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发凉,是上火了!“不知变通的人学不好...
手脚发凉,是上火了!“不知变通的人学不好中医”这句话为我一生的行医生涯敲响警钟。
我一直强调,中医要辩证施治,辩证不明确如同南辕北辙,更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然而,病症大多都是错综复杂,更有隐藏极深的病证。所以,在辩证的时候要思维灵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并不适用与中医的诊治。
手脚发凉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所以很多医师在诊治的时候都容易掉以轻心,往往认为是阳气虚弱,气血不足导致。一般情况下是没错的,但总有例外。
早年间,接诊一位患者,就是手脚发凉、畏寒,长达数年。我当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给患者采用了温阳补益的法子,自然是无效的。
那时,我带着疑惑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听完我的描述,痛骂了我一顿,表示要亲自诊治。
翌日,我将患者请来,老师仔细看过后便觉得事有蹊跷。
患者手脚发凉,但舌苔黄腻,脉滑数,而且了解到患者口腔常有溃疡,起床后口苦,尿频、尿黄,嗓子偶尔干痛。这显示又有热,我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说,是外面寒,里面热。因为里面的阳热之气出不来,所以外面就会寒。
说话间,老师就开好了方子:藿香,防风,栀子,生石膏,黄连,生地,木通,竹叶,甘草。
患者服药后,当天就觉得嗓子痛、尿黄、尿频的问题得到缓解,到第三天,四肢也开始变的温热,其他症状也在消退。
回过头来,老师就与我讲解其中的道理:
此人有寒向,同时又有热象。热邪蕴于内,上泛于口,灼伤咽喉,下迫尿道,所以有了口苦、咽痛、尿黄等症状。
问题是一热一寒,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
是因为阳热之气被困于内,无法通达四肢,导致里热外凉。中医把它叫做“热厥”。
阳热之气又是怎么被困住的呢?
问题就出在脾上。脾主四肢,负责气血的运化与布输。当热邪太重,或者脾虚,运化布输能力弱,导致阳热之气无法即使输送,越积越多,脾就不堪重负。便导致了内部阳热过剩,外部阳热不足的情况。
所以就要把内部的邪热泻掉,减轻脾的压力,让脾恢复正常,四肢自然也恢复温热。
方子也非常简洁明了,藿香、防风、栀子、生石膏,本就是一个泻脾胃之火的方子。石膏大清脾胃之热,栀子泻三焦之火,防风也起散火的作用,藿香化湿醒脾散火。
生地、木通、甘草、竹叶也是一个名方,主要作用时利尿。生地、竹叶滋阴清热,木通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解毒。在此基础上再加黄连,清热除湿。
整个方子就是清热,再通过小便把热排出,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之所以时隔多年,我依然把这件事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刻警醒我,不光要学习医术、医德,也要开拓思路,不能过于死板。
虽然我现在已经年逾花甲,但老师的谆谆教诲,一刻也不敢忘。时刻做一名有医德,有医术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