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德林: 热爱红薯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热爱红薯

作者 | 樊德林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引子

某日,你闲庭信步,来到社旗县城的一家西餐厅。

服务生递上菜单,满面春风:哥,您吃点啥?牛排,汉堡,还是披萨,甜点?

你悠悠地吐了一个烟圈:一瓶红酒,一份红薯套餐。

电光石火间,空气凝固了。

服务生惊得后退了好几步,倒吸了一口凉气:打渣子哩!红薯套餐??!!

风吹动了你的头发。沉默。像窗外的赵河。

红酒斟上。你抿了一小口,脸上波澜不惊:烤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饼、炸红薯条、红薯玉米粥。有木有?

一时餐厅安静得出奇。服务生一脸懵逼,有些抓狂。

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食客都停止了动作。他们在静观其变。

你掸了掸烟灰,云淡风轻:红酒配红薯,越吃越舒服!哥要引领社旗饮食界的新潮流,新时尚!

闻讯而来的餐厅老板深深地点了点头,竖起了大拇哥。

你提起笔,龙飞凤舞,一行苍劲的大字跃然纸上:

爱吃红薯饭,不当圣人蛋!

霎时,众皆愕然。

随后,掌声雷动。

众食客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群情激昂的喊道:爱吃红薯饭,不当圣人蛋!

这声音穿过瓷器街,火神庙,山陕会馆,古城楼,在社旗上空飘散……

热爱红薯

在社旗,说起红薯,几乎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试问,有几个人不是吃着红薯长大的呢?对于红薯,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温暖而绵长,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眷恋。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论好吃,据我所知,社旗的红薯在整个南阳来说,都是狗撵鸭子———呱呱叫!

咋个好法儿?就这说来话长了。

红薯承载着过往的岁月,记载着乡村的历史。它是故乡的符号,更是是乡愁的味道。

“一年红薯半年粮”。这是老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在那些无粮愁断肠的年代,农民们靠天吃饭,命运多舛。红薯原名番薯,虽为舶来品,但因耐旱高产,从南方到北方,都有广泛种植。它适应性极强,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栽种是根植还是扦插,红薯总能在故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守住这片故土,养育这方百姓。

小时候,每年乍暖还寒的初春,家里都要育红薯苗。等到麦子成熟之前,再栽种到整理成一垄垄一畦畦的田地里。这叫芽子红薯,属于早红薯。麦子收完后,趁着雨后有墒,再从已经拖秧的芽子红薯茎上剪一部分枝叶,扦插进土里。这叫节子红薯,属于晚红薯。

红薯喜欢低调的匍匐前进。它们一步一个脚印,无声无息的在大地上寻找水源和阳光,一点点的积蓄内心的力量。它们像极了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善良、沉默、低调,如同红薯一样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一点点延伸,铺展着自己的梦想。他们心中有一个朴素的信仰:好好活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家人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是吃着红薯长大的。

红薯没有长成之前,红薯叶是农村餐桌上的美味。掐一把鲜嫩的红薯叶,配上辣椒,放在锅里翻炒,鲜嫩爽口,是下酒的好菜。做汤面条时,放上红薯叶,更让面条散发出一种大自然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增。长大的的红薯叶,择下来洗净揉碎,拌上面粉,放在锅里蒸熟。然后浇上蒜汁,淋上小磨香油,吃起来筋道舒畅,带有丝丝甜味。

秋风骤起时,红薯开始成为餐桌上的主角。故乡的红薯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黄皮红瓤的传统红薯,产量低,比较甜。另一种是新品种的红皮白瓤的脱毒红薯,产量高,比较面。

红薯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

早上,几乎每家每户都做做苞谷糁丢红薯。母亲也擅长做这种饭。金黄的苞谷糁,金黄的红薯,在地锅里完美融合,浑然一体。苞谷糁润滑,红薯香甜,交织在味蕾上,瞬间把人征服。这饭我吃了几十年,从未厌烦。这味道已钻进我内心和骨头深处,怕是要伴随我一生了。
烧红薯是另一种舌尖上的美味。每次做完饭后,趁灶膛里的灰烬尚热,埋几个红薯进去,盖严耐心等待。等约摸半个小时,就熟透了。外焦里嫩,捧在手中,热气腾腾,散发着红薯特有的香气。这种红薯十分松软,糯甜。
在乡村,红薯还可以用笼屉蒸,用水煮。这种红薯,水分饱满,又面又甜,尤其适合牙口不太好的老年人。他们坐在阳光下,用红薯的温暖和甜蜜,填满那些被饥饿和寒冷掏空的记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霜降前后,农村开始大面积收红薯。以前是用铁耙刨,费时费力。现在大多用机器犁,省时省工。扯掉红薯秧,翻开泥土,红薯终于从黑暗里华丽转身。
农村有句顺口溜说得好:“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决非调侃。以前的灾荒之年,红薯可立过大功。解决了不少家的断粮危机,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许多从那个年代熬过来的老人,对红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红薯在灾荒之年的雪中送炭,他们铭刻在心,永不相忘。在他们内心,已经把它看作自己亲人的一员了。
除了窑藏,还有一种更好的保存红薯的方法,就是切成红薯干。每年收红薯时,每家都准备一个锋利的刨子,一个完整的红薯,只需唰唰唰几下,就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红薯干儿,撒的满地白花花的,像下雪一样。在地里暴晒几天,除去水分,红薯干便大功告成。

红薯干也能当粮食。可以煮汤煮饭,面香耐嚼,余味无穷。还可以磨成红薯面,做花卷馒头或者窝窝头。在童年记忆里,那是一段辛酸的过往。如今回想起来,让人感慨万千。

近些年来,人们对红薯进行了深加工,做成淀粉、红薯面、粉条儿、凉粉儿,和很多各色的小食品。无论变成何种模样,去向何方,故乡的红薯都像故乡的人一样,保留着一颗初心。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红薯便是故乡众多农作物中的英雄。它出身贫寒,却在历经磨难后,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回忆红薯,是对自己来路的回望。品味红薯,是对人生滋味的思量。

人间有味是清欢,独爱红薯这一款!(全文完)

作者简介

樊德林,生于1980年,南阳人。诗歌散文等见于国内报刊,著有诗集《沉湎》。
(0)

相关推荐

  • 人间有味是清欢,独爱红薯这一款

    红薯是故乡的符号,是乡愁的味道. 世间万般美味,唯有它的甘美,是我回忆的原汁原味.今生不可辜负,无法忘怀. 红薯承载着故乡的历史,记录着一段段乡情乡韵. "一年红薯半年粮".这是老 ...

  • 拾穗者

    拾穗者 ■敏行 初冬,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可闻到野草和土地的味道,只落了场轻雪,都已融化,趁天气好,我在家门口苞谷地里拉柴禾. 忽见一老妪走过来,在满地高低横卧的苞谷茬里,吃力地推着自行车,车子上, ...

  • 王文丽:回故乡

    岁月在辗转中,又迎来了初秋时光,"秋水寒而山色冷,雁南飞而菊花黄."这种油画般热烈的景色,描摹了初秋的热情和烂漫,那一簇簇黄的.紫的.细碎的菊花,远远近近洒落在乡野之间. 再逢双节 ...

  • 怀念故乡的红薯与土房子

    文:何光燕 图:来自网络 一晃眼离开故乡己二十七年了,然终忘不了故乡的红薯和那三间土房. 记得1992年在乡下时,爱人的奶奶在新红薯刚出来时,会叫爱人去地里挖一些回家.那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薯,放在大锅后 ...

  • 【有声诗歌】河南南阳|樊德林:朴素的春天(组诗)朗诵王娜

    朴素的春天(组诗) 樊德林 春风吹着我们 你伫立在春风中 比那棵洋槐树要低 比那朵紫花地丁要高 你觉得,这才是草木 之身最真实的样子 一切事物原本朴素 多少年,多少代 耸立的时间,终究 抵不过沉默的永 ...

  • 樊德林|抱朴以养心,守拙以冶性

    认识成志已经很久了.从2013年诗人亚刀组织的汉风诗会算起,也有五年了.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成志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笔耕不辍,以文会友,诗酒年华,寻梦天涯.他专注于散文 ...

  • 绍兴诗刊/樊德林组诗

    内心的旷野(组诗)             樊德林 青草辞 青草开始蔓延.许多年以前 我们就开始了奔跑 红尘有草色.时间属于每个人 辽阔有其存在的意义 不必探寻,有一种抵达 是光穿过世界透明的穹顶 大 ...

  • 樊德林‖生命中的光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生命中的光(散文) 作者 | 樊德林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 ...

  • 【广州诗刊】No.11914期A版||一个人的两首诗 文/樊德林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旨在表现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 ...

  • 河南南阳∣樊德林:秋的箴言(组诗)

    鲁西诗人,以诗歌慰藉心灵 秋的箴言(组诗) 樊德林 落叶   在秋天,落叶就是一把钥匙 你看--- 飘了亿万年的云朵,并不会 为蓝了亿万年的天空停留 埋葬了万千生灵的大地,并不会 为万千落叶中的一枚而 ...

  • 著名画家刘德林//墨色交融 格调清新 文雅纯净作品鉴赏

    个人简历: 刘德林,字晋廷,别署"德思斋主".1955年生于河北遵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北京书画院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刘炳森艺术研究协会秘书长.昊原书画院院长. ...

  • 辽宁诗人‖【唐德林诗歌精选】

    作者简介   唐德林,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作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当代诗歌><中国乡镇企业报><三峡文学><星火><时代文学> ...

  • 吉德林法则:认识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查尔斯·吉德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 点评: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谁都会遇到难题,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