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是《诗》的第139首。这是一首刺时诗。陈国从立国之君妫(ɡuī)满以来,到第五代陈幽公妫宁、第六代陈釐公(陈僖公)妫孝时,腐化堕落得已经不成样子,在各位贤能之臣用外部大招匡正无果的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娶一位贤良淑德的姬姓(周天子之姓,当时最高贵的姓)女子,从内部规范影响国君,此诗寓意便在于此。
汉代《毛诗序》说:“《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子以配君子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其《诗集传》中说:“陈君荒淫无度,而国人化之,皆不可告语。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于内。”这是借女子的力量来规范国君的行为,都将诗意与政治联系起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诗《诗集传》中则认为:“此亦男女会遇之词,盖因其会遇之地,所见之物以起兴也”。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一群青年男女,在东门外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甚至高兴得唱起歌来。小伙子豪兴大发,对着爱恋的姑娘,大声地唱出这首诗,表达对姑娘的情意。这种理解,符合朱熹的特色。
现代学者多以朱熹的马首是瞻,认为此诗描写的是男子对东门外护城河中浸麻女子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喜悦。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逐步加深,通篇表达男子的爱慕不已之意。但文学作品,往往字面背后,有其深意,更况《诗》乎!
注释:1、池:护城河。一说水池。2、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3、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姬:周之姓。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4、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5、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6、晤语:对面而谈,对话。7、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东门之池》的另一个珍贵之处在于,以诗的语言记载了距今3000年左右,祖先制“衣”的原材料加工过程: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东门之池》能够被孔子老先生选入《诗》中,还是与儒家“德”治思想有关,是在一切道德手段无效之后,企图抓住“家风”这根最后的稻草来拯救国家衰落和世风堕丧,本质上讲,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挣扎。真正且根本的解决办法,不是大讲“道德”,而是注重“法治”。人,是最靠不住的动物,还是要用规矩来约束。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