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要点全列表【一点资讯】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

【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第二章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归纳: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

六、越婢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肺气肿)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热下利腹不痛)黄芩汤(热下利)黄芩加半夏汤(热下利腹痛)黄连汤(腹中痛欲呕吐,寒热并结)

【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 45~10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 9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 15~3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十九、文蛤汤方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二十六、续命汤方

【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二十八、三黄汤方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

【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复用鳖甲、当归和血驱痛,用雄黄攻肿毒痈脓,故此治疫证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

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

【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二、小承气汤方(堵在小肠,肚脐以下,会放屁)

【辨证要点】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堵在十二指肠,中脘下有压痛点)

【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四、桃仁承气汤

【辨证要点】小便利

五、大黄甘草汤方(实证,在胃,吃嘛吐嘛)吴茱萸汤(虚证,食谷欲吐)

【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六、厚朴三物汤方

【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七、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八、麻子仁丸方

【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二、桃核承气汤方(小便不利)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右脚弓,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苡附子败酱散,类似阑尾炎,隐隐痛,右脚不弓,手上生命线处有紫斑) 【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四、抵当汤方(小便利)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五、抵当丸方

【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

六、大黄蟅虫丸方

【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七、桂枝茯苓丸方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八、土瓜根散方

【辨证要点】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第六章、陷胸汤类方

一、大陷胸汤方(痛往下走)

【辨证要点】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二、大陷胸丸方(痛往上走)

【辨证要点】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三、十枣汤方(围绕肋骨一圈痛)

【辨证要点】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四、甘遂半夏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五、大黄甘遂汤方(血与水并结)

【辨证要点】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六、己椒苈黄丸方

【辨证要点】腹满、肠鸣、便干者。

七、小陷胸汤

【辨证要点】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第七章、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

【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上热中湿下实)栀子柏皮汤(无表证无里实,上热下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无汗)

【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六、栀子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七、大黄汤或丸方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

第八章、白虎汤类

一,白虎汤

【辨证要点】

二,白虎加人参汤

【辨证要点】

第九章、瓜蒂散类方 瓜蒂散方

【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第十章、干姜附子类

一、 干姜附子汤。(少阴病,烦躁昼甚夜安)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三、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

五、四逆加人参汤(阳虚血脱。吐利之后,汗多恶寒,四肢厥逆,脉微;或吐利未止)

【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

七、白通汤(少阴病,寒利不止,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辨证要点】少阴病见下利者。桃花汤(热利不止)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辨证要点】

第十一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一、甘草干姜汤方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二、理中汤或丸方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三、大建中汤方(中焦寒重)小建中汤(少腹寒)乌梅赤石脂丸(胸的寒痛)

【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四、吴茱萸汤方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第十二章、附子汤类

一、 附子汤, 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真武汤(阳虚水泛)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三、附子粳米汤(小肠套叠)

【辨证要点】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

四、赤丸

【辨证要点】

五、大乌头煎

【辨证要点】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六、大黄附子汤(下焦寒实)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第十三章、赤石脂禹余粮类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辨证要点】久利而虚寒者

二、桃花汤

【辨证要点】虚寒久利,或见脓血者

第十四章、柴胡类

一、 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

二、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八、四逆散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第十四章、半夏汤类

一、小半夏汤。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四、半夏干姜散

【辨证要点】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五、大半夏汤

【辨证要点】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

【辨证要点】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辨证要点】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八、半夏厚朴汤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九、旋覆代赭汤

【辨证要点】心下痞、噫气呕逆者

十、泽漆汤

【辨证要点】痰饮咳逆而无外感多热者

十一、苦酒汤

【辨证要点】咽干痛、声音嘶哑表证不明显者

第十五章 橘皮汤类

一、 橘皮汤

【辨证要点】干呕纳差者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

【辨证要点】胸痹短气堵闷者

三、橘皮竹茹汤

【辨证要点】胃虚嗝逆、呕哕咳逆者

四、外台茯苓饮

【辨证要点】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

第十六章 黄芩黄连汤类

一、黄芩汤

【辨证要点】发热腹痛、腹泻者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辨证要点】黄芩汤证见恶心、呕吐者

三、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五、黄连汤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六、黄连阿胶汤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七、白头翁汤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泻心汤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十一、甘草泻心汤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十二、生姜泻心汤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第十七章 栀子汤类

一、栀子豉汤

【辨证要点】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二、栀子甘草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少气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四、枳实栀子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心下涨满者

五、栀子厚朴汤

【辨证要点】胸烦热和腹涨满者

六、栀子柏皮汤

【辨证要点】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七、栀子干姜汤

【辨证要点】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

第十八章 甘草汤类

一、甘草汤。

【辨证要点】咽喉痛之轻证者

二、桔梗汤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三、芍药甘草汤

【辨证要点】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四、芍药甘草附予汤

【辨证要点】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

【辨证要点】无故苦笑难以自控而偏虚者

六、甘草粉蜜汤

【辨证要点】胃脘疼痛急迫而涨满不甚者

七、生姜甘草汤

【辨证要点】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八、排脓汤

【辨证要点】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第十九章 枳术汤类

一、 枳术汤。

【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二、枳实芍药散

【辨证要点】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

三、排脓散

【辨证要点】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心包炎)

【辨证要点】心下痞塞、胸肋闷痛者

第二十章 瓜蒌薤白汤类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心脏结构受损,后背第五椎有压痛点)

【辨证要点】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病更重)

【辨证要点】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胃胀满、肋下痛、胸闷、拒按)

【辨证要点】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茯苓杏仁甘草汤。(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四、瓜蒌瞿麦丸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口渴,尿粘稠(淋病)与五苓散区别

第二十一章芎归胶艾汤类

一、芎归胶艾汤

【辨证要点】诸失血证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二、当归芍药散

【辨证要点】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三、温经汤

【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四、当归散

【辨证要点】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

五、当归四逆汤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

【辨证要点】血虚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当归散

【辨证要点】诸疮有痈脓者恶血者

九、黄土汤

【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十、八味丸(肾气丸)

【辨证要点】

十一、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十二、酸枣仁汤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第十一节 麦冬汤类

一、麦冬汤

【辨证要点】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二、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虚热上炎、气逆欲吐、烦渴者

第十二节 木防己汤类

一、木防己汤

【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辨证要点】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三、防己茯苓汤

【辨证要点】

四、防己黄芪汤

【辨证要点】

第十三节 薏苡附子散类

一、薏苡附子散

【辨证要点】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三、苇茎汤

【辨证要点】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

第十四节 猪苓汤类

一、猪苓汤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二、猪苓散

【辨证要点】呕咳而小便不利者

三、泽泻汤(左肋痛,为脾积水设计)泽泻汤加白芍1茯苓5厚朴2治疗脾脏肿大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四、茯苓杏仁甘草汤

【辨证要点】(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五、茯苓泽泻汤

【辨证要点】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六、甘姜苓术汤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七、茯苓杏仁甘草汤

【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八、葵子茯苓散

【辨证要点】妊娠浮肿者

九、蒲灰散

【辨证要点】

十、滑石白鱼散

【辨证要点】

十一、茯苓戎盐汤

【辨证要点】

十二、牡蛎泽泻散

【辨证要点】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者

十三、瓜蒌瞿麦丸

【辨证要点】

第十五节 其他

一、乌梅丸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二、柏叶汤

【辨证要点】吐血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三、蜀漆散

【辨证要点】疟寒多热少者

四、百合地黄汤

【辨证要点】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五、瓜蒌牡蛎散

【辨证要点】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

六、猪膏发煎

【辨证要点】少腹满、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

七、猪肤汤

【辨证要点】口干咽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八、硝石矾石散

【辨证要点】

九、矾石丸

【辨证要点】

十、矾石汤

【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十一、蛇床子散

【辨证要点】

十二、文蛤散

【辨证要点】咳欲饮水者

十三、蛇床子散方

【辨证要点】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经方治病理论源于症状反应

经方的发展史和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经验。上世纪60年代胡希恕曾论述道:“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谓为辨证施治,亦称辨证论治,我认为称辨证施治为妥。中医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这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能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上,探索治病的方法”。这一论述可知,胡希恕提出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是源自于经方发展史。

许多考证说明,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古人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自然有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基础理论即用八纲。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若遇在表的证,用相对应的解表发汗药物,如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积累了治表证的经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病未愈而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又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这样根据症状反应治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方发展史说明了,经方治病是依据患者身体出现的症状,经过八纲辨证用药。这一治病特点记载于《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表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治病辨证用八纲,依据患病人体出现的症状,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这即胡希恕所说的“于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上,探索治病的方法”,也就是说经方治病理论,主要来源于症状反应的经验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全部内容体现了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确定六经证名

《伤寒论》中六经的证名是以症状反映命名的,如太阳病,是指人患病后,症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类在表的阳证,与少阴病相对在表的阳证。少阴病,是指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脉微细,但欲寐”一类在里的阴证,是与太阳病相对在里的阴证。少阳病,是指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口苦、咽干、目眩”一类在半表半里的阳证,是与厥阴病相对在半表半里的阳证。厥阴病,是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一类在半表半里的阴证,是与少阳相对在半表半里的阴证。阳明病,是指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胃家实的一类在里的阳证,是与太阴病相对在里的阳证。太阴病,是指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一类在里的阴证,是与阳明病相对在里的阴证。可知,张仲景书中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的概念,而是症状反应的八纲概念,故胡希恕据此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即是由张仲景书中的辨证方法得出的。

确定病证名

上述六经证如此,张仲景书中所举的病证,皆是以症状反应所定。如太阳中风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伤寒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具紧者”;温病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每个条文,每个病证名也是由症状反应所定,章太炎对此深有评价:“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既标明经方辨证特点,亦强调了经方病证名的定义,这不同于《内经》的审因辨证,病因病名突显与《内经》的区别。这里有必要简略说明一下,张仲景的书是经方医学,是不同于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医学,王叔和用《内经》注释张仲景的书,认为中风是中于风,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热、伤于温,其辨证用病因辨证,造成了许多误读。

判断六经传变

《伤寒论》在篇首就论述了怎样判断病情传变与否,如第4条:“脉欲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非常明确,根据症状反应判定传变与否,与《内经》六经传变之说明显不同,章太炎曾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因仲景并无是言”。这里说明,张仲景的书中所指辨证不是根据经络脏腑辨证,而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

辨方证

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有260多个方证,每个方证的组成主要由症状反应的证和相对应治疗的药,不同于后世方的方剂。方证是经方理论重要组成之一,是经方辨证施治的关键。胡希恕特别强调指出:“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有如上述,不过若说临证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要辨六经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药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外,还要细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与桂枝汤;若无汗出、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与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尔有害。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即经方辨证施治,治病最终要落实到方证上,而辨方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判定疾病的预后

张仲景书中判定疾病的轻重,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如《伤寒论》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判定疾病转归依据症状反应,如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判定病情严重程度依据症状反应,第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这里要注意的是,后世注家认为《伤寒论》有病愈时间规律说,如《伤寒论》讲六经欲解时的条文: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胡希恕明确了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是症状反应,而不是依据时间变化,故指出:“此附会运气之说,不可信”。章太炎指出:“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章太炎全集》)其中“理学玄空推论”即指魏晋南北朝后加入张仲景书中的玄学运气内容,六经欲解时明显不属经方内容。

经方重视病因辨证

胡希恕在《经方辨证施治概论》中,强调了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但亦强调了病因辨证,特列一章《论食水瘀血致病》,书中指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明,因特提出讨论”,这一论述实际来自于张仲景书中的有关条文。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5条:“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强调有宿食;《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皆强调外邪合并痰饮。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2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伤寒论》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皆强调有瘀血。此类条文在张仲景书中是很多的,说明辨证时重视病因的存在。但这里要注意,张仲景书中在辨病因时,并不是只依据某一病因,而是根据症状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重视病因辨证,也就是说经方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把食积、痰饮、瘀血致病因素的出现,看做是症状反应之一,这是不同于医经仅凭病因辨证的。

胡希恕率先提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是经方辨证的主要方法,此说明确了经方的辨证方法,也就容易明确经方辨证施治的实质。即胡希恕所述:“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这里所以要强调是经方,是因中医有医经和经方两大医学理论体系,近代对辨证施治认识不统一,原因之一是所持辨证方法的不同。医经、时方有多种辨证方法,怎样明确辨证施治概念、实质,有待进一步探讨。

(0)

相关推荐

  • 第七节:阴阳两虚证的辩证及相关经方的学习要点

    本期要掌握太阳病有阴阳寒热虚实的转化及证治大法.熟悉经方: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炙甘草汤的证治要点.#健康明星计划# [桃花岛陈药师按]<伤寒论>中关 ...

  • 明师解惑 | 桂枝汤去芍药汤方证概述

    本文节选自薛院长伤寒论读书会讲稿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 ...

  • 表证发汗后,汗出表不解,如何辨证?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白沙人,南宋医学家.曾为翰林学士,成年后发愤钻研医学,活人甚众.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 ...

  • 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要点全列表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非收藏不可: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收藏 | 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上)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 ...

  • 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

    经方学苑 广义经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 ...

  • 收藏 | 所有经方辨证要点全罗列!

    经方学苑推荐搜索 经方 辨证要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

  • 伤寒经方辨证要点总结,太全了!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

  • 经方辨证疼痛全讲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是患者在倾诉自己的病症时,最先表达出来的痛苦.同时,疼痛也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论述最全面,治法最丰富的病症之一.本文介绍作者根据经方的辨 ...

  • 胡希恕经方辨证要点汇总

    第一章.桂枝汤类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 ...

  • 中医辨证之肝血虚【一点资讯】

    肝血虚证又称肝血亏虚证,肝血不足症. 百度百科解释:肝血虚证是肝血不足所产生的病症.以肝血的调节功能失常及相关脏器失养为特征.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