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疑惑,中药药方说起来都很好,为什么治起病来不好用
中医界有句话,“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刚开始学医的朋友,一般都是自信满满,学医三年,各种病的治疗方法都知道了,用什么药方也都心中有数。什么病,用哪个方,心中井井有条,有条不紊。不过临床三年,发现结果不是那回事,一看是这个病,就用这个方吧,可是药吃下去不管用。怎么办?再换个方,吃下去,还是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下就毛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如解决不了,估计这个医生慢慢就不信中医了。你看,我按照书上讲的去治,可是这个病就是不好,那肯定是中医有问题,中医不科学,中医吹牛呗。你看书上那么多药方,一个个讲的天花乱坠,神妙莫测,可是不管用啊,中医不是吹牛是什么?既然中医这样,还是去学西医吧。就这样,一步一步,对中医的信心就消失了,甚至慢慢就变成中医黑了。
这个问题,的确是个无法绕过去的关卡。这问题要怎么解决呢?非常重要。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根源上去解决,要深刻了解中医的根本原理才可以。历史上的医书浩如烟海,不过大部分医书讲的都是医技。如把这些医书比喻《九阴真经》的话,缺了一篇总纲。在这篇总纲中,讲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思路,什么时候该用哪个类型药方。这个就是因时制宜,不合时宜的药方说的再好,用起来也没疗效。符合时宜的药方,用下去一般都是效如桴鼓。
这篇总纲就是《素问》中的“七篇大论”,讲的就是五运六气的内容。和《九阴真经》中的总纲一样,这七篇大论也是中医中最难懂内容之一。甚至,《内经》中讲述的内容,如按照“七篇大论”的原则来运用,就会满盘皆活,就会灵活运用了,每一篇都有每一篇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七篇大论”做指导,很多内容都成了死知识,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不知道讲的什么东西,慢慢地就没有人学了。因为什么时候有效,什么时候无效,也不知道。这样中医就学的迷迷瞪瞪,云山雾罩一样。
那么这“七篇大论”讲的什么内容呢?实际上,讲的是天地之间气机的变化,天地之间有五行的变化,也有六气的影响,会造成气候的种种变化。这种变化其实也是人体自身的气机变化。懂了天地之间的变化,也就懂了人体的气机变化,就能理解种种疾病的产生原因和治疗原则,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种思路来治疗,用哪个药方来治疗。按照这个原则来确定的药方,一般效果都非常明显,一些小毛病,常常会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一些疑难杂症,较重的病,也能很快见效。即使完全治好需要很久,但这个药吃下去,病人一般都会感觉非常舒服,各方面都能改善。
可说,如学通了这“七篇大论”,就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什么方子有效,为什么有效。这个方子无效,又是为什么无效。方子如加减一下,改动一下,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甚至可根据药性自己组方。这时,一般疾病的疗效,都是会有保证的。即使疾病较复杂,刚开始效果不明显,调上几次方,一般也都能显效。所以说,这个“七篇大论”可以说是《内经》或整个中医的总纲了,医林密籍应该说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