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为石,石非石,石乃石。

- 丝弦古琴曲

今人内心无不渴求一方自在天地,然而纵便身处天高地迥之境,若性灵空虚,亦是无以为安。而昔日高士名贤,则寄澄怀于拳石之中,他们与天为徒、妙师造化、观象得意、格物尽理。此番佳趣,当为知者所重,自可穷文心、窥艺境、安性灵。
一块自然界的普通石头,入室登堂,演变成为一个承载人文审美的艺术角色,其原因并非地理矿产的稀有和物质元素的珍贵,而正是由于作为欣赏者的人,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在文人看来是一个大千宇宙。古代文人赏石中这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诚如宋人李弥逊《五石》中云:『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林有麟《素园石谱》文曰:维石神秀,天下名家罕睹俦匹。
以其广狭高卑,仅足盈握,出入怀䄂者是也。而峰峦崇矗,洞壑窅冥,曲蹬回岩,环丘复道,云窝月窦,削壁阴崖,展转有情,顾盼生色,其巧虽米颠,倪迂,必能刮目。
在品茶的同时,来几对精彩的赏石,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陆游在《闲居自述》中这样吟咏:“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长期以来,奇石的美学特征让世人神往,这没有生命的物体,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它那来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有之美,集形、色、声、韵于一身,体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趣味,折射出灿烂的东方哲学理念。
众所周知,《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语录集。
几百年来,对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同时也蕴藏着一些生活艺术和审美情趣,而这些艺术和情趣于赏石也极为受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就为大家精选一二,供细细咀嚼、品赏!
赏石之境
山泉去凡心,书画消俗气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清心去俗 趣味高雅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风花竹石,静闲得之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赏石之法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为奇不异,求清不激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心领神会,全神贯注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艳为虚幻,枯为胜境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赏石悟道
得个中趣,破眼前机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浓处味短,淡中趣长
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得干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自然乐曲,乾坤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摩挲掌上日相将,袖中常见烟云绕”,若能参透其中要领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赏石之中,何愁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奇石玩家甚至是方家?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人对石头的喜爱,从山水之间到几案供石,只为寄情清逸。今世人以泥作石熏炉,从自然造物到烟云供养,文房清供雅玩之蕴,非这炉石所有,一缕烟起,诸事皆宁。愿君风烟出窍,绝尘得清雅。

注:图文来自《国际艺术大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