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白居易《七夕》: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如此算来,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见面,已经至少7000多年了,加起来两人的见面天数也有20年了。

“七”这个数字在所有的数字里具有特殊性,古今中外皆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宣布7天为一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通用。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把女子的生命周期也是以七为周期来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国民间祭奠故人,也是以七天为单位,从“一七”到“七七”为结束。

中国古人发明的算盘以“七珠”设置,加减乘除都可计算。

各种俗语中,“七”也特别多。七年之痒、才高七步、北斗七星、七尺之躯、七尺男儿、打蛇七寸、开门七事、七级浮图等等,数不胜数。

可以说,“七”这个数字在古今中外,工作生活中,处处出现,好神奇的一个数字,有点意思吧。

回到七夕。这个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的节日,如今正逐步演化成“中国情人节”,有些人还忌讳说一年才见一次面啊,有点悲剧色彩,其实这是七夕演变过程中加进去的故事传说,大可不必在意,取其美好一面即可。

这么悠久的节日,又是一个浪漫和爱情的节日,诗人们肯定是不会缺场的。古代写“七夕”的诗太多了,苏轼、李清照、罗隐、李商隐、范成大、孟浩然,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都有诗词来描写“七夕”。

白居易老先生能写出“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样的诗句,写“七夕”那也是别具一格。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这首诗没有具体写作时间,距今也1000多年了,千年前的那个七夕,白老先生感慨那个微月当空的夜晚,万古都是相同的,多少欢情和离恨,都在那一晚上演。可能老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千年后的后人们已经把这个节日变成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节日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