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司马光是北宋历史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在河南光山县,长在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

司马光是官场不倒翁,曾经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做官,去世的时候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为什么能成为政坛常青树,是因为他不贪腐,是个廉洁的官员。

以至于妻子去世的时候,当了40年高官的司马光没有钱来埋葬妻子,不得不把自己的地卖掉。

司马光的最大贡献,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很多人知道司马光,并不是看过他的著作,而是听说过他的砸缸故事。

托赵丽蓉老太太的福,“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机智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

故事过程是这样的:宋仁宗天圣年间,一群小孩在原来无忧无虑地玩耍,其中一个最调皮的小孩玩得兴起,竟然爬上了水缸,水缸里面自然装满了水,小朋友脚一滑,失足掉入缸中。

小孩个矮,缸中水多,孩子掉进去之后,旁边的小朋友束手无策,急得抓耳挠腮,有的小朋友甚至急哭了。

要说当时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水缸推倒就可以了,可是在场的小朋友年龄不大,没有力气推倒水缸,因此大家干着急,没有办法。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人们又没有人在跟前,落水的小朋友命在旦夕,情况万分危急。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个小朋友却急中生智,从地上双手抱起一块大石,用力向水缸砸去。

霎时间,只听“扑”地一声响,大缸被砸出一个大洞,里面的水喷涌而出,孩子得救,安然无恙。

这个砸缸的孩子,就是司马光。

这一砸不要紧,不光是救了一个小朋友,还让司马光“一砸成名”,名垂史册。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来还上了教科书,大家对这个故事真实性深信不疑。

可是一千年之后,却有人提出质疑,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经不起推敲,此人就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

马先生的依据是,宋代并不具备烧制大缸的工艺,烧制大缸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到了明代,这种大缸才诞生。

明代大缸怎么会穿越到宋朝,让司马光小朋友去砸呢?

其实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是后人杜撰的,也不是演义和传说,而是史书上记载的。

此事被记载于《宋史.司马光传》中,原文是这样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到此真相大白了,原来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瓮在古代是一种盛水或酒的陶器,不但壁体非常薄,而且强度非常低,一砸就破。

瓮这种容器在唐代就诞生了,武则天时期就有“请君入瓮”的成语。

缸的厚度是至少瓮的两倍以上,强度非常高,如果一个几岁的小孩去砸,很难砸破。

那么司马光砸的瓮为什么传来传去变成了缸的呢?

原来这是教材编辑的功劳。

一则缸和光押韵,听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二则“缸”字流传性广,“瓮”字有好多人不熟悉,解释起来很费劲。

不管砸什么,都能证明司马光同学能急中生智,有勇有谋。

既然如此,问题来了:既然司马光砸过缸,根据文章要素,这个故事只是具备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情经过;但是配角是谁,司马光救下的那个倒霉孩子是谁?怎么从来没有听老师说过?

如果我们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估计老师也非常为难:史书上没有交代, 我问谁去?

这个问题困惑了大家多年,到了21世纪被一个网友给解决了。

这位网友说,根据考证,司马光当时救下的小朋友名叫上官尚光。

此人是司马光的小伙伴,两人不但是一个村的,住的还是对门。

当年司马光砸缸救下的,也正是上官尚光本人。

上官尚光对于司马光救下自己的事一直牢记在心,念念不忘。

等他长大成人后,搬家到了城西的龙堤南坡,为了感谢表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他还特意在那里为司马恩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感恩亭”的小亭。

事情到此,终于真相大白。

可是有人却对此提出质疑,因为翻遍史书,却也未能找到有关司马光救的是上官尚光的片言只语。

那么这个上官尚光是如何进入司马光的故事,还说得有鼻子有眼?

后来网友说,这个配角上官尚光,其实只是一个动画虚拟人物,是河南光山县为了提高光山知名度,曾投资制作了动画片《少年司马光》系列。

在《少年司马光》中,光山县倾尽全力地向观众介绍光山的民俗及美食,同时在“砸缸故事”中,告诉大家,司马光救下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

言下之意,上官尚光这个孩子,是后人虚构的。

可是这样说,光山县的乡亲们就不高兴了,人家这样说是有充分依据的。

因为光山县现居的上官姓氏家谱中,对此事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也一直口口相传,传颂了这么多年。据说这个小朋友长大之后也勤奋读书,成长为宰相。

其实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司马光,故事的重点是表现他如何急中生智救人。

将这个故事编入教材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慌张,一定要冷静沉着,化繁为简,快速找到最易于解决事情的办法。

至于救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救下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富人家子弟,并不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