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怎么联系的父母,多半生活在社会底层,你怎么看?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子女不怎么联系的父母,多半生活在社会底层,子女与他们过多联系,既没有好的资源提供给子女,也得不到更好的建议,甚至是拖子女的后腿;而生活在高层次的父母,既能给子女提供资源,还能给子女更合理的建议,特别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资源的分享,更需要中肯的建议。

这段话刚读的时候,觉得有些残酷,可现实生活中给我狠狠上了一堂课,我便释然了!

网图侵删

01 李刚生活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在人均不到一亩土地的农村,母亲在家耕种3亩土地,养些鸡鸭,照顾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些苦力。从小目睹了家庭状况,李刚发誓要改变现状——唯有努力学习,让高考跨越自己的阶层。从小到大李刚拼了命地苦读,虽然已经很节约了,仍然买不起必要的学习资料。因为他学习好,有一家家境不错但学习有点吃力的同学和李刚坐同桌,每次都买双份的资料送给李刚,李刚回馈给同桌的是帮他解答疑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刚考到省城一所重点院校,一家人几多欢喜几多愁——儿子考上大学多有面子,学费和生活费是一大开销。李刚拿着沉甸甸的学费,心中感慨万千。办完入学手续后,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李刚到学校食堂帮忙,不要工资,解决吃饭问题。熟悉后又在学校附近接了一个家教,每周五和周六晚上辅导一个高一的学生,每月的收入可以涵盖生活开销。李刚辞掉了食堂工作,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奖学金用来支付学费,除了第一学期,整个大学期间李刚再没有要过家里一分钱,直到大学毕业。

由于品学兼优,李刚毕业时顺利签约省城的一家公司,工作上依然十分努力,这让父母有点不开心,父母希望儿子回到本地考个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父母脸上既有面子,又能为家里做点贡献。既然不能给家里做贡献,那就拿钱支援家里,每个月父母都及时要钱补贴家用,支持弟弟和妹妹上学。这让李刚无奈又无语,怎么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呢?再多的苦闷也和父母无从说起——父母觉得他在城市工作,风不刮日不晒的。可是一个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安身立命有多难,在家乡的父母怎么能体会到呢?

网图侵删

02张雪莹父母都是本地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父亲是电视台技术科科长,母亲在教育局工作,张雪迎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保送到重点高中后,她的目标是复旦大学医学院,平时成绩稳居年级前十,妥妥的实力派。遗憾的是高考最后一学期,下楼时不小心摔倒在地,脚踝骨骨裂,导致行动不方便,虽然有父亲接送,来回去医院检查还是影响了高考冲刺——高考分数能进入负担大学提档线,但是进不了她心仪的医学专业。后来全家商量的结果,以当年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博连读。凭着扎实的基础和对医学的热爱,顺利完成学业,读博时湘雅医学院的原则是学生能走多远学校就支持多远——张雪迎征得父母的同意选择了去美国攻读医学博士,专攻骨科。

毕业归国时,张雪迎得到了两个offce,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父母帮她做了分析,北京条件相对优越,只是那里没有朋友,也没有同学;而上海就不一样了,除了有学哥学姐可以提携外,最主要的是上海的医院能提供更好的医学研究的平台,最后张雪迎考虑再三,听从了父母的建议。

网图侵删

对此我有深深的感悟:

低层次的父母多半对子女是有要求的,我养你小你就得养我老,更舍不得亲手养大的子女离开自己的视线。不但不能提供资源,甚至还拖子女的后腿,让子女负重前行。

而层次高的父母,自身资源足以让自己过得安逸幸福,养大子女就是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丰盈自己的生命轨迹。记得一个父母说过“现在交通这么发达,距离都不是问题,哪里有发展前途就去哪里,大不了将来我们过去看你……”孩子毫无牵挂地打拼事业,追求梦想。

子女与父母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过程,既然给不了子女好的建议和资源,请放手,不要拖累子女,让子女轻松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0)

相关推荐