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其三:细微深处见真情——品读《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
明代震川先生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十分别致的文章,其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的描绘中,呢喃细语,深情无限,回味悠长。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此文的细节描写。
首先是项脊轩小屋。这间阁子,“室仅方丈”,“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间多么小的屋子,虽然说不上无立锥之地,但狭小局促,伸不开手脚的感觉立马表现出;“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读者立刻就想象着当外边下着瓢泼大雨里边的人儿在忙着移动屋里的物件却无处可挪的那种无助,“百年老屋”在风雨大作的夜晚瑟瑟发抖;还有一个对于读书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采光。然此屋“日过午已昏”。住过老宅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屋子凉快,那是四处包括头顶都漏风,风和日丽的天气还好,稍稍天公不作美,老屋就吱呀作响,细土伴着雨水充斥四处,天稍暗就伸手不见五指。归有光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写作。读者会不会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会不会想到在艰苦环境中仍勤奋好学的宋濂?短短几字,就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接着描绘了经作者稍稍修葺的项脊轩。修修屋顶,解决漏水问题;前辟四窗,解决采光问题;种上兰桂竹木,解决景物萧条问题;借书满架,解决求知若渴问题……此时的项脊轩变得清幽,静谧而闲适: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这是理想的书斋生活场所,可以想象作者在项脊轩中或遨游书海,和古人论辩;或冥思静坐,与自己对话。
接下来就是项脊轩中的人和事了,本文主要抓住三位女性来写。首先是先去的母亲。归有光早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模糊,然当家中老妪回忆先母“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手扣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一位温柔的母亲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近代文学家林纾点评:“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呱呱的婴儿哭泣声,咚咚的扣门扉声,柔柔的爱母关怀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节制。
其次是祖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奶奶。她既会为孙儿的过于勤奋而担心孩子的身体,催促孩子多出门活动活动;她也会为孩子的勤奋好学而骄傲,用自己的方式方法鼓励孩子的上进。归有光的祖母说话诙谐幽默,如“大类女郎也”,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如在耳畔。一位望孙成才,情真意切,用象笏来鼓励孙儿发奋读书的祖母形象大放光彩。“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此处的长号,百感交集,一来有斯人已去的悲痛,二来有自己科场失利辜负了祖母期望的内疚。长号声中,作者的感情如喷涌的潮水,一泻千里,失去了控制。我们仿佛看见作者泪流满面,情绪失控,嚎啕大哭。
最后是爱妻。归有光与妻子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在项脊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画面映入眼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说的就是这样的爱情吧。可是,如今只剩爱妻亲手所种的枇杷树,亭亭如盖,在风中摇曳。睹物思人,情厚意长,余韵不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爱人已去,阴阳两隔。项脊轩中人物陆续登场却又离场,以至于“室坏不修”“不常居”。
归有光选取平凡场景,家庭生活小事来寄托自己的深情,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如数家常。他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和缓而波澜不惊。可是,其中的温情也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融入读者的心里,不禁和作者或欢或悲,或哭或笑,感同身受说的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