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乡土散文:【豆腐坊】转自《中国乡村》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李,个头儿不高,穿一身除了油渍已经看不清什么颜色的衣服。无论冬夏,总是戴着一顶破毡帽。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厚厚的镜片让人们根本无法洞穿他的思想。两撇胡子,乱蓬蓬地向前生长着。干活儿头上出汗时,他就顺手揩一下,然后把手在那个掉了口袋儿的油渍麻花的围裙的裙摆上蹭一蹭。

李豆腐倌儿做的豆腐是村子里的一绝 。豆腐坊是坐北朝南的两间大房子,就在大队部的旁边。房子一进门,迎门的地中央便是一盘石磨。一个用土坯搭成的台子上摆放着一个木制的圆形磨盘,磨盘的上面是两扇石磨,磨盘的边沿儿上有一个直径五厘米的洞,洞下面是一个接豆浆的桶。

一头被蒙着眼睛的驴子拉着石磨转动着,时而屁颠儿屁颠儿地奔跑。乳白的豆浆就沿着磨扇的边缘流到磨盘里,最后汇集到磨盘上的小洞,流到下面的桶中。

立刻,弥漫在空气中的豆子的腥味儿,豆腐倌儿的汗臭味儿,驴子的屎尿味儿,和屋子里的灰尘一起,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味道,这就是豆浆的加工过程。

豆浆磨好后,要把生豆浆放到大锅里熬制,用于熬制豆浆的大锅就安放在豆腐坊的里间儿。

豆浆一桶接一桶地磨出来,一桶接一桶地倒入到大锅里,大锅下面的烈火始终燃烧着,不停歇。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为磨好一桶豆浆倒在锅里熬制,下一桶豆浆还在磨制当中。这样,大锅里的豆浆就忽冷忽热,在冷热交错中反复沸腾,直至最后豆浆磨完,把所有的豆浆都放在大锅里,再一次集中火力进行熬煮。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豆腐坊的燃料都以秸秆为主。大火熬制,总是锅上面的豆浆还没有完全烧开,锅底下的却早已烧糊了,所以豆浆总是有一股子串烟的味道,现在我们叫它“烟火味”。而恰恰是这种“烟火味”,把豆腐倌儿的感情注入到豆浆里,中和掉了大豆的腥味,呼唤着人们的味蕾。

接着锅台的是一口大缸,缸的上面是一个从房梁上吊下来的正方形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四角上吊着纱布的四个角儿,形成一个麻布包,用于过滤豆浆。好像,中国的古老文明也是在上帝的指导下完成的,豆浆的过滤过程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外国人不会做豆腐,可不可以说是对上帝的不恭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制后,再把豆浆舀到这个大的纱包里,纱布包下面是一口缸,经过过滤的豆浆就汩汩地流进缸里,满屋飘荡着豆浆的香味。

豆腐倌儿用手抓住那个纱布包上的十字架,来回晃动着,把纱布包里的豆浆弄干净,最终还要用两根绑在一起的横木棍把纱布包夹起来挤干,纱布包里只剩下干干的豆腐渣了。豆腐渣却是一种好东西。那时,生产队里有大牲口,总是把这些豆腐渣和豆饼拌成饲料给牲口吃。有时豆腐倌儿也把这些豆腐渣悄悄地送给一些村民,弄一些葱姜蒜等佐料炒一炒,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豆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

由于豆浆在大锅的熬制过程中串烟,所以豆浆里弥漫着一种“糊糊”的味道,但过滤出来的豆浆却是纯正的芳香。

点豆腐是一门儿技术。人们常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一点儿都不假。我从《白毛女》里知道,卤水是一种毒药,杨白劳喝了就被毒死了。但在豆浆里轻轻点上一点儿卤水,搅拌均匀,豆浆立刻就凝固成了豆腐脑儿,又成了另一种美味。

在把豆浆点成豆腐脑儿之前,有人会把豆浆上面漂着的一层油脂挑起来自己留下,那是豆浆里的精华。挑过了上面那层油脂以后,那个豆腐就不好吃了,不香。

把豆腐脑儿放到大豆腐的定型模具中,按着大豆腐的比重,包好压实,一定时间以后就是大豆腐了。干豆腐则复杂一些,主要是在模具中铺上纱布,然后舀上一层豆腐脑,再铺一层纱布,再舀一层豆腐脑,再铺一层纱布,循环往复,直至最后把纱布蒙好,定型压制。

李师傅是个老实人,因为孤身一人,绝不会偷公家的豆子往家里拿,但村子里的孩子们却都受过他的益。到豆腐坊去玩儿的时候,他总是在豆腐出锅后,切上一块放在水瓢里,倒上一点儿酱油或者农村的大酱给孩子们吃。那种时代,人们大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豆腐馆儿能把豆腐切出来一块给来豆腐坊玩儿的孩子们吃,就足以体现了老人家对乡亲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他和这些孩子们无亲无故,所以,那种味道是一种永恒的记忆,美得很纯粹。

李师傅的豆腐远近闻名,他的为人也远近闻名。

今天的豆腐制作早已不再这样复杂。机器磨制,机器熬煮,机器定时,整个制作过程满是技术,又好像没有什么技术。点豆腐也不再用卤水而改用石膏,省去了好多的风险。

机器制作,虽省去了人力畜力,却增加了铁锈的味道。虽提高了劳动效率,但失去了人文情怀,失去了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撞击,豆腐也变了味道。

还是原先那种豆腐的味道好,一飘就是几十年,至今不能忘记。

审阅:严景新

简评:作者文字虽然述说李豆腐倌儿的豆腐,其实更多表达中是对家乡人的一份深情。作品人物描写细腻,段落层次分明,有一份乡情与读者共鸣,有一种怀念与你我分享。

(0)

相关推荐

  • 一把黄豆,卤水石膏都不用,在家轻松做豆腐,简单到小学生都会

    豆腐是很多人喜欢的一种食物,豆腐可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美食,比如豆腐脑.麻婆豆腐.卤水豆腐.煎豆腐等,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并且非常喜欢吃的.豆腐虽然很容易买到,但是外面的豆腐大多数都是用石膏制作而成的,长 ...

  • 超详细做豆腐教程!不用内酯不用卤水,只需一点醋,家家都能做

    一说到黄豆,相信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将它磨成豆浆来喝吧,浓香醇厚的豆浆是早餐的最佳之选,不过,黄豆这么好的食材,光是用来打豆浆是不够的. 今天咱们就在做豆浆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步骤.轻松的就可以做出嫩 ...

  • 豆腐在家就能做,不用石膏不用醋,做法简单又好吃,跟买的一样

    豆腐是餐桌上出镜率比较高的一道美食,关注度非常高,其实豆腐我们也可以在家做,自己做的豆腐,干净又卫生,做法也非常的简单,学会了就不用去街上买了. 我们是农村生活的,像黄豆这些都是自己种的,当然了,也可 ...

  • 母亲做的那一锅豆腐真神秘啊

    小时候,不怎么喜欢吃豆腐,觉得豆腐即涩又苦,除非蘸酱油或者切片腌咸,最好晒成咸豆腐干. 可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包热乎乎的刚出锅的豆腐,正散发着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洋溢着热闹的年味.顿时,满脑子都是那锅冒着 ...

  • 李延奎丨磨豆腐

    "又是豆腐!"儿子嘟囔着,悻悻地坐下,无精打采地拿起了筷子. 常言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几天,因为牙疼我拔了颗蛀牙,母亲一边责怪我不爱惜身体,说牙不能拔,一边把豆腐变着花 ...

  • 当代作家‖【家乡豆腐寄乡愁】◆高烨

    作者简介 高烨,原名:高永友,小学教师,中共党员.<精短小说>签约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少年写作学院特聘写作导师.齐鲁乡村诗人协会会员.中华精短小说学会会员 ...

  • 1碗黄豆,教你在家自制豆腐!不用石膏和卤水,牢记万能比例,又嫩又白净

    俗话说"白菜豆腐保平安",最近气温骤降,北京感觉马上就要入冬了,最低已经降到1℃了. 要说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一定是炖菜.比如白菜炖粉条.白菜炖豆腐,好吃又实惠! 豆腐的营养价值很 ...

  • 古法制作的石磨盐卤豆腐,口感爽滑,豆香四溢,比吃肉还过瘾

    说起豆腐,相信各位吃货朋友们都不陌生,它被称之为"植物肉". 因为它虽不是肉,但是却能像肉一样,能与各种食材搭配,烹饪出让人极为满足的味道. 菊子姐姐就特别喜欢吃豆腐,之前有做过麻 ...

  • 王德明,散文:【豆腐坊】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 ...

  • 王德明,散文【口罩的记忆】《人民作家》

    口罩的记忆 黑龙江|王德明 那几天,墨尔本的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市长丹尼尔·安德鲁要求居民出门戴口罩. 似乎澳洲人是没有戴口罩习惯的.一开始,不管怎么号召也没有人听,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随着疫 ...

  • 王德明优美散文:【蝈蝈】

    文/王德明 故乡的蝈蝈,见过的大约有四种. 一种叫做火蝈蝈.个头儿长约三公分左右,躯体紫红色夹杂着墨绿,翅膀长于躯体,体型有点儿像躺在地上的绿皮车.长着一双复眼和一双细长触角,前中足为步行足,后足为一 ...

  • 王德明,散文【风驰楼儿】

    风驰楼儿 作者:王德明 风驰楼儿,大名风车. 许昌的南大街是一条曹魏古巷,打造者的落款是2011年深秋,意在通往两千年前的文明.街两旁,商铺云集,货摊儿密布.一个风驰楼儿的摊位,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 ...

  • 王德明,散文【风驰楼儿】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风驰楼儿 作者:王德明 风驰楼儿,大名风车. 许昌的南大街是一条曹魏古巷,打造者的落款是2011年深秋,意在通往两千年前的文明.街两旁,商铺云集,货摊儿密布.一个风驰楼儿的摊位,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 ...

  • 王德明优美散文【蝈蝈】,王德明简短散文

    蝈蝈 文/王德明 故乡的蝈蝈,见过的大约有四种. 一种叫做火蝈蝈.个头儿长约三公分左右,躯体紫红色夹杂着墨绿,翅膀长于躯体,体型有点儿像躺在地上的绿皮车.长着一双复眼和一双细长触角,前中足为步行足,后 ...

  • 王德明,散文:【枫叶情】转自《北方散文》

    文/王德明 星期天,歇工一天,索性沿西湖边漫步.岳王庙右拐,便是曲院风荷. 春暖花开的季节,烟雨蒙蒙之中,眼前的西湖一派生机盎然,尤以曲院风荷为最.曲院风荷,位于金沙涧水流入西湖口处,具有曲院.风荷. ...

  • 王德明经典散文丨【老虎菜】

    作者:王德明 每天都要和女儿视频,以解思念之苦.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打电话祝贺女儿生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通电话,学习工作至上,更多的则是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如天气冷热,社会新闻,吃喝拉撒等车轱辘话儿 ...

  • 王德明散文【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村民们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转自《中国乡村》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