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的老城厢旧居
每个人心中,对故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都会有割舍不断的牵挂。
——题记
上海黄浦区,一面是高楼林立的黄浦江沿岸,一面是破旧的老城厢低矮旧里。老城厢已如同城中村一般,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年来,老城厢区域始终是黄浦区旧改推进的重点地区,动迁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老城厢在渐渐消失,我的老家也动迁了。5月6日我特地去看一看拆迁中的老城厢旧居,想把它留在我的记忆里……
曾经热闹的方浜中路上,现在只有零星几家商店还在苦苦独撑着门面。
我和母亲五二年来上海和父亲团聚,在老西门住了不到两年就搬到小东门居住,从此老爸老妈就没搬过家。
老城厢里小路多弄堂多,弄堂里还有弄堂,九曲十八弯,让人摸不着头脑。狭窄的康家弄是一条与方浜中路平行的弄堂,一头通中华路,一头通四牌楼路。如今两头都封掉不通了。我只能从四牌楼路到陆家宅路进去。
看看昔日的康家弄口,水果摊饮食店……一边是工商银行,一边是建于1783年的童涵春。
另一头的四牌楼路上则更是热闹非凡
这两座牌楼都是后来新建的,大概只是为了旅游吧。
短短的一条康家弄,弄通里,里通街、街通路……
我家就在康家弄里的均益坊。均益坊只有三幢三层的楼房,从1号到7号。在当时,相对周围而言这里的房子是不错的,砖木结构,宽敞明亮,又冬暖夏凉。现在不堪入目是因为几十年来,人口增加了房子还是这么大。居住面积实在太小了,不得不在自家房屋基础上挖掘潜力。因此天井阳台都塔建房屋,楼上能向外扩展的向外扩展,实在不行就搭建阁楼。
🔽这张照片是动迁前拍的
这是后门,进门就是灶披间,楼上楼下都在这里烧菜烧饭,洗菜洗衣。以前白天从来不锁门,也没丢失过东西。门前的石板还是我父亲自己动手砌的,上面可以放菜或洗衣服,下面可以放煤饼等。
这里原来是每栋楼的前门,连着底楼客堂人家的天井,他们能从这里进出。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把铁门拆了炼钢铁,过了好多年为了安全就用砖头把门都封了。后来有的人家为了进出方便又开了门。从这里能看到二楼我家的窗子,亲朋好友晚上来我家,在这里一喊我们就听得见,马上下楼开门。
走在纵横交错的弄堂里,发现里面的住户已经搬离了不少,弄堂内空荡荡的,少有人走动。并列的水斗水龙头,一坨一坨凌乱的电线,还有整齐划一的消防设备,成为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老城厢记录了上海的历史和变化,也寄托着我对父母挥之不去的思念和对那温馨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我期待着重塑老城厢,坚信老城厢的明天将更繁荣辉煌!
别了,我的老城厢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