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平原君死后,他后人的1个举动,对我震撼很大
赵王:赵国胜了燕国,竟还要割让六城给秦国,寡人看你这是出卖赵国,不知秦国给了你何好处。
平原君赵胜:我赵胜,若是拿了秦国半点好处,让我死后无颜见赵国的先祖。
赵王:此等辱国的盟约寡人不认。
平原君赵胜:你要怎样!
赵王:寡人要罢你的相,调廉颇至邯郸接替你,出任赵国的丞相。
平原君赵胜:你……。
平原君赵胜话音还未说完,直接倒地不起。
《大秦赋》中燕赵交战,燕国密谋连秦攻赵,赵国丞相平原君肩负议和秦国,防止赵国被前后夹击的使命出访秦国周旋。
但平原君哪曾想秦国不讲“武德”,将他对外的消息全面封锁,迫使其未能获得赵国已经战胜燕国的消息,误以为赵国危及,不得不以保全赵国为出发点,签下出卖赵国国土的盟约。
当平原君回国后才如梦方醒,自己遭到秦国的“敲诈”,内心深处是懊悔不已。而赵王在朝堂之上公开对其批判,还要撤销他的职位,使平原君本就因内疚而脆弱的心彻底崩溃了,最终当场“气死”。
言归正史,《大秦赋》在塑造平原君的时候,是把他身上几乎互不相干的事做了个组合,且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联想,并不符合史料。
正史中的平原君确实曾被困于咸阳,但并不是因为帮赵国连秦,而是被骗过去的。
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记载,当时有1个叫魏齐的秦国追缉“要犯”,在平原君手下做门客。于是秦昭襄王写信给平原君“我听说您的高义,愿作布衣之友,希望您到我这里来,愿意与您为十日之饮”
平原君碍于秦王的权势不得不赴宴,而这一去就回不来了。在喝酒中,秦王说魏齐是秦国重臣范雎的仇人,他有义务帮他手刃仇人。而平原君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推拖说魏齐根本不在自己哪里,外界传言不可信。
但是秦王并不这么认为,他继续给赵孝成王写信:我知道魏齐就在平原君家,请速速将人头送来,否则秦国要出兵攻打赵国。同时也不会放平原君回国。
魏齐知道后陷入绝望,怒而自刎。赵王将就的提着人头去讨秦王欢喜。平原君这才被安全放回国。平原君的这次被囚禁,狭义上说是他的私事。
至于《大秦赋》中所演绎的当场气死,更是无从说起。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正史中的平原君被很平静地写成“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没有做任何特殊的交代,按照惯例就是战国人的正常死亡状态。若真有朝堂之上被气而亡,早就被大写特写。被气死只是编剧看到史料没有写清楚,自己脑洞。
而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平原君也不是《大秦赋》中演的那么呆滞、愚昧。
当秦王在和他喝酒,提出要他朋友魏齐命时,他可是忽视自己小命就在秦王手上,也不出卖朋友。与此同时在邯郸被围,赵国陷入亡国危机的时候,平原君也表现出超常的冷静、决断,无私。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秦军围攻赵的都城邯郸。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赵国危亡时刻,平原君并没有自私自利,只求保全自己家产,也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绪。当小吏向他进言能不能散尽已有的家产组织“义勇军”来保家卫国,平原君是没有丝毫的犹豫,把家里的所有财富全部摆出来犒赏愿意为赵国捐躯的勇士。
最终正是靠着这支部队的拖延,赵国等到了魏、楚两国的救兵,平原君自己对这个赵国的爱,保住了赵国的大好河山。
平原君这个举动我们现在看是理所当然,但加个当时的背景条件就不一样了。战国时期的灭国战后,出于安抚的考虑,一般不会对贵族赶尽杀绝,甚至会承认前国的土地契约那些,所以只要战时保护得当,就算赵国被灭,平原君依旧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
但是平原君没有抛弃赵国,他就算牺牲自己的未来也要和赵国共存亡。而平原君跟赵国共存亡的决心,也好似基因一般传承到了自己子孙后代身上。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竟与赵俱亡。
平原君一脉作为非赵国的直系王族,却在赵国灭亡的时候,全族也随之消亡。可见在整个赵国的卫国战争之中,平原君的子孙后代们也没有选择抛弃赵国,是坚持“宁做赵国鬼,也不做秦国人”。
平原君后人用自己的鲜血,用自己全族人的生命,给赵国送了行。每当我读到此等举全族殉国之举,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平原君一族慷慨赴死的高喊声——赵国万年!
这股面对死亡的无畏劲,使我眼睛止不住的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