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灵凤

生平经历

叶灵凤在香港的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

主要作品

作品有: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著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其人其文

早年与鲁迅

叶灵凤毕生主要生活在两个洋场,解放前的上海和三十年代后的香港。他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 早年主要的作品是小说,重性心理分析,和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可划为一类。二十年代末,运交华盖,和鲁迅结上了梁子。这不能全怪鲁爷,叶在自著小说《穷愁的自传》中主人公有这么一段:“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如此刻薄,难免让人愤怒,何况对象是眼里从来容不得沙子的鲁爷。这个篓子捅的很大,鲁迅在好几篇杂文中对他痛下辣手,甚至对叶灵凤模仿比亚斯莱风格的装饰画和插画也斥之为生吞活剥,并封了个“新的流氓画家”的尊号给他。解放后出版的《鲁迅全集》早期注释里,把叶灵凤说成是汉奸文人,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后来的注释摘去了这顶荆冠,可惜他已不及看到,此时他已经去冥土旅行好几年了。

晚年的书斋生活

叶灵凤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晚年在香港,过着比较纯粹的书斋生活,读书,写稿,编报纸副刊,贯穿他最后的二十多年生活。他虽然也被看成是左派作家,但左的很有节制,一般被认为右或中间的作家, 他都均有接触。他参与编辑了好几本香港作家的同人集子,如《新雨集》、《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编选的都是比较有品位的作家代表作。他是南京人,江南的风物总是萦绕在脑中,他后期写了一些怀乡的抒情小品, 言简意深,淡而有味。晚年用霜崖的笔名写了不少中外读书随笔,渊博的学识,精心的剪裁和简洁的文字,让人读来不忍释手。他最出色的随笔是有关香港掌故和风物的《香港方物志》,既是科学小品,又是文艺散文,作者希望“将当地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己的一点贫弱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用散文随笔形式写成”,他确实做到了,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写掌故风物的书。文章写的平易亲切,趣味盎然。要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方物志,那该多好!

卖文求生

为了生活,叶灵凤也写过一些为稻粱谋才写的东西,比如介绍世界各地性风俗的书。在香港,卖文谋生的艰难,是人所共知的,这无法苛责于他。六十年代以后, 出了大约十本不算厚的书: 《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等,这些书,我大多收到了。八十年代后,大陆也陆续出版了他的不少著作,除了几本读书随笔外,大多书的装帧都伧俗不堪。他的朋友在怀念的文章里,说他身后还留下了大量的遗稿,但一直没见任何整理出版的消息,如果散失了,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

著名藏书家

叶风灵收藏的《新安县志》叶灵凤是香港著名的藏书家,他自称是爱书家。爱好版画和藏书票贯穿他的一生,他自己刻制的藏书票古朴自然,有浓厚的装饰风格。他生前曾有写一部《世界版画史》的想法,可惜未能如愿。身后的藏书本来拟捐献给国内的图书馆,后因节外生枝被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照单全收,差可欣慰的是,叶氏藏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海内外仅存的孤本清朝嘉庆版的《新安县志》,在他死后, 由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 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曾想约朋友去香港大学看看叶氏的藏书,但被俗事所累,终未成行,我想,那些书大概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饱蠹鱼呢。

他与萧红才女

抗战第二年,一代才女萧红在香港孤独地病逝,后被草草地埋葬在浅水湾,五十年代迁葬广州时,叶灵凤亲送骨灰到深圳,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戴望舒有走六小时寂寞的路途去凭吊萧红墓的诗, 和他一起去萧红坟头放上一束红山茶的, 也是叶灵凤。老辈文人,风流云散,朋辈间真挚的友情,依然让人低徊不已。最后,请允许我抄录聂绀弩怀念萧红的《浣溪沙》作结,怀人的词能写得如此风致宛然,温籍多情,真是难得:

浅水湾头浪未平,秃柯树上鸟嘤鸣。海涯时有缕云生。 欲织繁花为锦绣,又伤冻雨过清明。琴台曲老不堪听。

生活在香港的故事

早在抗战前,叶灵凤已很少写小说。在港期间,他除了编辑报刊外,主要从事散文随笔的写作和翻译。关于香港,他先后写了三本书。

《香港方物志》

叶灵凤作品1953年,他写了《香港方物志》,先在报纸副刊上连载,1956年编成书,1958年出版了单行本。我原存这个版本,记得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今遍寻无着,只得待查。1985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了此书,扉页标明:“本书于1958年由香港上海书局初版”,实误。因为作者在1970年写的新序中说:“这次改由上海书局出版”,显然初版者并非上海书局。

《香港方物志》是写香港草木虫鱼和山川风土的书。文章很有特色,每篇千字左右,共收百余题,其中既有知识,也有抒情,更有书话,如《香港的香》《香港的蝴蝶》《三月的野花》《香港的野鸟》《香港的“一岁货声”》《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等。一篇《香港的老虎》亦很有趣。按说香港本不产虎,但偶有来自江西或福建的过路虎。这是从新界大陆渡海而来的。据载香港最近一次发现老虎,是1942年的冬季,地点在赤柱警署附近,后来被一名印度差人用枪打死。此外,在1911年、1915年和1934年也有记录。总之,读了《香港方物志》,让人感到这里绝不单是水泥的高墙,而是个充满了绿色和勃勃生机的地方。香港是可爱的。

《香江旧事》

《香江旧事》,是叶灵凤写的关于香港史地的一本书。原书写于1967年,共收有关英国侵占香港的随笔三十余篇,同年年底,由香港益群出版社初版。署名霜崖编著。我得到的是1971年3月的第四版,可见当时这书的影响。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是叶灵凤写的有关香港的第三本书。本书初版于1970年,署名叶林丰。张保仔是清嘉庆年间的海盗,传说香港岛是张的巢穴,留有不少遗迹,一直是游人们探访的所在。叶灵凤却认为:“张保仔所拥有的武装大小帆船,数量在千艘以上,部队和随船的妇孺,有两万多人,岂是香港这弹丸之地能够容纳得下的。而且香港的位置太接近九龙,也不适宜作海盗的根据地。”经过考证和实地观察,他认为张保仔的真正根据地是比香港大了许多倍,孤悬海中的大屿山。那里的东涌,还设有修船、造船厂。张保仔同满清水师和葡萄牙人海军联合舰队大战九天的地点,就在大屿山的赤沥角。

流氓才子

称谓的由来

按鲁迅的说法叶是“流氓才子”。

叶灵凤作品在半都会的上海(以及都会的香港),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在咖啡馆和茶室里,是宜乎生存一些如鲁迅所说的“才子加流氓”的。

称谓的解析

叶灵凤当然是“才子”了,他是小说家、散文家、编辑出版家,等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恶谥“流氓”呢?有一个鲁迅赠予的称号是早就刻骨铭心地被记取了——“齿白唇红”。你想想么,从“创造社”的“小伙计”开始,“年青貌美”的一拨文学青年,“小开”或“白相人”似的,几乎是嚣叫着闯入上海的文坛的。这拨人少年气盛,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潘汉年、周全平、叶灵凤、柯仲平、周毓英、邱韵铎、成绍宗(鲁迅“才子加流氓”桂冠的第一位受赠者成仿吾的侄子)等,仗着“齿白唇红”的资本,他们自己打着的大旗就是一面艳艳飘舞的不打自招的“新流氓主义”。

“流氓”这个社会在啼忏悔的称谓在那时是有歧义的。

在潘汉年他们看来,他们之所以标榜“新流氓主义”,其实正是与鲁迅揭橥“语丝派”等相同,即“现在凡是感到被束缚、被压迫、被愚弄、被欺侮的青年,假如要反搞一切,非信仰新流氓不行”,并且说这“新流氓主义没有口号,没有信条,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就奋力反抗”。

著作书目

解放前

白叶杂记(散文)1927,光华

叶灵凤作品菊子夫人(短篇小说集)1927,光华女娲氏之遗孽(短篇小说集)1927,

鸠绿媚(短篇小说集)1928,光华

处女的梦(短篇小说集)1929,现代

红的天使(长篇小说)1930,现代

现代小说汇刊(编选)1930,现代

灵凤小品集 1930,现代

穷愁的自传(长篇小说)1931,光华

我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光华

天竹(小说)1931,现代

时代姑娘(长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紫丁香(短篇小说集)1934,现代

叶灵凤创作选(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永久的女性(长篇小说集)1936,良友

未完成的忏悔录(小说)1936,上海今代书店

读书随笔 1946,上杂

叶灵凤选集(小说)1947,上海中央书店

解放后

香港方物志(散文)1956,中华

文艺随笔 1963,南苑书屋

香港旧事(散文)1969,香港上海书局

晚情杂记(散文)1970,香港上海书局

张保子的传说和真相(小说)1971,香港上海书局

新雨集(散文)1976,香港上海书局

现代小说汇刊(编选)1930,现代

翻译书目

小说集

新俄罗斯小说集 1928,光华

九月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法国戴当莱著,1930,现代

小说

蒙地加罗(小说)波兰显克微支著,1928,光华

白利与露西(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28,现代

叶灵凤

(0)

相关推荐

  • 谢其章︱“我与鲁迅翻脸极早”——《叶灵凤日记》读后

    <叶灵凤日记> 卢玮鑾策划/笺 张咏梅注 三联书店(香港) 2020年5月出版 1144页,港币598.00元 ━━━━ 文︱谢其章 这几天狂读新鲜出炉余温尚存的<叶灵凤日记> ...

  • “我与鲁迅翻脸极早”

    1951年8月8日叶灵凤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我与鲁迅翻脸极早,因此从未通过信.也从未交谈过.左联开会时只是对坐互相观望而已.在内山书店也时常相见,但从不招呼." 我还记得当年上大学 ...

  • 止庵:鲁迅的合作作品

    ​"合作作品"是个笼统说法,严格讲应分为两类:一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共同完成作品,其成果以及相应的权利不可分割:一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各自完成作品的一部分,或将各自完成的作品汇集成 ...

  • 陈漱渝:《情书一束》与《情书一捆》

    "懒人的春天哪!我连女人的屁股都懒得去摸了!"这是章衣萍<枕上随笔>(北新书局1929年6月初版)中的"名句".又据说他向北新书局预支了一大笔版税, ...

  • 做一个“爱书家”

    第一次见到"爱书家"三字的,是在叶灵凤先生<读书随笔>一书中.我颇为不解,爱书也能成为一个行家里手吗? 此书由张静庐主持的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我手头的这本已是" ...

  • 自称“爱书家”的藏书家

    爱乌及屋.因为爱书,就爱上了藏书票.一次,正巧在翻阅上世纪30年代的旧刊<现代>,在第四卷第二期上,忽见有<藏书票之话>一文,便津津有味地读下去,记住了作者叶灵凤的名字. 我对 ...

  •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初选作品篇目公布

    北京文学 01-20 18:45 投诉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初选作品篇目 [中国最早创立的综合性文学排行榜] 经20位文学选刊主编或作家评论家推荐,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 ...

  • 阿鸡《我二舅叶灵凤》

    我二舅叶灵凤 对于我,书的钟爱,与其说由于知识的渴慕,不如说由于精神上的安慰.因为摊开了每一页书,我不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获得了我自己. --我二舅 先从我二舅的名字说起,他原名叫叶蕴璞,叶灵凤 ...

  • 书籍|毛边举隅,章依萍《枕上随笔》

    <枕上随笔>毛边本 ..章衣萍(1902-1946)其人,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不高.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确实风光过好一阵.他与胡适是同乡,但他一度与鲁迅更为接近,这有鲁迅日记为证.章衣萍 ...

  • 名家经典赏析:《叶灵凤:文学与生活》

    没有文学的生活,就是等于死的生活.这样一种惊心怵目的古拉丁名句,由一个文学者看来,这是多么适合他的私衷.但是,假如一位站在文学圈子以外的人见了,他又要起怎样的反感?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文学,即使 ...

  • “我与鲁迅翻脸极早”——《叶灵凤日记》读后

    关键词:叶灵凤 鲁迅 叶灵凤主编的<文艺画报>也引起鲁迅的吐槽,凡沾'叶灵凤"三字皆不能幸免,可见鲁叶结怨之深(全份四册为作者所藏) 这几天狂读新鲜出炉余温尚存的<叶灵凤日 ...

  • 木、石藏缘与知识生产:叶灵凤的鉴赏世界

    关键词:叶灵凤 藏书家 叶灵凤1940年代在香港家中书桌前所摄照片,及照片背面文字 叶灵凤1966年参观西安碑林拓片展览,照片摄于昭陵六骏拓本前 作为现代文坛多面手的叶灵凤早年跻身创造社.以" ...

  • 叶灵凤:袁牧之与辛酉诗社

    由于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这几天正在这里上映,许多人时常提起他,使我也想起了当年的这个年轻人. 我认识袁牧之很早,他那时不仅还未投身电影界,连话剧生活也还是刚刚开始,年纪大约还 ...

  • 叶灵凤以干净笔墨书写《书淫艳异录》

    叶灵凤 叶灵凤是一只中国凤 香港诗人.掌故家.藏书家方宽烈编了一本有关叶灵凤的书籍,名曰<凤兮凤兮叶灵凤>,以罗孚先生所写的一篇纪念文章的标题为书名,取罗先生所说的"如果凤凰也有 ...

  • 琅玕阁|叶灵凤:书斋趣味

    在时常放在手边的几册爱读的西洋文学书籍中,我最爱英国薄命文人乔治·季辛的晚年著作<越氏私记>.因为不仅文字的气氛舒徐,能使你百读不厌,而且更给为衣食庸碌了半生的文人幻出了一个可羡的晚景.此 ...

  • 叶灵凤读过的英文书 | 刘铮

    叶灵凤晚年有"藏书家"之称,其实他的藏书是1938年到香港后再聚起来的,而早年在上海所得的书则失落了.他在<我的藏书的长成>一文中写道:"我在上海抗战沦陷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