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在诗和远方,而在脚下

《红楼梦》第五回中曾这样写道:
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因午困而须小憩。遂到尤氏上房。一进门,见正面高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一见此等言词,立即叫道:“出去,出去!”因此才转到秦可卿室中。
年少时自己也和宝玉一样,十分厌恶这种道学先生的腔调,以为陈腐不堪。等到年龄渐长,经历些事情后,再回头重看,竟觉得很有些味道了。
古代读书人把学问和文章看得很重,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能把世事和人情这种“俗务”摆在和读书一样的高度,起码说明这幅对联的作者是个务实派、实干家,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体悟,不是一个光晓得“子曰、子曰”的书呆子。
今天的我们,看似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但很多时候不见得比古人更高明。
如今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能够快速放大一部分声音,特别是迎合人性弱点的声音。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让无数人心生向往。读不读诗不清楚,但去远方算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就连老师辞职,也要用这样高大上的口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因为经过层层掩饰和美化,就变得连我们自己都信以为真。以为远方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里才是人生修行的地方。
海子早就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那在书海中总是没错的吧?看起来没毛病,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我们必须小心,没有一种文字能全部还原现实的本来面目,它必须经过作者的加工处理,或多或少都是对客观的主观创造。学习者都要面对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尴尬。难怪在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揶揄初出茅庐的知识分子的传统。
那是老师傅代表社会给新毛头上课。
未经事实检验,未经人生确认的知识,看起来很美,却不接地气。
人生用不着闭关修行,用不着去终南山、喜马拉雅山寻求真理,用不着死抱着书本缘木求鱼。生活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就像热带雨林一样,有着丰富完善的生态系统。其中包罗万象、陆离光怪、无所不有,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人生不过是在事和人之间打转,我们所有经历的事、经历的人都是帮助我们修行的介质。当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痛快时,不要总想着去“诗和远方”苟且,而是要多几分忍耐,学会在困顿中寻找机会、生出智慧。
曾国藩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你不舒服,身心被压制,很焦虑,这就对了,这正是把你修炼成英雄的时候。
还记得《西游记》片尾的歌词吗?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