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简少华老师《猫》一课所思所感

本周三下午的教研组活动有幸听了简少华老师的一堂公开课—《猫》,颇有感触。在最初准备郑振铎的这篇文章时,我有些一筹莫展,不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哪儿,听完简老师的课后,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课文内容十分简单,但往往越简单的课文越难上。简老师的课前准备十分充分,不仅仅自己备课照顾到了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也是深入而彻底的。所以可预见的,简老师班上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课文的最基础层次的理解已经足够到位,大大减轻了课堂负担,节约了大量时间以保证对文本的多角度的深层次的解读。同时,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对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着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上,简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但与此同时简老师严格把控学生回答的走向,在言语间不经意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的解读上升到对尊重生命这一主题的思悟。

值得注意的是,简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许多精细而富于创意的小活动,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更让学生在兴趣勃发中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比如在课前画了一只没有画上表情的小猫咪,卡通图案仍旧吸引了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们的兴趣,而在快要下课的时候让学生将小猫的表情填画上去,学生们的积极性再一次高涨起来。再比如,课前预习中简老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问题—对小猫进行真情告白,在融入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尊重生命这一话题。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简老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的规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尽量组织好语言,答案多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尽管思维上可能会很跳跃,语言上还是能尽量避免混乱。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课后简老师提到文本解读的三个度—广度、深度、力度,也表示自己希望的就是能从这三个方面来教学。简老师的这一堂课确确实实做到了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但相对的,这三个度的考量需要配合学情来考虑。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能就难以做到这么有深度、广度和力度,在前期的字音字形上可能就需要不少时间,对文本的解读上甚至只能停留在最浅的一个层面上。所以,是配合学情来减弱三个度,还是增加课时来一步一步落实,还需要各位前辈帮忙梳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