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为了不让父亲下跪称臣,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2000年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按照规定群臣和百姓都要对他行叩拜之礼,以示身份,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但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为了不让父亲给自己下跪,想出来一个妙招,被后世沿用2000年,这位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是历史上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深受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是草莽出身,出生于贫苦人家,早年刘邦无所事事,整天好吃懒做,父亲也不看好他,觉得他很难大器。
但谁能想到一个连自己父亲都看不起的人,竟成了大汉王朝的皇帝。
从公元209年开始,刘邦成为农民起义的首领,后来他投靠项梁,攻占关中,没过多久刘邦登上皇位。
公元205年,刘邦在与项羽一战中战败,仓皇而逃,直到两年后情势才有所逆转,项羽为了让刘邦尽快投降,趁机抓走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以此来威胁他。
当时项羽在双方军队阵营前,架起大油锅,但他还是低估了刘邦的无耻嘴脸,对刘邦大喊:“刘邦,赶紧出来投降,不然就把你爹扔进锅中煮了”。
谁知对方一点不着急,说:“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意思是说当时两人在楚怀王面前,都是以兄弟相称,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你非要杀掉他,希望能给我也分一杯羹,项羽听后被气得够呛。
项羽正准备杀掉他时,一旁人说道:“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羽才没有杀掉他。
刘邦也不是不顾及他父亲的安危,只是他了解项羽的为人,不会滥杀无辜,看来自己真的是赌对了。
《史记》中有过相关记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
之后刘邦凭着个人优势,成功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刘邦称帝以后,他的父亲仍在世,便将他的父亲接到自己身边来。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男尊女卑思想严重,一个家庭的兴衰与稳定,关键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就有了“父子之礼”一说,这种礼仪也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礼节。
刘邦为了表示自己的孝道,仍坚持“父子之礼仪”,每五天拜见一次父亲,刘太公也习以为常。
但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上来说,父亲给儿子下跪,违背常理,实际上刘邦每次看望父亲时,他都没有让父亲对自己行跪拜之礼。
直到有一天,刘太公身边人对他说:“虽然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贵为天子,受万人敬仰,您虽说是长辈,毕竟也是他的子民,让天子给您下跪,不合宗法规矩,更有失威严。”
刘太公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每次刘邦去看望父亲时,刘太公都会提前到门口迎接,并对他行叩拜之礼。
父亲的行为,让他感到不适应,对此他想出一个妙计,将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就是说比皇上地位还要高一点,最重要的是刘太公可以名正言顺不向刘邦下跪。
“太公家令说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而这一个封号,延续到历朝历代,一直沿用2000多年,以往天子为解决此问题,也都是采用这一个办法。
对于封建礼制,无法修改,但要知道皇帝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是由父母养育长大,应心存感激,虽权势纵横四海,但孝道不能忘,父亲被尊称为“太上皇”,也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