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op专题 | Canton-pop四十年,回不过的港乐时代

这里的时代,特指的是以香港文学、香港影视作品等港派文化进入大陆后最风靡的时期。曾几何时,内陆到处可见同看港片、同追香港偶像、同唱粤语歌的社会景观。尽管粤语歌地区理所应当包括同为粤语核心的广东,然而广东在粤语歌曲甚至语言文化本身的影响力上都不及香港。

黄明志 Feat.卢巧音《唱广东歌》

黄金年代里,香港流行音乐搭乘着电视剧、电影的快车,不仅在中国大陆广受传播,更在整个亚洲一枝独秀。时至今日,作为中文流行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Canton-pop(即粤语流行音乐)已经发展了超过四十年,为中文乐坛输送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人才,也诞生过无数优秀的经典作品,成就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Canton-pop这四十年

上世纪70年代前,香港还只是亚洲音乐文化市场里的一个小角色,跟随欧美及日本的音乐潮流,被这些“外来派系”统治。1969年是台湾歌曲冲击香港市场的最高峰,而当年本地市场占有量里有78%是日本歌曲,15%是欧美歌曲,剩下的7%才是台湾歌曲和香港本地歌曲。

而当时所谓的粤语歌曲,也只是极少数由粤剧腔转化而来的作品,那些算更偏向流行歌曲的是只能在庙街及香港一些底层区域流传的口水歌。

进入70年代中期,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时代曲终于逐渐开始在大多数平民阶层流行起来,许冠杰是其中的首要功臣之一。作为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山鼻祖,他以贴近当时社会民生的创作方向、朗朗上口的旋律配合上许氏电影作品的加持,引领了当下粤语流行歌曲的新风潮。

许冠杰

1974年,许冠杰发行了粤语专辑《鬼马双星》,在东南亚的总销量超过15万张,而其中由他本人创作的同名主打歌更是成为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播放的中文歌曲。

在粤语流行歌曲的大门被打开后,涌现了一批杰出音乐人加入到粤语歌曲的创作中来,包括黄霑、顾嘉辉等。前者写出了《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等多首名作,后者则是《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的作者。

始于这批音乐人,香港流行音乐产业对优秀音乐创作者的欠缺逐渐被弥补,本土流行歌手需要依靠翻唱日本、台湾、欧美曲目走红的局面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也正是这批最早的有着高产量、高质量创作的音乐人决定了香港乐坛其后的主要流行音乐风向,为Canton-pop的发展和巅峰打下了基础。

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正式被冠名为“亚洲四小龙”,已经完全适应了西化的消费社会环境。经济的高度发展催生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高要求,也正是在这时,香港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工业化特征愈发明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强势阶段。

音乐行业开始对造星概念摩拳擦掌,亚洲最早的偶像工业应运而生。以东亚唱片、英皇娱乐为首的唱片公司成为了一体化娱乐制作巨头,他们将流行歌曲和歌手本人以品牌形式进行包装、打造,采用规范现代的运作模式进行统一管理,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了包括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在内的众多偶像歌手。音乐史上著名的谭张争霸也由此拉开序幕。

张国荣

这个阶段内,流行歌星演唱会、卡啦OK、激光唱片等成为了香港最普遍的潮流文化和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消费方式。据记载,从1983年至1989年,红磡体育馆举办的本地流行音乐会场数由18场激增到129场,而入场的观众人数同期内也由15万人次增至惊人的135万人次。香港流行音乐正式进入人才辈出的巨星时代。

这个时期内,包括关正杰、徐小凤、甄妮等在内的实力唱功派和以Beyond乐队、许冠杰、陈百强等为首的全面唱作派也纷纷露出苗头。尽管从市场表现而言并不能与前文所提的偶像派分庭抗礼,他们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和演唱类型协同打造了香港乐坛的百花齐放,使Canton-pop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Beyond

另一方面,香港发达的传媒产业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香港电台主办的《十大中文金曲》、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新城电台主办的《新城劲爆颁奖礼》以及香港商业电台举办的《叱咤乐坛流行榜》等“四大颁奖礼”,以及香港大小电台的各类主打推送,这些自带流量光环的媒体产品让Canton-pop始终存在于大众视野中心,帮助港乐度过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名巨星隐退的断层期。

1989年,张国荣宣布暂时退出歌坛;1992年,许冠杰与梅艳芳也宣布暂时退出。香港发达的电台产业不甘寂寞,别出心裁地将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位歌手集合捆绑,就此打造出了亚洲闻名的“四大天王”品牌。

随后,王菲、郑秀文、陈慧琳等女歌手也开始顶半边天,新一波天王天后浪潮拥有的影响力比之前还要深远。原因在于,当时恰好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与港澳回归两个重要节点之间,香港乐坛大举进军大陆,香港流行歌手在内陆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偶像崇拜现象,引发了连锁式的商业效应。

偶像造星年代的热度还未散去,陈奕迅、容祖儿、古巨基等新一批流行歌手横空出世。另一方面,尽管不能与前辈比肩,谢霆锋、女子组合Twins等也总算拿下偶像派的接力棒,在前代巨星们一手打造出的市场里颇受欢迎。

谢霆锋

当时,香港流行音乐的听众年龄层已经出现明显分化,青少年成为流行音乐消费的主要群体。这些追星族的浪漫主义也决定了这批新生代流行歌手主要以唱情歌为主,演唱十分细腻感性,个人表现充满时尚感。直到现在,香港顶尖流行音乐歌手的作品仍多多少少流露出这样的风格。

打造这种年轻人口味当道的Canton-pop,最主要的功臣之一要属香港的903电台。它自称为年轻人电台,呈现出和无线、港台了截然不同的取向,热衷于扶持推广无名时期的独立音乐人。从陈奕迅、杨千嬅到方大同,无一不曾深受903及其听众的喜爱——如就看来,903作为试金石还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千禧年后,903年轻化、多元化的品牌定位逐渐被商业化完全代替,再没有别出心裁地推出一些优秀音乐人,更别提够格做年轻音乐文化的权威机构。

与此同时,一众高含金量音乐颁奖典礼上也再难见到新人。《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这个头衔,容祖儿拿了十年;《叱咤乐坛流行榜》“我最喜爱女歌手”杨千嬅拿了八次,“我最喜欢男歌手”陈奕迅拿了九年。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压力下,迫使音乐及整个传媒产业加快了从内容输出到收回成本的步调。推出已经知道受众会喜欢的内容——“不冒险”成了香港乐坛的准则,而新晋音乐人极度缺乏的上游平台被少数几个顶尖流行歌手垄断。欠缺养分,这成了Canton-pop产业生命力真正衰弱的开始。

四十余年间,香港流行音乐几经更新换代。而在这其中,其创作与表现形式等无一不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互维系、作用,沉淀了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风光背后:Canton-pop的内忧外患

盛极必衰这个道理都明白,可谁也没想过对于Canton-pop而言会来得这么快。四十年多后的现在,暂且不提香港乐坛现存多少数得上名的顶尖流行歌手,连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典礼上都不再有资深歌手出席,甚至电视台也缺席转播,无一不说明了香港乐坛的没落。

风光背后,这个流行音乐产业基地其实长久地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成也唱片,败也唱片——一旦传统唱片公司环节出现问题,由它们撑起半边天的香港流行音乐产业也就立刻开始走下坡路。除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导致香港经济大幅衰退、香港大批唱片公司因此破产外,盗版猖獗也是对唱片市场产生巨大冲击的主要因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政府和以香港唱片业协会为首的业界就十分关注盗版猖獗阻碍音像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并不懈提升打击盗版的执法力度,让香港从整个亚洲音乐产业里脱颖而出。

然而,当1992年台湾全面引入廉价的镭射唱片(即CD)生产线后,亚洲市场重新成为盗版泛滥的重灾区,并直接导致1993年第一季度全港唱片总销量下跌30%。到了1996年,全港镭射唱片生产线已经由最初的10多条扩张为86家音像复制厂。

进入千禧年后,严格的执法监控终于让全港的盗版音像店铺所剩无几,然而此时正版影音碟及唱片的零售价已经大幅降低,更别提唱片的销量也早就不复往日辉煌,这也导致了整个香港流行音乐产业的根本没落。

除了对这样的内忧自顾不暇外,外患更是让Canton-pop无力招架。以影视、音乐为代表的韩流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全面风靡,内陆选秀节目的爆发都对香港乐坛带来了不断冲击。

另一方面,偏偏千禧年后的香港乐坛噩耗不断,多名乐坛中流砥柱英年早逝。于是,在还未来得及完成新老歌手的平稳过渡时,香港流行音乐陡然陷入高质量音乐人和音乐作品青黄不接的尴尬期。

而在此时,Mandarin-pop创作的崛起以及Taiwanese-pop的新一波来袭让大陆的音乐中心整体迁徙,逐渐从广州沿海地区向北上转移。而这也成了压垮Canton-pop的最后一根稻草。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很多在内陆活动的香港流行歌手被迫转型成为多栖艺人。

Canton-pop的黄金年代是如何炼成的?

上世纪末的粤语流行音乐辉煌现已不在。毋庸置疑的是,它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的意义重大,更为大陆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展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首先,完善的版权制度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香港音乐产业的版权版税制度与大陆基本相同:当音乐还没有被流水线生产时,就开始采用低廉价格一次性买断创作版权的模式,继而导致行业创作者的生计无法被保障,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从业信心。然而,与大陆不同的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的香港地区已经意识到相关版权版税制度对于唱片业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完善细化各项条例。

同时,行业各方积极参与建立了香港作曲家及词曲家协会、香港音像版权授权协会等一众非盈利组织。这些高度自律的行业协会极大程度上体现了监督与促进的功能性,是香港音乐产业得以成长的重要根基。

其次,多元的文化环境是最好的创作土壤。回顾Canton-pop的历史可以发现,与华语音乐相比,粤语歌词的声调变化丰富,更方便配合旋律做出多样化的尝试。另一方面,受中西方交融的综合价值观影响,粤语流行歌曲的作品主题丰富多彩,不拘泥于爱情题材,通常能传递更多情怀。

如今,Canton-pop进入大陆音乐市场多年。而音乐越来越商品化,唱片公司也倾向于将市场受众的口味当成创作标准时,更是粤语音乐人们需要大胆去尝试呈现新鲜主题的时候。

写大众情歌式的流行歌不难,写有着Canton-pop独特魅力的流行歌却不简单。所幸,诞生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Canton-pop通常会同时具备追求享乐主义和渴望寻根的双向表达意愿。这正是粤语流行歌曲能够在大陆颇受欢迎且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也是相比其他中文音乐作品而言Canton-pop较为突出的优势。而这点从陈奕迅的乐迷对《如果我是陈奕迅》和《留白》等类似多元化作品的欢迎程度也可见一斑。

陈奕迅

越是粤语歌坛的冬天,越需要燃烧粤语歌曲创作的火苗助其回暖。一直以来,香港多元的文化环境都赋予了歌手及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情怀,是培养优秀独立音乐的最佳器皿,而前辈打下的半壁江山更给新生代音乐人们足够的空间去跨越时代,寻求经典的共通性,回归创作粤语歌曲的本心。

最后,独立的成长生态是内在动力。流行音乐向来离不开商业,曾经唱片公司主宰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手持全新音乐制作技术、掌握全新音乐发行流程的现在,如何最大化利用香港本土自由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去释放个人和经济机构在市场上的活力,可能是Canton-pop需要关注的一点。

只有让Canton-pop不再成为香港传媒业的附庸,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去探索新的表达方式,香港流行音乐产业才能真正归属本位,更加接近回春的可能。

 黄霑

黄霑在博士论文中这样说道:“香港流行音乐能在海峡两岸畅销,最大原因拜香港的自由之赐。80年代之前,香港是最开放的,台湾不及,中国大陆更不及。然后随着台湾开放,大陆开放,三地差距越来越少,香港歌曲的吃香程度便相应减少。”

这话当然没说错。不过,香港年轻一代的本土音乐人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这座遍地洋紫荆的城市也仍然保持着亚洲顶尖商业中心的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而粤语流行音乐,它沉寂着,摸索着,也在等待新一轮的爆发。

排版 | vision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可以选择“设为星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