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生涯苦亦甘

黄启键

秋日里的告别,带着一丝爽意,也会送来令人回味的甘香。
一封告别信,在一个行政区域机关从事“写材料”工作的同事间泛起阵阵涟漪。写信的此君已高就,情真意切的依依道别,除了感恩伟大时代的机遇和组织团队的关怀,着墨最重的当属他在这个区域里从事的文字工作了。透过那参与、负责或主持起草的一份份文本,穿过那字里行间,其昔日伙伴对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感同身受,也使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先先后后的同事,回首十年间的实践和成果感慨不已。
于是,便有人提议,请曾一起从事文字材料工作的同事们,提供工作照片和感悟、期许或祝福,汇集起来以作纪念。翻箱倒柜地搜索,这些平日里习惯伏案“爬格子”、“码字”的人,鲜有工作记录照片留下,颇感自豪的倒是超大容量的电子储存器里的海量文稿。他们是站在文字后面的区域发展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而他们恰恰疏忽了记录自己奋斗的艰辛、成长的心路。
长期的文字历练,功底还是扎实的。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早已不再是职业“笔杆子”,写点感言,却是可以“竹筒倒豆子”般不藏不掖、干净利索。阿德直奔“十年”主题,写下四句:十年,一弦一柱思华年;文章,一字一句烧脑洞;情谊,一枝一叶总关情;奋斗,一点一滴皆甘甜。“女写手”阿凭在回忆十年汗水与泪水交织,艰苦与欢笑同在,友谊与成长共生的同时,道出易逝芳华看似“岁月无痕”,实则驻留人间。理工男小科,一直是被认可的“刀笔吏”,他说:“写材料是一大苦事,熬的是心力、脑力、体力。一旦自己笔下反复推敲,充满思想和智慧的文字变为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苦中有乐,苦有所得,苦有所成。”刚离开文字工作不久的阿房,真实感受过“衣带渐宽”的职业磨练。回首往事,仿如诗人一般,写下了“总想着妙笔生花”,忘不了那些“琢磨、琢磨、再琢磨;切磋、切磋、再切磋”的日子,万籁俱寂的夜晚,把键盘敲成“噼里啪啦”的旋律,一丝丝白发与窗外的世界,每天都在悄然变化。
坐在“材料岗”十年没有变化的也大有人在。阿鹏的回忆当然更有纵深感。他说,在街道工作的时候,领导就对他说,写材料是思想的活。带着点使命感,他经常以“思想者”的职业操守要求自己。十年前到了区机关工作后,人手少、要求高、强度大,他都觉得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写材料不是随时可以把手头的活交给别人替代。那年,他母亲患重病需要进行大手术,其时他妻子又已身怀六甲需要照顾,他已无暇顾及,负责的调研材料要得很急,交由其他人完成可能因需要对接交流耗时更多,于是已是科长的他拎上手提电脑,到医院给母亲做术前签字确认。在那空荡的手术室外家属等候区的不锈钢长条凳上,他整整敲了六个小时键盘。当母亲被推出手术室时,他刚用邮箱把完成的材料发回单位合上电脑。他说写材料固然很苦,但可以逼迫自己安静下来,抵御许多焦虑。尤其是看到文字里承载的方略和举措,表达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实践的认可,职业自豪感也是美不胜收的。
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明便得以有效的承载和发展。从刀刻的甲骨文、竹简,到印刷和造纸技术的发明,再到毛笔、硬笔书写的迭替接续,一次一次演变彰显着中华汉字的全部力量。而今,文字信息已由计算机编码后形成数字化的符号呈现,“码字”代替写字,加速了文字的传递。汉字含义丰赡,字音藏义,字形藏理,几乎每个字都蕴含着先哲的思想智慧,标志着古人的人文追求,更显示现代社会思维的飞速发展。
文字的存在方式如同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文艺作品里有柔情侠骨,史料记载里有惊心动魄,新闻报道的文字里更有世界变化的日常。而现代机关文体却有着不一样的专业要求。大大小小的机关里,文字表达可以算是开展工作最基本、最常用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而被普遍认为难度大的“写材料”,往往是指专门服务于一个行政区域、一个机关、一个单位的公文写作。这些讲话稿、发言提纲、工作报告、请示汇报、调研文章等等文字材料稿件,要承担起服务工作的功能,并往往要接受公众的审视。其文字价值有多大,作用能否发挥,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有人总结写材料有思想之难、素材之难、创新之难、风格之难、语言之难等等诸多艰难。进而派生出找写材料的人难、改进文风难等难题。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印证在了小林身上。他曾是一名基层民警,偶然机会进入了区机关,进而成为备受推崇的材料高手。他说:他就靠一个“勤”字。他勤于跟进调研和公务活动;勤于自己动手整理领导的讲话,哪怕片言只语;勤于根据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讲话习惯打磨材料。因此,他形成的文字材料,符合“四个针对性”:用稿人的针对性、对象的针对性、场景的针对性、主题的针对性。并且要根据不同场景和情况,发挥两个本事:复杂问题简单化,或简单问题复杂化。作为参谋助手,小林认为,每次写材料都是与客观世界进行心灵对话。他追求“更高、更精、更实”,不断做到政策上与上级同步,思想上与现实同频,情况与基层同声。文章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基于此考量,出手的文字材料要尽可能避免老调重弹炒冷饭,用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新话语、新情况,为受众提供新知、开启智慧,也进而实现服务工作大局的参谋价值。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正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所说,进行抽象思维和复杂叙事是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地方。马克思也曾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一种实践。”而文字是语言得以静态传递构成沟通表达的媒介。写材料、写文章,首先必须是思想先行。古人总结为“文以载道”,借助精准传神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我曾聆听过一位“材料专家”的现场分享。他说:“文无定法”只说明文章的写法可以不同,但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写文章如同造房子,规划设计、材料准备、梁柱构造缺一不可。如果为文逻辑不清,结构混乱,纵有再好的思想也无法表达。他把“写材料”常见的方法归纳为:态度同构法、归类法、语篇分析法、抽屉法、模块组装法等。从这严谨为文的态度,看得出一个机关文字工作者实事求是的“至诚”、通俗易懂的“至明”、深入浅出的“至透”、精益求精的“至美”的文风追求。经常“关起门来当领导”,“身在兵位,胸为帅谋”,通过文字历练可形成领悟能力、思考能力、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不难理解这位材料专家,在谋上求新、在学上求深、在干上求实的苦熬中,蝶变成治理一方的“通才”的逻辑演绎。
文如其人。写文章岂止增强能力才干,更重要的是在勤学苦练、 学思践悟中,提升人品、修炼心性。一切源于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热爱文字“苦差事”,就会变专、变精,变得通透、澄澈。在“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探索中,摈弃僵化守旧思想,形成谦虚、宁静、执着、创新的品格;在“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中,力戒急功近利的漂浮,变得勤奋、务实,乐于奉献。自称文字“油腻”男的一位材料综合科室科长,常为繁复冗杂的案牍之劳而疲惫不堪。一位“90后”女公务员新进到科室,每天乐呵呵地说写材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天天都在学习、时刻都在进步。从此,科室产生鲶鱼效应,每个人仿佛“打了鸡血”一般,燃烧激情、乐此不疲。大家都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在加班熬夜中看人,在攻坚克难中识人,在励志修身中辨人。
字节与脉搏一起跳动,电脑与灯光一起亮堂,思想奔跑在寂寞的行距单行线。
酸痛的腰躯并支持着干涩的双眼,枯竭的思绪拷问着想象的源泉。反反复复的修改打磨或难堪的推倒重来,真可炼就钢铁意志。习惯了办公室弥漫着速食面或外卖的余香,也习惯了家人的抱怨及叮嘱。困极疲惫的长夜翻动折叠床如同农民操起锄头一般顺手。接手新任务时的兴奋与定稿后的快感,与指头染着的淡淡烟草味一样久久挥之不去。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诗情画意,永无止境凝固在字里行间的是触及云端的高度、是力透纸背的深度,还有沾着泥土气息的芬芳和温度。
十年间,在文字世界里,体验过得与失、虚与实、进与退,认知了难与易、动与静、快与慢。任凭苦涩亦回甘。
至少有十年,可以回首,不能停留。

2021年9月20日 23: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