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摆摊”文化,全是从古画上学来的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不仅仅是一部人群熙攘的城市摆摊记录,

更是在山水画全盛时期缓慢成长起来的

城市风俗绘画代表作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然除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还有两个最知名版本,

就是仇英版和清代院体版。

但最有趣的,当属仇英的版本,

不仅画出了明代苏州城的繁荣景象,

也将市井百态进行了生动刻画。

仇英《清明上河图》

据传,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原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所藏,

偶然的机会,仇英在项元汴家中得见真迹,

于是,便有了这个明代版本。

与张择端一样,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的摆摊文化,

场面宏大,气势雄伟,

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价值上

难以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

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仇英遵循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物布局,

但他描绘的是明代中期的江南民众的生活,

整幅画共有两千多人——

市民、商人、农夫、艺人各种身份,

并且每个人物的动作、服饰都不雷同,实属不易。

当把这近10 米的画卷放大,

细看其中的每个人、商铺及场景,

一种“仇英式”的幽默感跃然纸上。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

最有意思的应该属于下面这个部分——

休息中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发呆的桥上人...

形形色色的描绘,生动至极。

船夫与搬运工——姿态妖娆偷懒中的体力劳动者

肉店与租车店——何以解忧,唯有发呆

哺乳者——对面的那位同学不知是其丈夫还是看客...

桥上的人——与其他行色匆匆的人相比,

桥上的这个人尤其引人注目,

我不禁要问:

他是谁?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

另一个桥上的人——一位观望墙内佳人的人

车——独轮车与四轮车的不同待遇

食——岸边与船上的饮食

打架——扯头发,是一种古老的搏斗方式

盖房——请注意那个巨大的锯

捕鱼——先进的设施

西域杂耍——有钱的捧钱场,没钱的捧人场

集市早茶

鲜鱼面——旁边就是河,这鲜鱼面差不了

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则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

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在1736年(乾隆元年)合作画成。

除了最能彰显古代“摆摊”文化

的《清明上河图》之外,

还有一副更接地气的古画长卷,

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风会图》,

此卷传为元代画家朱玉作品。

《太平风会图》局部

历史上和“摆摊”文化相关的书画艺术作品

还有众多,知名作品也是不胜枚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题跋中称其为《盛世滋生图》,

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于乾隆年间,

描绘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

百货骈阗”的摆摊风情。

《姑苏繁华图》局部

《姑苏繁华图》局部

明代仇英《南都繁会图》

描绘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

全称为《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南都繁会图》局部

《皇都积胜图》创作于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前期,

作者不详,

是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

描绘了北京城商业繁荣、贸易发达的景象。

《皇都积胜图》局部

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摆摊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朝代更换

和商业贸易演变的历史,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出现,

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带来了实质上的生活便利。

同样,地摊文化也是反应当下社会的缩影。

摆摊文化,更是历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既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

又有利于人员就业,刺激民生,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说,“摆摊”那真是古人玩剩下的,

只是别看“摆摊”火热,

盲目跟风,准保凉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