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观察|江西:融合共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江西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不二选择。
推动协调发展,关键是弹好钢琴,掌握辩证法——既要重视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着力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也要重视发挥各地区的功能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既要着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也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协调与失衡相对立,不平衡又是普遍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怎样才能融合共进,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怎样加快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梯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空间载体,推动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如何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周末去哪儿逛逛?对于很多江西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统一到“南昌”上来——周边的长沙、武汉,甚至广州、杭州,在一张高铁票的便利下,都成为优先选项。
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3万亿元、安徽省超1.5万亿元、江西省8339.2亿元。从省会城市消费水平看,长沙3678.8亿元、合肥3878.9亿元、南昌2019.0亿元。从增速看,南昌在上述省会城市中居于首位,而从在省内所占份额看,南昌尚有差距。
区域经济“长板”不长,就是“短板”,这是区域发展的辩证法。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进一步提升江西的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离不开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
对于将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首要战略的江西而言,这项工作能否完成得更顺利一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于“龙头引领”地位的省会南昌,究竟能迸发多大牵引力。南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快人快语:“南昌市自身必须要有强大的'造血功能’,才能在'一圈引领’'省会担当’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劳动力和资本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造血功能”的关键指标就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加快集聚。
10月23日,南昌市吸引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创业就业“百场校招”活动启动。求贤若渴的“天下英雄城”南昌,准备了50亿元资金兑现人才政策,广聚天下英才。
工业机器人、智能流水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球先锋智电轿跑车型——雷诺江铃“羿”近日正式上市。为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转变,近年来,江铃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仅今年上半年就投入11.4亿元。“南昌市要提升首位度,江铃集团也要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江铃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万建荣表示,江铃集团正进一步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围绕互联网、新能源等技术领域布局创新链,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为什么是南昌?近年来,南昌市在集聚生产要素方面连续出台政策: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实现群众进城落户“零门槛”;实施“天下英雄城 聚天下英才”行动计划,目前共引进院士50人,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176人……江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南昌市常住人口超62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121.24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由11.31%提升至13.84%,增幅远高于其他设区市。
聚变与裂变,集聚力与辐射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不久召开的南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增强都市圈辐射力。比如,积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南昌与赣江新区空间优化、战略协同、功能耦合,与丰樟高率先实现一体化进程,加快与鄱余万、奉靖永等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共建“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加快构建错位发展、协调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全域协同,既要高质量发展,也要高水平均衡。
江西“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要破题答卷、风生水起,必须抬高“底板”、夯实基础,全面打好县域经济发展攻坚战是关键。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仍然是重点。
在最新公布的江西省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瑞昌市从全省100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位列第一,县域集聚力、竞争力大幅跃升。
2018年,江西瑞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深圳搬到了瑞昌市。公司总经理李仁说:“我们当时带了35名老员工过来,现在他们还在公司工作,很多人还在瑞昌买了房、成了家,孩子也在瑞昌上学。”
瑞昌市为各类人才建立档案,实行“保姆式”服务,健康体检、人才公寓一应俱全,企业高管子女入学也有了绿色通道,解决了外地人才来瑞昌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瑞易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外来户”,2019年8月从江苏迁至江西。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高分子树脂新材料、高性能涂层生产与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瑞易德公司这两年在瑞昌的稳健发展,让负责人罗睿轶感到很踏实。他最大的烦恼,就是怎么留住人才,尤其是头部人才。“除了给大家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们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与高校开展长期合作,也尽力开出了高薪,但是想要招年轻的、有科研能力的,有时候真得碰运气。”
“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江西省社科院院长蒋金法直言,江西加快实现“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必须要在人才资源竞争中求突破、走前列,争创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打造天下英才的重要首选地。
如何融合?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补齐城乡协调发展“短板”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怎样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路,不断补齐城乡协调发展的“短板”?如何使农村资源有效激活、城乡要素有序聚合?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日前,游客在南丰县太源乡隆汐湾生态乐园体验游乐项目。该县积极整合农业、人文、生态等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袁 智 摄
2019年12月,鹰潭市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让农民家庭资产具备金融性,实现资产变资金,是鹰潭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有益探索。农村土地“一潭死水”变成贷款资金“源头活水”,有效增加了农村投资,促进了乡村振兴。
加快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抓手。在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精密制造产业园,一排排厂房正拔地而起,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锦江镇是全国重要的微型元件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不少企业都有着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却苦于没有扩建厂房的用地指标。以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鹰潭市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异地入市,把锦江镇前进村的114.5亩土地,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锦江镇前进村经济合作社和潢溪镇桂林村墙源组经济合作社,与余江区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入股成立股份公司,建设精密元件产业园,实现了城镇资本、技术,与农村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融合。
目前,锦江镇精密制造产业园共有企业67家,有的成为华为、苹果、小米等知名品牌手机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年产值达12亿元。当地农民通过股本的分红性收入和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地方得发展、产业得兴盛、群众得实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了“一箭三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因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强健农村发展“骨骼”。
余江区滩头村有着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是民风彪悍、环境脏乱差的“刺头村”。该村的宅改工作是余江区的难点痛点,因基层组织涣散,宅改曾两度启动两度失败。村民们说,在2019年6月前,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建房杂乱无章、巷道阴暗逼仄,“房挨房、墙挨墙,有的房屋还缺角”。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官文认为,改变乡村面貌不能“等靠要”,要把建设秀美乡村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激发他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村民先后筹资50余万元,义务投工3000多个,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村庄面貌。自出台了村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规定后,村民自发开展“门前三包”、改水改厕、改造庭院。每到日常计分定期兑奖的日子,村民们像赶集一样结伴到村委会兑奖。
暮秋时节,午饭时间将近,80多岁的朱义英和几个老姐妹,说着笑着朝新余市水西镇珍田村颐养之家的食堂走去。“中餐晚餐都有两菜一汤,便宜又可口,单人间住得也舒服,工作人员对我们很好,享福了!”朱义英竖起大拇指。2016年底,新余市开始探索“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养老路子,让老人在家门口居家养老。如今,这项工作从农村向城市延伸,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利和温情。
如何共进?坚持以人为本,彰显“1+1>2”效应
“和以前相比,我们小区现在可真是大变样了。”记者来到鹰潭市月湖区四青街道西湖社区客站新村小区,面对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社区居民赞不绝口。
这里曾是道路年久失修、线路老化、飞线私搭乱设、违章搭建等问题严重的老旧小区。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让小区面貌美了、新了,小区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标准化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西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祝新莲说,近几年,小区搬来了很多新住户。这些新面孔中,有不少人来自附近的乡镇和农村。
目前,江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化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潜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市新需求、市民新诉求,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功能拓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各地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助推农业产业全面发展,打牢城乡融合的产业基础,发挥出“1+1>2”的效应。
虽然在城区买了房,可土生土长的石城县大畲村农家乐老板黄运宝,更多的时候依然生活在村里。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通天寨脚下,以前5公里的山路要走一个半小时。几年前,县里发展旅游产业,让我们从深山里搬了出来。家里开了农家乐,还卖土特产,每年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盘活农房、农具等闲置资产,唤醒梯田、温泉等沉睡资源,复活古民居、民俗风情等文化遗产,石城县大畲村以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乡村风情为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推进花海温泉、花朝园等旅游观光项目开发建设,吸引力不断提升,还拿下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省级4A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一系列称号。
“好风景”换来“好钱景”。“以前只有到荷花盛开的时节才陆续有游客过来,现在一年到头都是旺季。村里的旅游旺了,我们赚钱的路子也就多了。”农家乐饭馆服务员黄九秀开心地说。
湿地公园提升了新余的颜值和功能品质。凌厚翔 摄
如果不是亲耳听说,记者可能很难相信有这样的“神操作”。一名在浙江杭州工作的大学教授,前几年在新余高新区买了房,把在西北老家的父母和弟弟都接了过来。如今,他的弟弟一边在新余高新区务工,一边就近照顾父母,而教授每月仅需坐上3个多小时高铁,就可以来到新余探望父母。
新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交通便利叠加产业发达的优势,让安居乐业照进现实。新余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李春光说,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不仅带来了人气的增长,也是新余做大中心城市的助力,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惠。新余至新干常态化公交开通后,票价由20元/人次降至8元/人次。上高县人民医院与新余市人民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
秉承“创新、宜业、众吉”理念,新余、宜春、吉安三市六县在设施互联、产业互通、民生互享等方面开展转型合作,成功举办了四届合作会议。新宜吉六县转型合作发展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采访中,许多干部不约而同地提到,关键的突破点还在于体制机制。“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办公室现在还是一个临时机构,在一些跨设区市的重大事项协调上“推不动”。比如,新余至峡江的常态化公交,迟迟未能开通,原因有资金方面的,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存在顾虑,“如果开通了,你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人挖走?”
新余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只有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专家观点
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涂龙峰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要用扎实举措,探索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西样板”,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敢于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
一是树立系统思维。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同机制。
二是强化精品意识。要坚持高规格推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供给的原则,从工作机制、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等方面统筹谋划、系统发力,提高发展的品位和质量,推出具有江西特色的经验和模式。
三是锚定共同富裕。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居民增收致富等出台扎实举措,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群和相对落后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探索革命老区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的方式方法。
他山之石
长株潭迈向更高水平一体化
从1997年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一是融合发展一条心,区域规划一盘棋。曾经,三市在教育、人才、产业项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然而,从三市整体的群众福祉、企业利益、发展质量来看,却呼唤着顶层设计能够推动一盘棋规划、深层次融合。通过一盘棋规划、深层次融合, “一轴一心、三带多组团”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型空间结构正在形成。
二是产业打开新格局,协同创新谋共赢。长株潭三市,拥有湖南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汇聚了湖南一流科创资源。三市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着力建立统一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在迈向长株潭更高水平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自发形成的协同路径,得到政策层面的进一步引导和强化。
三是山水同绿共守护,跨域通办享便利。目前,长株潭区域已经建立了统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统一森林防火标准、统一大气联防联治机制。除了生态红利,提升三市居民获得感的,还有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带来的便利。今年3月,首批涉及人社、医保、卫健等领域的18个事项在三地之间实现跨市跨区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