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书香之(5)家书抵万金(上)
一叶书香之(5)家书抵万金(上)
家书,家庭亲人间往来的信件,俗称家信。
文人喜欢摆弄字眼,把家信称为家书,以此来显示亲人间信件往来的情感厚重——“书”比“信”厚——信笺几页,书册却厚重如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春望》),烽火连天的岁月,国破山河飘零的时光,能收到隔绝的家人传来一封报平安的书信,那份激动和欣喜怎能用得到万两黄金的惊喜与此相比呢。一封家书,胜过“万金”。
一
家书,是一个很温馨的字眼。
每当说到家书,我一下子就会想到郑板桥。那是因为,在一册《古文选注中》读到的他的一封家书,每每想起来都特感动,特温馨。“……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寒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以前只知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兰、竹、石和写八分半书法而闻名。当读到了这封写给他弟弟郑墨的家书,又知道了原来这个“八怪”不怪,而且还很有人情味呢。他在书信中,特意郑重叮嘱弟弟待客之道,寒冷的冬日,穷亲戚来了不要慢待,先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米泡饭,递上一碟儿酱姜小咸菜儿,让来人吃下去暖暖身子,算是对亲戚的热情关爱。你说,这样的待客有谁会不被温情感动呢?
“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这个叮嘱吃饭的动作就更加形象了。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秋冬时节,暖阳里,南墙根儿下蹲着一大溜“庄稼爷们儿”,双手捧着一只粗瓷大海碗,碗里盛着满满的一碗萝卜、蔓菁、山药(红薯)干熬的玉米面菜粥,俗称“筷子不倒粥”,也叫“糊涂粥”——把筷子插到菜粥里挺立不动,任你怎么摇筷子也不倒——那是因为,粥稠。喝粥,文雅点叫“嘬”,通俗点叫“吸溜儿”,就是用嘴含住碗沿儿,双手捧碗,一点点地把碗上仰,头也随着慢慢抬起,滋溜儿滋溜儿沿着碗沿儿边吸溜儿边转碗,不一会儿功夫,一大碗糊涂粥“嘬”完了,吃得那叫一个香。那一溜人喝粥的架势,看着都暖和、带劲。粥吃完了,大瓷碗也干净了,都不用刷洗,站起来,把碗和筷子胳肢窝一夹,回家放下筷子碗,拍屁股上工下地挣工分。
可见,这个当时的潍县县太爷是很了解农人生活习惯和疾苦的,难怪他能写出“衙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来呢。
二
在古代家书中,书信的内容大都是长辈对晚辈询问、教育、指导的殷切关爱之情,这里面最有影响的应该属《曾国藩家书》了。
曾国藩被时人赞为一代“完人”,文治武功,治国齐家平天下很有可观。他的家书,煌煌数十万言——垂询长辈,关爱兄弟,训教子侄,从政为战,读书治学,治家守业,交友择邻,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即使在戎马倥偬战事之余,一样书信不辍。
修身、治学、齐家,是他家书的主要内容。在自己为人处事、浸淫官场、读书阅世的基础上,他以解读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而且颇有建树和功效,时至今日,他家书中的一些箴言警句仍然被人们奉为圭臬,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立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忧也。
关于处事: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关于读书:从有恒二字下工夫,然须有情趣韵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
关于治家:勤字功夫,第一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等等,不一列举,但从中窥见他的良苦用心。
家书,扩而言,颜之推《颜氏家训》、陆游《放翁家训》、朱柏庐《朱子家训》等家训也是家书一种。它们也确实是以“书信”的形式,在古代是教育子孙为人处事、治家守业等方面很系统、很到位的好教材、好读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传承和借鉴。(未完待续)
作者:松风萧月
◆松风萧月:一叶书香之(4)《落花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