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和“春节”历史传统,熟知传承华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关于“年”“春节”的由来和传统,我们知道多少传承有几多?

我们经常听到说看日历,那么日历是怎么来的呢?为何又叫万年历,这跟“年”这跟概念有什么关系呢?

上古时期,传说有个人名叫“万年”,发现当时的时间概念很乱,只能通过太阳的升起降落来判断时间,季节也只能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推断,因为古代以农耕为主,所以对节气这个概念非常的在意,因为只有跟着时节,才能种出应季的庄稼,错过了或者提前了,都是非常不利收成的。这不“万年”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于是就观察树荫的变化,来计算时辰的变化,为了计算一天的时间,他制作了类似水滴计时的装置“五层漏壶”,他日复一日的观察记录,经年久月,天长日久,他发现了日升日落的规律,也发现了四季轮回的规律。他经过观察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会轮回一次,时间好像流转一样,重复一遍。

“万年”还给这个装置起了个名字:日晷,这个装置一直流传至清朝还在用这个计时。

  当时的国君还为此写了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一年十二圈,最后一圈的最后一天,定位春节,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后来这个年历也就用了“万年”的名字来命名:万年历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时期,就已经有了“年”和“岁”的概念。其实春节、年的说法,最初的初衷和含义,都是来自农耕社会农业耕作的需要,古代人们把谷物耕种熟收的过程期限,称之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据考证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夏历,它是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则分为十二个月,这也是另一种计时的方法,古人的智慧还是值得赞扬的。他们定义每月以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是新的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经历了周至西汉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汉才正式命名“年”,这也一直延续到今日任然在使用。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和演变过程。自古以来年初一都叫“元旦”。直到民国时期才把“元旦”定为官方说法,农历的叫法正月初一也称“春节”。

那么春节我们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传统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熬年守岁,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这就要说起一个民间故事,话说古代有一种猛兽,名叫“年”其凶猛无比,见到什么活的东西都吃,但是它有个规律就是,一年就只进食一次,就是在除夕的晚上,为何古人有过年关的说法呢?就是因为要躲这猛兽的袭击,一家人除夕夜晚整夜不睡,要团结在一起,祭祖祈福,一起吃团圆饭,祈求能平安度过这个年关。演变成现在,却是幸福团圆的象征。

再者要拜年,正月初一,长者带着小辈出门,谒见亲朋好友、长辈老者,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位卑幼者,必须行叩头致礼,这就是“拜年”。其实宋以前的拜年,只是口头拜年,直到宋朝,人们开始送贺卡,这种风俗也是从那时开始流行,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还要说当时的人也有偷懒的情绪,因为走来走去,觉得麻烦,于是就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叫佣人帮忙送过去,代为拜年。

明朝也沿用了宋朝的做法,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中写道: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就是一直流行到现代明信片的最早雏形,这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一种感情交流方式,但是随着新的联系方式和人情世故的变化,这个形式慢慢被淘汰了。

说到拜年就肯定会牵涉到压岁钱,那么压岁钱是什么来路呢?据现有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最早叫压胜钱或大压胜钱,有除秽压邪之意!前面我们说到,宋以前,是没有压岁钱的说法的,刚开始也不叫压岁钱,而是叫“随年钱”,大概意思是根据年龄来发红包的数量,那时的货币以文为单位,一般一文铜钱相当现在购买估计也就2块钱,一般小孩都会得到年龄一样的随年钱,最初的随年钱没有现在这么讲究,不存在单数双数的说法,完全按照年龄来定!直达明清往后,才有压岁钱的前身:又名压祟钱,后来才演变成今天的压岁钱,这就是压岁钱的来历。

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对联、贴门神是春节不得不做的一件大事,看看《红楼梦》中贾府的气势就知道,贾府在年三十那天,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做到万事俱备各种氛围布置一应到位:“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有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可见当时有钱大户人家,是多么重视这个仪式!

那么贴春联这个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据说距今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了过年挂“桃符”的做法,最早的春联原汁原味的形式就是“桃符”。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创新为对联,这跟当时的文风鼎盛有关,于是就有人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两层含义,一是保留了桃木板,即辟邪之意;二是为了表达心愿;三是为了秀文采!这样一来,既美观,又不失原来的含义,可见古代人的智慧多么的强大!

贴门神这个风俗,南北差异很大,区域也各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最早的门神就是:神荼、郁垒两神,话说他们就是鬼祟的监管人,只要邪祟之物干了伤天害理之事,这两位神就会抓他们鬼魂喂老虎,其实最初的桃符,就是用桃木雕刻的他们两位神的画像,因为民间雕琢工艺有限,慢慢地有的地方就直接把两人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口,这也是最早的“桃符”,后来演变成了宋代的对联!

说到门神,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我们的门神会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呢?这要从唐太宗说起,古时的科技没有现在发达,这不唐太宗生病了可能是癔症,就是我们现在医学说的幻觉,他听见门外魑魅魍魉在呼唤他的名字,搞得他彻夜不安。于是他就让两位将军镇守门外,这两位将军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果然有两位将军镇守,第二天就没有这种幻觉了。民间为了效仿太宗皇帝,于是就在自己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

中国是一个有着5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有着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传承道路,我们作为现代人,了解文化传统和习俗,继承发扬和改善我们的文化范畴,是一件无可替代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