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子”鞍钢-日寇占领时期建立,捡零件复工,现跻身五百强
193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并厉兵秣马准备继续向山海关内扩张。为了加紧掠夺钢铁等战略资源,日本人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东北。由于早在1909年,其就已经对鞍山地区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进行了全面勘探,因此最后制钢所被定址在鞍山。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为军工业提供更多钢铁原料成为日寇“刻不容缓之急务”,昭和制钢所的规模也就不断扩大。到1942年,仅中国员工就已经超过7万人,不过这些中国工人虽然每天高负荷的劳动,但工资只有同级日本工人的1/5,除了干活以外,不得有听广播、看报纸等任何行动,还不许问这问那,以至于工作多年连本厂产量都搞不清楚。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座拥有9座高炉的大型钢铁企业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但好景不长,进驻鞍山的苏联红军将该厂设备视作了战利品,硬是将其中能够拆走的部分全部拆卸后运回了苏联。当时共运走了64750吨设备,除了运不走的高炉外,约占设备总量的2/3,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
随后内战爆发,这家曾经盛极一时的钢铁企业更是彻底荒废了,高炉下面是一人多高的野草,好多地方的积水都没过了膝盖。一个留用的日籍专家甚至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1948年鞍山解放后,鞍山中共市委迅速派出干部接管鞍钢,并在广大工人中积极开展工作,动员大家齐心合力恢复生产,制造出国家急需的各类钢铁产品。
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修复生产设备的配件。当初日寇统治时期,工人们怀着反抗的情绪,经常把能用的配件器材当废品报废,或拆下零件偷偷扔到水坑和草丛里,现在竟然都派上了用场,通过一番地毯式的搜索,工人们从厂区各处回收了上千种材料和数万个零备件。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孟泰甚至用“捡废品”的方式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其中仅管道系统的零件,就帮助修复了两座高炉。
1949年6月27日,鞍钢作为全国首家大型钢铁企业率先恢复了生产;开工3年间,钢、铁产量就占全国产量的46%和64%,擎起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随后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等先后建成投产。1953年12月26日,鞍钢工人们从自行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20厘米,寄往北京,作为毛泽东同志60岁生日的礼物。这也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根无缝钢管,因此毛泽东同志非常高兴的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1954年,《人民日报》上还刊登了根据这一题材创作的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
但改革开放以后,家大业大的鞍钢逐渐被上海宝钢等后起之秀所超越,资金短缺、客户流失,以往从未有过的工资拖欠、高炉停产等现象开始出现,企业一度濒临破产边缘。从1995年开始,与鞍钢挂钩的80多个度假村、32所中小学、20多个幼儿园、16家医院,还有殡仪馆、农场、牧场等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分离或关门,新鞍钢轻装上阵,改革进程也不断加速,效益也开始迅速增长。至2019年7月,已经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8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