓤鲜红。

不知怎的,女士反悔了,不想要,便与父亲理论起来,慌忙中说了一句:

“这瓜有皮!”

“没有爪皮,哪来的瓜?你能找到没有瓜皮的瓜,这瓜你就可以不买!”

父亲一通话,说得那位女士无话可说。

女士自知理亏,乖乖买下爪。

周围的人一阵大笑。

我有点愐腆,但也尝试着吆喝。有人过来,高喊:

“西瓜,西瓜,一块五一斤!”

“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起来,停下来光顾的客人也要多点。因此,我也就能理解哪些开着个大嗽叭大街小巷叫唤的小贩!

俗话说“选尽卖尽!”卖到十二点过,只剩下些卖相不好,个头小的西瓜,买的人也越来越少。我和父亲合计,论个卖试试。

我高呼三块钱一个,疯抢一阵,大者尽去;两块钱一个,次者尽去……最后总会剩下几个瓜卖不出去,聊以解渴。

因为每场都是到了才找地方,因此卖瓜的地点并不固定,但都离着公厕不远。

没过多久,父亲便与一户人家混熟了,以后特许在其门前摆摊卖瓜,还为我们提供茶子、凳子。瓜卖不完的,还存放在他家,下场来卖。

我们村有个集市,也能卖些瓜。

村里的集市,是随着一九九二年乡政府由街上村迁到我们村而形成的,这集市自然就叫新街。

乡政府搬迁的时候,两个村的人颇争执了很长时间。因为街上村缺水这个致命弱点,乡政府最终还是搬了。

开场那天,四山八寨的人都来看热闹。新街呢,也扎实的热闹了一年半载。

我们乡是个长条形,我们村东边的,多赶老街。西边的,多赶大坝。新街夹在中间,只有我们村的人赶。

虽然“先天”不足,但因是政府驻地,新街赶场的人还是有的。闲天,大坡上的人也会背些包谷来卖。因为,背到老街,还得爬上两公里逼陡陡的黄泥坡。但是,收包谷的,压着价收。弄得大坡上的人,卖也不是,背走也不是。

因了各种原因,这新街就是热闹不起来。赶场天,集市上永远只有几十个人,摆摊的人比赶场的人还多。买菜的,大多是政府里的人。

几年前,村里的一些人为了把新街搞活,搞了一台山歌赛,又是写方案,又是拉赞助,又是搞宣传,又是请嘉宾,又是邀媒体,又是改场期。经此一事,街上也颇热闹了一段时间。最后,又归于沉寂。

尽管如此,继母还是背着西瓜去新街上卖。吃饭时,我和四弟去换继母。

守着瓜摊,眼巴巴的望着往来的行人,有时候守得瞌睡来。但是一天下来,也能卖五六百斤西瓜,聊胜于无。赶场天,能多卖一些。

第二年,父亲仍旧种西瓜。第三年,父亲还在种西瓜。第四年,我毕业了,父亲也不种西瓜了。

没有了西瓜卖,父亲赶场也就轻松多了。

2018.10.01

(0)

相关推荐

  • 父亲卖瓜

    炎炎夏日将至,看到菜场卖西瓜的摊位也渐渐多起来,不仅让我想起以前父亲卖瓜的情景. 读初中的时候,父母除了压面条,还种起了西瓜. 每年正月十五之后育苗,瓜苗长大之后便开始套瓜袋,嫁接西瓜.父亲不管干什么 ...

  • 灵璧的西大门,宿州的瓜果集就在这里……

    古老徐园铺 瓜果葛店集 --葛店集的变迁 文/同龄人 据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纂修的<灵璧县志>记载:徐园集,城西五十里.说明徐园集是一个至少已经有340多年历史的古老集市.康熙年间 ...

  • 赶场专辑5 | 时间沉淀下的赶场记忆

    说到"赶场"这个词,每个人记忆中的场景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60年代赶过场的人来说,赶场日就意味着节日. 60年代中国大多数的县城.乡镇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

  • 父爱流淌在西瓜的红里

    接连的高温天气,让街头摆满了西瓜,来自乡下的瓜农们一个个晒得黝黑,蹲在瓜摊前,看到有人经过,就满脸堆笑,热情地打招呼,甚至不惜用极尽谄媚的话,推荐自己的西瓜如何如何地好吃. 看到他们,不由地让我想起了 ...

  • 走读中原:长垣八里张村的风华

    文/蓝月光 走到了八里张,一个好幽静优美的小村.它位于城东八里左右,长孟公路北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的名字:八里张.这名字,多么响亮,多么得意.以距离命名的村子还有很多,如五里屯.三里庄.七 ...

  • ​和父母卖菜

    和父母卖菜 文/王猛 我上中学的时候,苹果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果农辛苦一年,却常常入不敷出.当时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靠几亩苹果的收入已经难以维系家里的基本生活需求.父亲迫于压力和生计,急切寻求致富 ...

  • 过年记事之赶安平大集

    南安一六深五十,二七送韩集,三八四九西东里····· 这是早年间,我记不住附近集市的日期,而编的几句顺口溜,意思是南河柳和安平都是逢一六日子的集,深州是逢五排十的集,而送驾庄和南韩村是逢二七的集,三八 ...

  • 【西南文学•随笔】王茂林/四川/地摊街的吆喝声

    西南文学·随笔 --微刊总第1345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王茂林,毕 ...

  • 小时候关于赶集的记忆

    小时候,对县城有一种神往,因为那里会逢集. 听大人说,县城的集市比乡镇大很多,买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都多,还有百货大楼.大丰商场. 每次,父亲去赶集,都会给我们买点平常吃不到的零嘴或者水果回来,从不空 ...

  • 西瓜里藏着的爱

    张正旭<西瓜里藏着的爱> 父亲种的西瓜喜获丰收,在乡下集镇不但卖的价格低,而且吞吐量小. 父亲决定把西瓜拉到县城里来卖.听到消息后,我一时语塞.其实,县城里的瓜市行情并不比乡下好.虽然,县 ...

  • 《小城旧事系列 之 东关十字街 | 陈豫闽

    作者简 小城旧事系列 之 东关十字街 陈豫闽 一 小城的东关十字街,有点天安门广场的味道. 我小时候的渑池,像模像样的街道就只有这一条,解放前叫"中山大街",解放后叫"解 ...

  • 【三秦文学】李自立:【遛瓜皮】(散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遛瓜皮 文/李自立 农历的六月底七月初,正是三伏的中伏天气,在我的老家,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这个季节的家乡记忆,也是我心灵深处最美丽的季节. 本来,我不想再去追忆流年往事,也不 ...

  • 【作家专栏】杨盛龙| 冷街邂逅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创|作|心|得 言为心声.每当我趟过某一段奔腾的生活之河时,那水中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会让我感到兴奋无比.我采撷了她的千姿百态 ...

  • 清朝时朝古蔺县的“赶场”

    ▲老古蔺旧照 话说清代古蔺的"赶场" 罗   树 古蔺人说的"赶场",书面语称之为"赶集",其记录从清代起有之,具体日期按农历,几天一个周期 ...

  • 中师生口述历史:中考后,等分数的日子是最难熬的

    按:由<中师生>公众号发起的"中师生口述历史"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已经发布了多篇回忆文章.有许多中师生已给我们消息,确定动笔,写写当年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发布甘肃 ...

  • 岚山诗话|同题第三十四期《赶集》

    赶场,有的地方叫赶集.印象中,老家的场很大,人很多,大都是上千甚至上万人的大集市,尤其是过年过节,人头攒动,移步艰难.有的人为卖东西赶场,有的人为买东西赶场,有的是先卖东西再买东西而赶场.逢场天,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