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愧为“一代商圣”(续2)
读过《范蠡》,才知道中国古代竟有这位旷世奇才。他是辅佐越王运筹帷幄的范相国;又是搏击商海享誉盛名的陶朱公。后人以“居官则卿相,居家则富翁”形容他,达到了普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撷取他的九则故事,让您认识“一代商圣”有什么不同凡响!
7、见缝插针
一天,陶朱公在与客户交谈中捕捉到一个信息:往返于南北运输的马帮正准备将一批粮食从燕国运到越国,当时长途贩运途中风险很大,马帮执事不得不预付兄弟们一笔安家费,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陶朱公想揽过这笔生意,与马帮执事商谈,愿意分给三成利润。无需长途跋涉,还有丰厚回报,这让执事喜出望外。为此他马上派马帮中熟悉燕商的欧阳陪陶朱公与燕商洽谈。
陶朱公在欧阳的陪同下,到惠宾酒楼与燕商刘金会面。可谈到正题,刘老板以同人家有签约为由,不想与陶朱公合作。后陶朱公起身方便,他从欧阳口中得知眼前这位商人,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陶朱公时,又听他说可长期合作下去,刘金马上变了态度换了口气道:“能与陶朱公做生意,是我们的燕商的荣幸!”陶朱公提出支付他与越商违约金的事,也被他一口谢绝,“违约的事,我自己解决,算是给陶朱公一个见面礼吧!”
就这样,陶朱公凭着商人敏锐的嗅觉,见缝插针将这笔意想不到的生意做成了,且三方受益,还为今后的商业合作开辟了路子,一举多得,令人叹服。
8、发现商机
这天,陶朱公带着夫人西施及小儿子少鹏离开陶山出去云游,他们来到熊耳山脚下的一个叫莘川的小镇,镇上摆满了卖山货的小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此时的陶朱公已把产业交给儿子、侄儿及仆人们打理,自己也想享享清福了,尽管如此,满是商业头脑的他,还是在这儿发现了新的商机,他要教当地百姓富裕起来。
他看到摊贩的商品都是核桃、木耳、山珍野味、皮毛药材等土特产品,购买的人也不多,看样子市场趋于饱和,可像海盐、麻布之类的商品就看不到,问题还在于交通闭塞。要是能把山货收集起来再运出去,把外地的商品运进来,那样市场就活了,老百姓也能发财致富。
带着这个金点子,陶朱公走进一家山货店,与老板闲聊起来。很快他们达成协议,陶朱公出钱投资,由当地老板再建两个新的店面,一个用于收购山里的土特产;另一个作为长途运输的骡马队。不久“陶朱货栈”与“陶朱骡马店”的招牌亮出来了。因为有当地老板的人脉资源,马上人气爆满,人们看到山货的收购价比过去还高,对本地人诱惑不必说,还吸引了七里八巷的山民们。
随着山货越积越多,骡马店也开始忙活起来了,伙计们把山货运出山,送往陶朱公的各地货栈,再从山外面带来食盐、麻布等日用品出售给山民们。就这样,凭着陶朱公的金点子起步,莘川镇的市场兴旺起来,客栈、小吃店、商铺等越来越多,乡亲的日子跟着红火起来。
陶朱公在当地经营不到两年时间,为山区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自己也积累了一笔资财。临别之际,他将这笔资财的大部分散了出去,分给莘川的朋友、乡邻和穷人。
后人为了纪念搞活当地市场、带领百姓富裕的陶朱公,特地把莘川镇改名为范蠡镇,当地群众和商人更是把范蠡当作财神祭祀。
9、造福宜兴
范蠡与西施,这对令世人仰慕的英雄与美人,在他们渐入老年的时候,已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他们想故地重游,了却心愿。在他们途径宜兴,驻足停留之际,还为当地人民做了两件好事!
在宜兴,陶朱公无意间碰到一位有陶瓷手艺的老者,交谈中得知老人家里穷的吃不起饭,自己空有一身好手艺,生活依然贫困潦倒。
这里有大量的优质瓷土,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呢?他立马决定自己出资与老者合作兴办陶业。兴建窑场、制陶烧陶、售卖陶器,充分利用天然的瓷土资源,尽快走上富裕之路。在当地百姓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陶朱公如愿以偿地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宜兴的制陶业由此闻名于世,当地人都奉范蠡为陶业始祖。
当了解到地里庄稼因缺水而始终没得好收成时,他与当地农民筹划开凿一条河,用于灌溉农田。至于缺乏资金的问题,占用农田的补偿等,皆由陶朱公资助。农民们积极性很高,出力挖河做义工,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从太湖到汤渡这条三十多里的小河开通了,自然带来农业的丰产丰收。后人为纪念他,把这条河称作蠡河。
在宜兴停留不到一年的时间,为当地办成了两件大事,造福了宜兴百姓。范蠡西施这两位慈祥老人继续他们的游历之旅,此后就隐世消失了。
后人永远忘不了范蠡的功业、睿智和善举,数千年来,他的英名被世代传颂,他被尊奉为“一代商圣”,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