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你的原则,就是信仰
昨晚和二师兄一起去看了被称为年度最佳战争片《血战钢锯岭》。看之前已经被各种影评文章剧透过了,主题了然于胸。看的时候,也没有太让人意外的情节。由于战争的场面太过于写实,吓得我尖叫连连,有失风度。
我是很少看限制级电影的小白,(我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能上映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大众级别)。我受不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比如钢锯岭战役里的写实场面,血腥无比。战争场面的大部分我都是蒙着眼睛的。然而,这才是最接近真实战场的画面。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几乎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性。影视、动画、游戏中都不同程度的把战争娱乐化了。习惯了荧幕上的“血浆”和“残肢”,和电视新闻直播战争进程(伊拉克战争等近代局部战争),我们再聊起战争的时候往往没有沉重感和敬畏心。什么“你死我活”、“枪林弹雨”、“近身肉搏”都成了空洞的词汇。全世界都混乱碎裂的和平年代,稍有摩擦,就有一堆网民呼喊冲杀,恨不得立刻大战一场,扬眉吐气。当梅尔·吉布森把人间地狱般的战场极大的还原给我们看的时候,内心十分震动,战争如此残酷,你的敢奔赴战场么?
看完电影,我查看了冲绳岛战役的资料。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中极为惨烈的两场战事。日军强弩之末,但是殊死抵抗,美军虽然在装备和军力上具有优势,但是面对日军的防御消耗战,依然损失惨重。冲绳岛一役,日军12万兵力损失近10万,美军投入18.3万部队,损失7万。整个战役从4月1日持续到6月21日,钢锯岭之战就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残酷的高地登陆战,发生在五月。
电影表现了战场上最为残酷的一面,以及最为人性的一面。在这反差之中,塑造了一个靠信念造就的伟大的英雄。看一部电影,只不过几十分钟的感官刺激,但是认真查阅背景资料,会有更为深刻的反省。这一两天的残酷战争,不过是整个二战当中最常见不过的一个节点。
《血战钢锯岭》除了画面写实让人深思反省以外,主题也值得深思。跟我想象的不同,电影用了大半篇幅去做铺垫,描述男主角加菲尔德的信仰。对美国文化不了解,所以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拒绝服兵役的人不能被剥夺他参军效力的权利,也很难理解,在即将奔赴战场的部队中,一个出于个人信仰,而可以拒绝服从上级命令的人存在的合理性。
军队是这样的地方,没有对错,只有服从。只有绝对的服从,才能造就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在战场上,有没有超越军令和生死的呢,比如爱、同情、信仰?我相信有。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在审判中,法官西奥多·赛德尔认为:“……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加菲尔德的信仰就是他的良知和最高行为准则。
在这部电影里面,最大的勇气不是敢于直面地狱一般的战场英勇奋战,是手无寸铁,放弃武器的奔赴战场,把受伤的、被放弃了的战士们(不论敌我,如果是敌方的伤员,也有可能反抗)带回来。信仰能够给人莫大的勇气。
所以当电影中二次攻占钢锯岭之前,大家都在等加菲尔德为大家祷告。能否在战场上或者回来,靠的都是运气。就像顶尖的体育竞技,当双方都是极高段位的运动员,比赛的胜负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双方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力。所以运动员们也很迷信,他们需要给自己一点寄托。运动竞技如此,何况战场。大家说没有加菲尔德,他们都不愿意上战场了。他们相信,只要有加菲尔德在,不论死活,他们至少还能回来。
有人说不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宗教狂热和个人英雄主义,那本《圣经》分分钟让人穿越到党章。我不觉得信仰一定必须与宗教划等号。
加菲尔德的信仰来自于宗教,让他不要杀人,他连枪械也不愿意触碰。就这具体的原则来说,是普世的,并不是某种宗教所特有的。我认为信仰就是个人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人生信条。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中所生发出来的东西。加菲尔德因为抗拒服兵役被关小黑屋的时候,他的未婚妻来看他,劝他拿枪装装样子就好了。但是她立刻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她之所以爱上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很特别,比一般人都更讲原则。而加菲尔德也说,如果他没有了信仰,那他该如何存活于世,给她幸福生活。
你的信仰,决定了你做什么事,走什么路,遇到什么人,最终拥有什么样的结局。只是很多人没有明确的信仰,自己都说不太清楚自己的做事原则。信仰往往是基础的人生信条和处事原则。这些原则是不会因为社会变迁而改变的。当我们觉得自己缺乏信仰的时候,不是说我们需要去找一个合适的宗教来统辖自己的思想,而是应该去寻找我们失落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