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摄影就要做减法?你可又上当了!

大家肯定都听过一句话: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每次我给影友看片子,只要说到画面内容不丰富的问题,影友就拿这句话出来杠我。弄得我哭笑不得:减减减,你要光知道减法,干脆拿张白纸出来,那个减得最干净,肯定是天下第一!

其实这句话最初的版本是”美术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这句话的意思是:画画“开局一张纸”,不管画什么都是在白纸上添加东西;而摄影开局是对真实世界的复制,需要从繁琐的真实世界里找出典型性的画面——这句话纯粹其实是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并不是直接的创作方法。但不知何时开始,很多影友把“摄影做减法”理解成为一种具体方法,“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能舍则舍,东西越少越好”。这种理解还成了口口相传的“通说”。

这可就跑偏啦!

我真心考证不出来这种理解的始作俑者,但我猜想其也许源自“纽摄三原则”里面的第三条“画面简洁”。《纽约摄影学院教材》真是经典,虽然老得不成样子,但是很多内容毫不过时。这里面最经典的就是开篇的三原则“主题鲜明、主体突出、画面简洁”。但也因为经典,这几句话也遭遇了不少过度偏颇的诠释。就说“画面简洁”,人家原文是这么说的:

简化意味着消除分散主体注意力的元素,这并不一定就是指消除各种背景,只要环境有助于我们理解主题,他们就是必要的,就不应该被消除。

这句话告诉我们,摄影不是不能做减法,但是也不能见什么就剪掉什么。减法使用有两个前提:第一,被减掉的内容应该是无助于表现主题的;第二,被减掉的内容应该是分散读者对视觉主体注意力的。

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不要把“减法”顶在前面,一定要做到“当加则加、当减则减”,作者用得上的内容尽量加、用不上的则是尽量减。我找了四个案例,帮助大家理解这句话:

01

烘托作品主题,应当做加法

刘世辉《清凉一夏》  全国影展入选作品

画面当中的视觉元素很多,泳池边边角角的游人和小艇,确实十分细碎繁杂。但是从内容上看,这些细碎的元素都是消夏的一部分,符合“清凉一夏”的主题,众人参与让“清凉”的滋味更足。从画面上看,细小的元素星罗棋布,视觉中心则占据了画面中心,体积也很庞大,细小元素起到了背景众星捧月的烘托效果,让画面更加丰满自然,是个大大的加分项。这就是《纽摄》当中提到的“只要有助于我们理解主题,不应该被消除”。

02

有搭建逻辑关系,更要做加法

黄艺博与不屑弟  没查出作者是谁,貌似根本不是摄影作品,是个视频的截图

这是一张网红图片,貌似是个电视新闻的截图(大家能看到画面左上角有台标)。故事大家都知道,黄艺博是当年的武汉少先队副总队长“五道杠”,电视采访的时候,作为同班同学的不屑弟用“那种”眼神看他,正好被拍摄下来,一下子走红网络。这件作品(我们假设是摄影作品)里哪个小孩是视觉主体?还真不好说,我们当初讨论就没得出一致结论,但无论谁是主体,单独的主题都是烂片。

单独的黄艺博,一本正经索然无味

单独的不屑弟,奇怪的表情无法解释

这件作品的“核心亮点”其实是两个人状态的对比和关联。有了五道杠的正襟危坐,不屑弟的表情才格外爽快可爱,体现出让读者大大出了一口气的“反差萌”。而两个孩子状态的对比,更能引发读者长久的思考和讨论。如果一定要“画面简洁”给剪掉一个,那不是100分变成了50分,大概只能剩下5分!

03

带着读者走神?这个真该做减法!

《装扮》,壹课月赛《复始》主题征稿作品。随图文字: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年 初一早上,温暖阳光正好洒在屋内,一位脸上敷着面膜的时尚母亲正在精心地为女儿打扮,准备带她出门感受浓烈的节日气氛。

这件作品中视觉元素不多也不乱,但春联和“迎春”的红字还是显得冗余了。春联其实作为体现春节的环境元素也不算跑题,但是画面中还有“出入平安”和遍地鞭炮碎屑,完全可以起一样的作用,春联就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了。另一方面,春联距离母女俩太远,为了拍全春联不得不把整个大门全塞到画面里,结果大门占了多半个画面,条条框框的细节还挺多,反而把母女两人的比重压得太小,不但违反了“画面简洁”的原则,连“主体突出”也做不到了。

04

怎么做到“加减得体”?

画面中的细小元素,很多时候具有两面性,能够帮助主题表达,但是也会分散读者注意力。对于这样的内容,不只有“留不留”的问题,还有“怎么留”的问题。前面举出的“清凉一夏”,刘世辉就是用高角度规避了很多不需要的细节。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阮忠《车厢面膜》  全国影展入选作品

这件作品取景于杂乱的车厢之中,一方面,作品主打的也是反差萌,需要主人公细致化妆和车厢的杂乱喧闹成为对比,所以车厢细节必不可少;一方面,车厢里细节太多,很容易形成预料之外的趣味点分散读者注意力。这个时候,作者在技术上做了处理。焦点当然是在化妆大姐身上,近处的两个孩子被大姐举动吸引,他们的视线可以成为引导线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远处的乘客已经跟主体故事无关,作虚化处理去掉更多细节,但是保留“车厢杂乱”的环境提示。既能烘托主题,又不至于分散主体,手法可谓成熟。

今天是个小知识点,例子也不多,核心的意思有两条:

从小处说:提醒您摄影不是单纯的“加减法”,而是“当加则加、当减则减”,一切以表达主题为先。

从大处说:提醒您无论听到什么“口诀”、“法门”,千万要充分辩证去理解,别抓住一句话硬学死学——不然可容易上当哦!

说个小事,我费尽心思找回了自己丢失七年的微博账号,实名搜索“许华飞是我”就对啦!至于说点啥?听你们的!

最后说明:很多影友加了我的微信xuhuafei1978,欢迎大家跟我交流,但是我的好友实在太多,可能招呼不周,大家原谅。看不了我朋友圈的是被以前微信的设置限制了,告诉我一声,我改一下设置。

飞哥是谁: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

(0)

相关推荐

  • 审美与摄影的关系

    三虎堂主 关注 审美与摄影的关系 20小时前 阅读46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摄影人是摄影美学中的主体,占主导地位.其审美水平的高低就显得最为重要. 1.我们作为摄影人是否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较好的审美 ...

  • 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一:谁是苏珊·桑塔格?

    摄影界有一批这样的著作.说知道吗咱们都知道.说买了吗咱们谁家都摆了一本.说认真看过吗就都不说话了--这事不瞒大家,我也一样.按说愿意读书学习是很值得点赞的事情,可是买书放在书柜里落土,好比娶了媳妇每天 ...

  • 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二:柏拉图的洞穴困住了谁?

    本文承接飞哥谈影|<论摄影>导读之一:谁是苏珊·桑塔格?是对<论摄影>第一章<在柏拉图的洞穴里>的导读. 上一篇发表之后,很多读者留言问飞哥做导读的目的是什么?我想 ...

  • 飞哥谈影|算好这笔账,保你不上当!

    本文算是"行摄之道"小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 飞哥谈影|还往"摄影圣地"跑,是不是傻? 飞哥谈影|行摄之路,飞哥有道! 关于旅行摄影,我其实不是很赞成跟团 ...

  • 飞哥谈影|行摄之路,飞哥有道!

    一到节假日,谁也按不住摄影人出门拍摄的心.公平的说,旅行摄影是摄影术成熟之后,最为持久的创作形态之一,持久就说明一定有价值.那为什么很多影友的行摄之路是又花冤枉钱又没有收获呢?说到底还是有些事自己没有 ...

  • 飞哥谈影|落选大展,什么是你的“致命伤”?

    本文是飞哥谈影|大展又来袭,准备好了吗?的姊妹篇. 每次大展评选,一定有很多作品死于"搞错分类"和"硬性违规",但这并不是多数作品落选的原因.在大展现场,我目测 ...

  • 飞哥谈影|主题相近语境相似,为什么这个展览胜人一筹?

    4月9日,"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的展览. 展览现场,看得出读者很多,也很热情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 ...

  • 飞哥谈影|不好看,为什么拿大奖?

    眼睛好多了,不过写大块文章还是有点难受,大家原谅"依然大飞哥"新号开张两个月,万事开头难,还有很多老读者没找到回家的路,拜托帮我多转发多传播,谢谢大家啦! 摄影界有一条铁律,一张照 ...

  • 飞哥谈影|观展之道:观展是门“必修课”

    说着说着,又到了摄影展览此起彼伏应接不暇的季节.是摄影人来说,一个好展览就是一座宝藏,里面蕴藏着无尽的财富.如果都走到宝藏里了,还不能把宝贝都挖出来,那可是天大的遗憾.所以我才会推出<观展之道& ...

  • 飞哥谈影|来,这样看展览!

    本文是"观展之道"系列的第三讲,也是这个小系列的终结篇,本系列的前两篇是: 飞哥谈影|观展之道:观展是门"必修课" 飞哥谈影|什么展览"不值一看&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